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是贝雕的一种
或镶嵌工艺品
贝雕是用贝雕或镶嵌制成的工艺品。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 它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完整的贝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 西周时期,开始出现螺钿镶嵌。 唐代已具有较高水平的螺钿镶嵌技术,螺钿镶嵌工艺在后世得到了充分发展。 1979年,在定海马岙出土的新石器和陶器中,发现了3块贝壳碎片和8块蛤壳,它们是项链上饰物的一部分。 1959年,定海东陈家岙古墓中发现一件漆器螺钿化妆盒,器形饱满,镶嵌工细。 清代有不少雕刻艺人(俗称“雕花”大师)为民间服务。 民国时期,定海道头、半鹿阁一带仍有数家专门从事雕刻、镶嵌的雕刻、镶嵌店。 20世纪50年代后,大多数雕刻艺术家都转行了。 到“文革”初期,传统旧家具被视为“封建、资本、修缮”而遭到破坏。 1973年,华龙工艺品厂成立,贝雕进入大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贝雕工艺品深入千家万户,并远销世界各地。 化龙贝雕一度成为岛城的象征。
夏玉祖是定海区唯一的贝雕技艺传承人。 1982年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大赛,其华龙贝雕挂屏《屈原》获优秀作品创作奖。 1984年,华龙贝雕《唐诗》画册在第二届全国创新工艺美术大赛中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后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收藏)。 1985年,贝母镶嵌挂屏《渔女》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创作奖。 1995年,贝母镶嵌工艺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创造奖。 屏风《胡家十八拍》获浙江省名家作品展优秀创新作品奖。 2001年,大型贝母镶嵌落地屏风“普陀佛光”参加首届国际民间工艺展览会并荣获金奖。
镶嵌一件精美的贝雕工艺品需要多道工序,也需要艺术眼光和纯熟的技艺。 在创作贝雕作品之前,首先要根据物体的形状画出设计稿,用复印纸复印设计稿,用剪刀按照结构进行剪裁,将这些分解的碎片转移到已经加工好的贝壳上。提前平滑。 、根据珍珠母的厚度,用刻刀或线锯切出形状。 所有部件组装完毕后,进行预组装。 如果接缝或接缝不平整,可用什锦锉刀修正。 根据图案,修正的部分将是临时的。 将其粘贴在要嵌入的木质物体的表面上。 基本粘牢后,用划针按压粘贴好的珍珠母图案,在每片周围画出线条。 然后拆下临时附着的部分,除去杂质,在画线上涂上白色粉末。 轻刷可显示清晰的图案轮廓。 然后用细木凿将画线里面嵌入木头的部分挖出来,形成与珍珠母厚度相同深度的凹纹。 将准备好的胶水(最好是大黄鱼胶,这种胶可以长期防潮、防寒、防霉)均匀涂抹在凹槽内,将零件一块一块地嵌入,使珍珠母贝与木材的平面一致。 零件牢固后,用沾水的木砂纸或砂轮打磨,使其光滑。 然后在构件图案表面雕刻出块状或线条,这是镶嵌贝雕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图案的美观和作品的档次。 最后,需要将油漆表面切开。 将深色填充物刮入线条中,使线条更加明显。 因为填充深色填料会覆盖周围的珍珠母贝,所以在涂最后一道清漆之前需要刮掉多余的油漆。 这称为“骨开”。 经过透明油漆的最后光泽处理后,嵌入的珍珠母贝图案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美感,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完成了。
传统题材以传统故事、古代仕女、山水、吉祥图案为主,花鸟虫鱼图案为辅。 传统作品主要以婚庆家具和装饰日用品为主,如大睡床、七弯凉床、屏风、柜子、柜子、梳妆台、凳椅等,后期作品主要创作为工艺品供人们观赏、装饰、收藏或展示。
随着工艺美术生产的兴衰周期和传统艺术保护意识的淡薄,生产一度衰落、转变生产。 目前,贝雕作品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仅作为昂贵的艺术品而少量生产。艺术家们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希望将技艺和经验传承下去他们用一生的时间磨练下一代,让传统的化龙贝雕艺术文化再次焕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