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飞的著名雕塑《胖女人》。
文/宋伟光
说起来,徐鸿飞的《胖女人》雕塑经历了三个过程。 最初,他以“胖”为艺术表现的兴趣点,将“胖女人”带入了生活。 观众以不同的视角欣赏这种与当下时尚背道而驰的审美态度,品味这些在审美上不求同质化的艺术。 他用艺术的方式恢复了“胖女人”群体的自信、自尊和生活的幸福。 第二个过程中,徐鸿飞将胖女人的幸福延伸为一种生活态度。 此时,他作品中的“胖”不再是床上的懒惰,不再是自偷窥视的羞涩,更不再是大胆走在街上的表白,而是与社会的融合与互动的分享。以及居住环境。 一次典型的文化之旅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2009年11月,许鸿飞带着他的“胖女人”从城市空间来到广东省连南县一个偏远的瑶族村。 这些胖女人介入了当地瑶族的生活和文化,与瑶族的风景、瑶族同胞的情感产生了互动。 他笔下的胖女人以她们肆无忌惮的欢乐活跃了这个千年古村,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精神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责任。
你看,跳跃奔腾的“胖骑击菊”,敏捷冷静的“击球手”、“抱月”等等,当这种对“胖子”的赞美表现在《举重》《队职员》中时”,他还用幽默的语气描绘了一个胖女人轻松拎着四个杠铃,开开心心离开的幽默形象,似乎让人觉得这种举重训练就在她的手里。 举重比赛中使用的四个重杠铃无非是四颗“大白菜”。 用徐鸿飞的话来说,这部作品就是:“非专业的大师才是最厉害的”。 这种带有游戏美学的幽默基调在《春天物语》中再次可见。 在这部作品中,菲姐孤身一人,导致杠杆上的三个少女失去平衡……
徐鸿飞有着一种本能的放松心理和舒缓的生活状态,他巧妙地在安静中拾取偶尔的灵感。 这种灵感从来不是在他沉思、寻找的时候产生的,而是在他喝茶、聊天、呼出烟斗里袅袅的烟雾时流淌出来的。 他从不被目的、功利所束缚,而是让幸福在平稳的心情中意外降临,让身心得到自由的表达。 徐鸿飞并不追求符号的创造,也不是刻意创造概念,而是在快乐地释放。 他的作品具有当代雕塑艺术中占据空间、对抗空间的元素,这使得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具有视觉性,与观众具有亲和力。 朋友指着徐鸿飞的胖女人,幽默地自言自语道:“你为什么减肥呢?”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玩笑,但实际上表达了观众对“胖女人”艺术形象的喜爱以及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认可。 当前减肥的目标是为了逃避自己陷入错误认定的理想比例,也是为了让人们对人体美的各种理解陷入“极简”的境地。 所以,对于胖子雕塑来说,人们目前对于身体美的认识已经到了没有太多思考空间或者生活幽默的地步。 这是审美趣味的盲点,是人们宽容意识的特殊下降,是人们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丧失个性的悲哀。 艺术中出现了这种反叛情绪,催生了徐鸿飞的“胖女人”系列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