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3周年,也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无辜遇难者,纪念所有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同胞,纪念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知名雕塑家吴为山于2005年至2007年间创作完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成为我们铭记历史、表达哀思的载体。
在这里观看视频
这是一组记录历史、让观者铭记国耻的雕塑。 这组大型群雕真实记录了大屠杀中南京市民“家破人亡”的悲剧,呈现了手无寸铁的平民的悲惨经历,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倍感珍惜。现在平静的生活。 让我们跟随吴为山先生的笔触,从他为扬子晚报撰写的独家手稿《塑造心灵、学习历史、珍爱和平》中领略艺术创作的情感和理念,领略“凝固历史、永恒永恒”的艺术创作理念。祈求和平”通过雕塑传达出跨越国界的信仰。
塑造灵魂 汲取历史 珍爱和平
吴为山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3周年,也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前联合国秘书长神情肃穆地抚摸着南京大屠杀的雕塑,忍不住说道:“这些雕塑表达了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灵魂。”人类。”
我忘不了爱国科学家杨振宁在凛冽的寒风中站在大屠杀纪念馆的雕塑前流着泪说:“看到这悲惨的画面,我仿佛听到了日本飞机轰炸的声音。 ..”
我永远不会忘记德国大使、俄罗斯大使、乌克兰大使、法国大使等国际人士在看到这组雕塑时所表达的正义!
我永远不会忘记,包括日本游客在内的所有观众在《家破人亡》和《逃亡》雕塑前流下了眼泪……
我更忘不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常志强在“最后一滴牛奶”雕塑前泪流满面,大喊:“这是我可怜的妈妈和弟弟……”
...
这组雕塑的模型被国家领导人送往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 这组雕塑被俄罗斯国家艺术与科学学院永久展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坚实的历史基础。 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很幸运有机会通过雕塑艺术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这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2005年12月15日。那是12月13日大屠杀纪念日之后的两天。
那是冬天,北风凛冽。 我的心情沉重,仿佛时光回到了1937年那段血腥的岁月,那些逃亡的人,那些被杀的人,那些呼喊的人……屠刀流下的鲜血滴进了日军的靴子里。我向南京西边的江东走去,恍惚间这是当年的屠杀场景之一。 层层尸骨证明,无论男女老少,平民都屈服于日军的残暴之下。 如今,纪念馆扩建期间,从地下挖出了一批尸体,其中不乏煞气和怨气。 向西望去,长江咆哮,平静中蕴藏着巨大的暗流,宛如三十万亡灵的哀号。
逃脱1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虽然东京审判和南京审判都以无可否认的犯罪事实为依据,对日本战犯做出了公正的判决,但仅东京审判就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 开庭次数818次,证人出庭作证419人,书面证言779人。 共接受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笔录48,412页,判决书1,213页。 然而,战后70年来,日本政府对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基本上采取了模棱两可或模棱两可或回避的态度。 其极右势力甚至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不仅不反省战争,也不向被侵略国家道歉。 中方将南京大屠杀描述为“虚构”,纯属“谎言”。 “捏造”。 1996年8月,日本公开出版《大东亚战争纪要》一书,实际上是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侵华战争的全面逆转。
这群极右分子是未来和平危机的隐患。
因此,扩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历史的需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扩建工程首先是一座建筑,是载体,也是精神的体现。 历史事实——实物证据的展示是基础。 作为凝固历史、铸造国魂的雕塑,它直接走进人们的内心。 它为人们认识客观历史事实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参考。
逃亡2
逃亡3
如此重大的主题、如此重要的地点、如此壮观的场地,如何雕琢? 形状什么? 雕塑家是做什么用的? !
首先是立意,立意的基础是位置。 您是否站在南京的角度看待这座城市的血泪,同情当年市民的疾苦? 还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 我相信,只有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去正视和反思这段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的行为,作品的境界才能得到升华,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纪念和仇恨。 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强盛,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文明。 中国有底气谈论历史灾难和侮辱。 作为一个被侮辱的国家,中国有责任指责这场战争,告诉世界和平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 一个弱小的、伤痕累累的国家,是无法祈求和平的! 因此,凝固百姓的悲剧形象,表达祖国的苦难,呼唤民族精神的崛起,祈求和平,应该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思路明确后,需要解决的就是作品的材质和形式。
雕塑要一目了然,又要带领人们层层进入,让悲剧感由内而生。 因此,叙事性与史诗性的群雕结合,才能产生这样的情感交响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灾难的描述和痛苦的叙述。 这部史诗中诞生的美丽,足以鞭打丑恶与罪恶,也足以从灵魂深处渗透,净化人类的污秽。 它不同于简单化、极端化、政治化的杜撰,而是以普遍人性为出发点进行深刻的表达。 所谓人性,是基于人的生存、生命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的尊严。
逃亡4
逃脱5
逃亡6
在这壮丽的意象的照射下,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出一首有力的旋律:
上-下-蜿蜒流线-上-上!
对应的是:体量、形状、张力产生的“家庭破裂”(高11米)的悲剧主题,随后是表情、姿势、动态各异的“逃亡”群雕(十组人物)。 紧接着是来自大地的轰鸣声,以及颤抖的手指直指天空的“委屈灵魂的尖叫”(抽象形状12米高)。
这组雕塑以主体建筑为背景,以三角形为元素,形成激越与压抑、悲剧与愤慨的动感。 就空间而言,它形成了一种气场,使观众在一种慈悲的氛围中感到恐惧。 进入纪念馆前先进行消毒。 观众进入纪念馆后,每次看到一根白骨,每次看到一件血淋淋的衣服,都会产生无限的悲伤和联想。
一个优秀的创意设计方案是理念的体现,但只有成为公共艺术,走向空间,作为物质化的精神载体来落实,才能称为作品。 当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感染观众并转化为灵魂的寄托时,它才是真正的存在,其价值才能体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核心是“死亡与纪念”。 它的第一个主题应该是“家破人亡”,高度12米,表现了受虐待的母亲的悲伤,手里抱着陷入困境的儿子,向天空麻木地哭泣。 虽受辱但不屈服。 她是千千万万苦难家庭的代表,是苦难祖国的象征。 造型酷似一个大写的“人”,身体的粗犷与沧桑令人视觉震撼。 带着这样的震撼,他们慢慢的走到了纪念馆门口。
漫长的道路应该成为观众冥想和净化灵魂的过程。 该雕塑的创作手法采用“大写意”,使母体成为一座山、一条河、一块巨石。 并附诗:
被杀的儿子永远不会再生
丈夫被活埋再也无法复活
痛苦留给被魔鬼强奸的妻子
上帝...
密室逃脱7
逃脱8
逃脱9
逃脱10
作品中描绘的母亲光着脚踩在地上,抽搐、无法重生的儿子化作山峦。
我常常想,如果灵魂真的存在,当年的受害者会如何向今天的人们诉说他们身心的创伤? ! 我曾经采访过幸存者常志强,他目睹了自己的母亲被日本人刺死。 弟弟的泪水和鼻涕与母亲的血和奶一起被冻住了。 七十年过去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在哭泣,没有从噩梦中醒来。 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死去的人受尽折磨的灵魂复活。 纪念馆里头骨上的刀痕,被割断的颈骨,孩子们骨头上的弹孔……,光天化日下被剥光衣服的妇女们的悲痛,日本军帽的影子投射在她们的身上。身体; 负手跪地的俘虏,身体瞬间四分五裂; 被集体活埋的妇女和年轻人,被日本兵铁锹覆盖的缝隙里不屈的男人……,在我不安的创作经历里,无数个不眠之夜。 就连走在南京老城里,也不禁听到阵阵轰鸣声、刺杀声! 试想一下,纪念馆的大门就是被攻陷的中华门。 如果每个进入博物馆的人都遇到这些逃离城市的亡灵,那将是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现实,灾难与幸福,战争与和平。 遇到。 我将这10组21个人物放置在水中,仿佛它们远离行人和建筑物,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尺度近乎真实,观众从感官世界相互互动。 其中有:妇女、儿童、老人、知识分子、普通公民、僧侣等。 最可怜的是,常志强的母亲把最后一滴奶都喂给了婴儿; 最令人回味的是根据儿子帮助80岁母亲逃亡的历史照片进行创作; 被日军强暴的女孩为了洗清自己投井自杀; 最引人深思的是,和尚擦去了死者无辜的眼睛……这二十一个人物与现实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悲惨的曲线。 雕像颜色为银灰色。 它与我们习惯看到的古铜色、古铜色有很大不同。 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无辜灵魂,一个从恐怖中逃脱的受害者。
受委屈的灵魂的呐喊
胜利的号角
吴为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大型群雕
我把这组雕塑做得非常生动、流畅。 它可以通过姿势和动作的极度夸张来达到强烈的表现意念,可以将老人颤抖的筋脉描绘得微妙而生动。 恐惧和仇恨也从他们那凸出的眼睛里流露出来! 在这里,精致的写实和一般的写意,准确的造型和变形的夸张,结构和比例的一切标准都只服从于“表达”! 这种表情,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深入骨髓的伟大表情! 由此,我真正体会到了结构与灵魂的对应; 表达与精神的对应; 夸张与情感的对应关系。
建筑师为纪念馆设计的主体建筑呈东西走向,最高点18米,西端最低点正负零。 我设计的“受伤灵魂的呐喊”位于西端,概念上达到了情感的高潮,在整体视觉形态上与建筑相呼应,为建筑的西端增添了应有的平衡。 其分裂的山形象征着祖国破碎的河山,缺口自然成为纪念馆的入口。 它是虚拟的城门,是逃亡之门,也是死亡之门。 左边的三角形直指天空,营造出不平的尖叫灵魂。 右侧为平民被屠杀的场景。 它从地上升起,伸向天空; 这是不公正的咆哮,也是正义的呼喊。 具有三角形的视觉冲击力,与大地紧密相连,令人叹为观止、震撼人心。
《家破人亡》和《受伤灵魂的尖叫》都在天地之间找到了空间。 户外雕塑最重要的是借助天地之力塑造,从精神表达中产生张力,依靠象征意义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主题雕塑和历史雕塑还应该通过其大小和体积之间的相对关系来显示其重量和深度。 《冤屈灵魂的呐喊》将世人的苦难诉诸上帝。 两个12米和7米的三角形体块分别将观众困在其间。 情感通道。
航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为主题的铜雕高2米。
吴为山完全无私、热情,经常在雕塑台下躺上十几个小时
三组雕塑相互关联。 为纪念馆揭开了历史悲剧的序幕。 从这里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整组雕塑中,没有一个日本侵略者的形象。 他们都代表了我死去的同胞和我的中华儿女。 2007年12月13日博物馆开馆前后,不少日本观众和记者在雕塑中寻找祖先的形象。 据说,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电影)中描绘的“日本鬼子”让今天的日本人感到悲伤。 在这组雕塑中,受害者群像的残暴程度足以证明日军的残暴和兽性。 历史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和篡改历史的决心坚定不移,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 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记住历史,而不是仇恨!
造型手法有刀切、棍敲、棍敲、手工雕刻等。 那些雕刻揭示了灵魂上的伤痕。 它们是民族苦难的记忆,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记录。 所产生的悲伤与愤怒产生速度与力量,每一个画面都是在《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的呼应中完成的……在38度的酷暑中露天工作,连续创作十多次深夜的几个小时注定了艺术家的情绪。 融合民族情感和人类情感,并将其投射到作品中。 为此,我写道:
忆血色风雨天地哀伤,
我用颤抖的双手,抚摸三十万亡灵的冤魂,
我以一颗童心铭刻了这个受苦民族的痛苦,
我祈祷,
我希望,
古老民族的觉醒!
精神崛起!
----------
2020年9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特别节目《胜利时刻》 。 邀请吴为山讲述南京大屠杀群雕的创作过程,并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日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教授一起畅谈南京大屠杀群雕的创作过程侵略者们,共同铭记历史,铭记先烈,铭记国家的亡灵,铭记那些不敢忘记的人!
2019年9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向中国美术馆赠送“国祭鼎”模型,表达纪念馆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谢意。感谢吴为山的贡献。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严东升代表接受礼物。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主办和举办了多场反法西斯主题美术展览,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014年塑造灵魂的历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
2015锻造灵魂、学习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
胜利在2015: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
2015黑白的力量——凯西·科尔惠支经典作品展
2015年,光影看历史——吴印贤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
2016年,吴为山《逃亡》群雕在俄罗斯艺术与科学院永久展出
来源 |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客户端 喜欢该文章的人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