一把凿子,一盏灯,一块石头。
93岁的倪东方说,他应该忘记自己的年龄。 “如果你记住你的年龄,你就不敢用刀了。”
倪东方就是青田石刻史上的“泰山北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其作品多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其石雕作品被国家邮电部门评选为特种邮票图案。 200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我和石头有缘,一辈子都离不开它们,只要能摸到它们,我就会安心。” 他守护着每一块石头,用70多年的艺术生涯,诠释了什么是“一生一世情,白头偕老”。
半途出家,结缘雕塑
青田石与巴林石、寿山石、昌化石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石”。 倪东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领悟其中的奥秘。
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一向优秀的倪东方在15岁时就辍学回到家乡务农谋生。 有一天,倪东方的老师看到他头戴斗笠、背着粪在地里干活,就来到他家劝说。 “青田的石雕已经销往美国了,做石雕很有前途。你妈妈是一个很好的石雕艺术家,不如跟她学一下手艺吧。”
从基本的锯石开始,倪东方向母亲学习了半年的石雕技术。 他刚学了一些粗浅的知识,日本人来到杭州,大家都忙得不能自理,他的手艺就被废弃了十几年。
1955年,浙江省青田县政府组织成立青田石雕合作社。 28岁的倪东方凭借锯石经验加入了合作社。
那时,想要改变命运的他,一直偷偷偷师,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石雕厂。 “在工匠大师到来之前,我先去雕刻作坊看看他们的作品,揣摩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雕刻技艺。” 倪东方道:“哪块石雕是哪位名匠雕刻的,我一清二楚。”
晚上回到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练习。 他的母亲有时会给他出谋划策,鼓励他学好石雕。
经过两年多的自学,倪东方鼓起勇气将自己雕刻的两件雕塑展示给合作社领导,要求调到雕刻车间,并主动提出将月工资从27元降到24元。
他的坚持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0岁的倪东方正式学习石雕。 他半途出家,为了做好石雕,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愚蠢努力。 当时,县里请来了一位“雕刻山水”的老师来指导工作室完成出口任务。 倪东方带着自己雕刻的山水向老师请教。
“风景有那么容易学吗?” 老师收到作业后,脸色就黑了。 倪东方并没有“被吓跑”,半个月后,他又出了3部作品。 这下连老师都惊讶了:没想到你学得这么快!
第四年,合作社成立了石雕创作小组,并邀请倪东方担任小组组长。 “我不仅要专心生产、完成出口计划,还要自己搞制作、创作,没日没夜地加班。” 在石雕厂,他一直干到退休。
痴迷石头,万元户变“万元石头”
在青田,一直流传着倪东方迷恋石头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购买“睡美人”石头的故事。
改革开放之初,倪东方一家打拼3年,成为当时比较少见的“百万户”。 一天深夜,一名自称“卖石头”的男子敲门。 他神秘地说自己手里有一块好石头,晚上偷偷地来找倪东方,“如果你想买的话,第二天就准备一万块钱。”
“当时,一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倪东方回忆道。 “和家人商量后,我只好把这块石头买下来,如果别人买了,肯定会做封印,这块石头就毁了。”
当晚,一家人掏出了所有积蓄,卖掉了戒指、项链,凑了1万元。 “一夜之间,万元户变成了‘万万石’。” 倪东方笑着说道。
当时很多同事都来看了,议论纷纷,有的说要雕刻一个美女,有的说要雕刻一个卧佛。 倪东方说,不雕刻。 当他把写有“睡美人”字样的铭牌放在石头一侧时,大家恍然大悟,“最好还是用原石,雕刻就是破坏。” 我总是在想我是否应该保留它,因为如果我把它像肉一样保留,如果我把它割掉,它看起来就像地下的泥土。” 倪东方说,画可以反复画,但石雕只有一次机会,没有第二块一模一样的石头。
专心创作,专注生活中的一件事
“有些石雕虽然雕刻精美,但没有‘灵魂’,一眼就能看出,只是一种商品;” 倪东方说道。
想要把石雕变成艺术,就必须学习文化。 从石雕厂退休后,他到书店买了唐诗、宋词、元曲,如饥似渴地学习。
“吃饭的时候想到什么就放下筷子做笔记。书房、画室、甚至卫生间都有书。” 倪东方给自己写了两句诗——家万卷书,不知有多少字。
1992年,他的作品《花好月圆》被国家选为特种邮票印刷发行,这也是人们最熟悉的青田石刻艺术品。
起初,倪东方从一个年轻人那里得到了这块奇石。 “这块石头如果处理得好的话,就是一件宝物。” 为此,倪东方连续三天闭门谢客。
他在使用这把刀之前总是非常谨慎。 第一天,我对石头一无所知,只能仔细观察它的结构、纹理、质感。 第二天,我心里反复思索,整理思绪,心中有了打算。 第三天,我小心翼翼地剥掉外面坚硬的石头,露出里面黄白色的滑石,颜色透明,摸起来像月亮。
他借用石头固有的色彩,将满月、牡丹、桃花、飞鸟的图像叠加在青田石上,创作出一幅百花拥月的美丽图画。 鸟儿在枝头间跳跃、歌唱,令人观后深思。 优雅的。
曾有富商开出高价,但倪东方不为所动。 2016年初,他向青田石雕博物馆捐赠《花满月》。 “这是青天人民的财产,不能卖。”他说道。
如今,倪东方每天仍然至少花两三个小时学习和雕刻石头。 他总是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光靠自己头脑里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接受滋养。” (记者魏东华、赵悦、尹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