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乘坐航班往返于城市之间。 夜晚,飞机缓缓下降,几乎滑过半个城市。 我相信当你俯身仔细观察时,你会和我一样感到惊讶。 彩色的画卷铺展在地面上,无边无际,像崩塌的岩浆,像倒置的星系,像发光的地图,或者更像是一组巨大的艺术装置。 该安装的作者是谁? 需要经过哪些步骤?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爱迪生,他发明了电灯,让这一切发生。 发明者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远程输电技术,怎么能实现如此大范围的空中俯瞰效果呢? 庞大的城市地下管网、立交桥和汽车将由谁来建造? 难道是因为新技术的发明造成了这一切? 还是美在心里,只要有艺术的感觉,没有技术的进步,艺术依然会发展? 思想比比皆是,最终都与技术进步和艺术发展的根源纠缠在一起。
“希腊艺术的辉煌岁月和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艺术的最高功能已经成为过去。”
艺术最终成为过去式,艺术史也只是对过去的反思。 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序言中对艺术的判断无疑成为现代美学和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此后,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对这个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 然而,对于艺术的“过去性”或“艺术的终结”的思考并不是黑格尔独有的。 随着启蒙运动的余波、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以及德国狂飙运动的兴起,工业化浪潮才刚刚开始。 在欧洲,艺术的生存空间似乎正处于危险之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敌视诗歌和艺术的。 “如果你不考虑这些,你就会陷入莱辛巧妙嘲笑的十八世纪法国的幻想中。” 传统唯心主义古典艺术对资本主义没有影响。 在历史条件下,必然会遇到巨大的冲击。 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也提出,工业社会中自然科学对文学艺术的贬损和替代,导致了艺术和美学的危机。 不过,面对这种情况,也有不少积极的看法。 法兰克福左翼哲学家马尔库塞指出,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但同时,它也扩大了艺术,解放了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科技虽然做了很多恶事,但它也在辩证地帮助美学和艺术的恢复。” ……围绕技术进步与艺术发展关系的讨论也成为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思维范畴。
一、历史上新科学技术的发明对美术材料的影响
新科学技术通过新材料或新材料使用方法的发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不是在近代才开始出现的。 可以说,这种关系自科技与艺术最早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 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两条重要支流,两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密切相关。
粘土(瓷土)和釉色的变化、烧成条件的改进以及快轮技术的出现,都是陶瓷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 早在新时代,人类就开始制作原始陶器,这一过程是人类早期对艺术的探索之一。 首先,粘土的可塑性和原料的准备是制作好陶瓷的必要前提,也是成型工艺的基础。 最早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揉捏和粘土条砌。 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原始,制作出来的陶器在造型和实用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制轮技术的出现却大大拓展了造型的可能性。 在烧制过程中,人们首先采用平地烧制或封泥烧制。 这种难以保持持续高温的露天烧制方法,常常会导致陶器在烧制过程中破裂。 半地下陶窑的出现,使得维持持续高温变得困难。 高温烧制成为可能,产生了不同颜色的高质量陶器。 后来高岭土的发现、快轮技术的革新和高温窑炉的发明,共同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的出现。 技术的不断探索和进步,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在讨论两者的关系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技术、新材料不仅是艺术创新的“武库”,它们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支撑,而且客观上对艺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 影响。 有研究者曾指出,彩陶艺术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快轮制陶技术的普及造成的。 “一旦掌握了快轮制陶技术,彩陶工艺很快就会消亡。” 山东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由于快轮制陶和黑陶烧制技术的成熟,人们对陶器壁厚的追求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出现表面发亮的黑色、壁厚仅1-2毫米的卵。 贝壳陶器。 我国著名的青花瓷也因各个时期所用青料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风格。 青花瓷早期使用的是低锰高铁的“波斯钴”,因此呈现出富丽堂皇的风格。 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波斯钴”已枯竭,多采用国产青料和进口“苏泥博青”,形成了温润含蓄的水墨风格。
在国外,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首次出现是在工业革命期间。 新技术的发明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也对艺术本身产生了影响。 流派和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雅明在其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将当时的艺术创作称为艺术生产,艺术作品就是产品。 他指出,艺术的发展不仅受到时代和生产技术的制约,也受到艺术的制约。 产品的存在方式和审美原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靛、紫七个色带,并首次发现了光谱。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光和光的认识。 他对色彩有了新的认识,掀起了色彩科学研究的热潮。 歌德在1810年写了一本《论颜色》,叔本华也发表了一篇论文,叫《论视觉与颜色》。 1839年,法国化学家谢夫勒发表了《论颜色同时对比定律》《与物体固有颜色的相互作用》,这部著作与赫尔德霍尔茨的《色调的感觉》一起被认为是印象派和新派的科学基础。 - 印象派绘画。 另一方面,由于涂料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生产,绘画材料性能的扩展为印象派画家广泛使用油画颜料进行直接绘画提供了可能。 他们最先把画板搬到户外,用锡管颜料作画,大大加快了作画的速度,在户外作画时稍纵即逝的色彩感觉也能很快地记录在画面上。 这种绘画方式也成为现代油画创作和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谢夫勒尔的书出版的同一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使用银版冲洗技术的实用摄影术。 这一发明使绘画的地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人担心摄影的普及会导致照片最终取代绘画。 现实主义的危机使当时的艺术家重新审视西方绘画中模仿和再现的传统,并从东方表现性绘画中汲取营养。 由此产生了表现主义、野兽派和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20世纪,为了反抗抽象绘画,照相写实主义应运而生,主张“艺术在再现事物时应达到极端写实”。 艺术家用相机采集素材,利用投影技术将照片转移到画布上,追求具象绘画。 终极的。 看来,摄影技术的发明不但没有像最初担心的那样取代绘画,反而促进了许多新的绘画艺术流派的诞生。
回顾现代艺术的发展,野兽派、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波普艺术乃至设计领域的“新艺术运动”都与新材料的出现有关,无一摆脱不了影响。科学技术进步。 品牌。
2、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媒介
“我们必须预料到,伟大的创新将改变整个艺术技术,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艺术本身的创作,并可能最终以最令人着迷的方式改变艺术本身的概念。”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技术的周期大大缩短。 特别是电子技术、信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的存在得到了无限延伸。 人类社会正在被新的技术革命改变。 传统艺术正面临数字技术浪潮的猛烈冲击。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彷徨、彷徨的同时,也在思考艺术现在应该如何发展。
1963年,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在德国举办了题为“音乐的解释——电子电视”的展览。 这是他第一次使用电视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影像艺术之父。 他与女音乐家夏洛特·摩尔曼合作的另一部作品《电子大提琴》被认为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莫尔曼在电视屏幕上制作了一场特制的大提琴演奏,屏幕上播放的内容是之前录制的同步图像。 他试图通过作品重新诠释时间的意义,将时间形象化。 白南准痴迷于以电子技术和电视作为其艺术最基本的表达语言。 他甚至与电子工程师合作研究改变电视图像的输出,并继续进行解构电视和图像的实验。 他曾预言,当拼贴技术取代油画颜料和画笔时,显像管将取代画笔。 正如他所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成熟的CG绘画技术已经完全抛弃了画笔,但完成这一过程的工具并不是显像管,而是更先进的显示器。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参与好莱坞大片特效制作的工程师可以利用自己熟练的CG技术进行绘画,普通人只需在普通手机上下载一个简单的APP,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个人绘画。 创建。
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应,新的工艺方法、新材料也层出不穷。 据统计,元素周期表中的90种元素已全面应用于工业生产,每年出现的高科技材料数量可达10000余种。 保加利亚裔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托以包装物品而闻名。 起初,他只是对瓶、罐、油桶、家具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包裹、绑扎,后来,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建筑物、山谷、海岸等大型物体,他最喜欢的作品是著名作品是1995年的《包裹德国国会大厦》,为了完成这件巨大的艺术作品,克里斯托使用了10万平方米的特殊织物和15000多米的尼龙绳,将整个议会大厦紧紧包裹起来。 这种看似简单的规模变化,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来支撑。 这项工作的成功与计算机测绘技术、纺织技术和新材料的发明的进步密不可分。 这不仅是艺术家对传统艺术观念和创作材料的颠覆,也展现了当代艺术面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开放态度。
面对日益发展的数字技术和高科技材料,国内艺术家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实践,为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例如,北京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的不锈钢装置雕塑《特殊事件》。 雕塑的主体部分是32名裸体运动员,在展开的长卷上展示了夺冠的瞬间。 运动员的身体采用改进的不锈钢铸造技术铸造。 这项技术可以很好地保存雕塑家的容貌。 塑造过程中的细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镜面质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这件作品的展示方式也符合当代艺术追求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符合雕塑中的奔跑。 奋力拼搏的运动员营造出静态的对比,作品背后不规则的幕布同时播放着动态的赛事视频。 在显示过程中,采用异形投影结合多通道边缘融合技术,并通过几何校正,达到相得益彰的最终视觉效果。 。 可以预见,数字时代的艺术在面临冲击的同时,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材料选择。
雕塑材料未来可能性的展望
1、以光为素材。
这里的光不是指普通的光,而是激光,或者是一种容易传输且完全失重的材料。
激光全息投影技术是指通过数值技术对传输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将图像的长波长部分转换为相位调制全息图(全息光栅),利用衍射光学实现投影。
随着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或者未来其他更先进成像技术的诞生,“体积庞大的雕塑”可以以三维光影的形式呈现。 就像现在的无纸化办公,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我们摆脱了传统的纸张使用方式。 文件可以存储在硬盘中,使用时显示在屏幕上,通过网络发送,并且可以无数次复制。 。 随着激光全息投影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甚至更先进的替代技术的出现,预订集装箱、预订超宽车辆、甚至包机举办雕塑展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 一封电子邮件,几GB的附件,整个装运可以在十分钟内完成。 艺术家或收藏家提供的是作品的全息扫描文件,展览主办方需要最好的光源和成像设备。 采用新技术呈现的雕塑与原作具有相同的质感,尽管有光影,却感觉有形。 我们不仅可以从正常的角度欣赏雕塑,专业同事还可以观察雕塑的横截面。 甚至连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可以随意切成碎片,方便更深入地研究大师们的作品。 观察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可能会放弃“繁琐”的传统创作方式,创造出新的、更适合的作品形式来迎合或被这种新的呈现方式所胁迫。 利用光的特性,适应光的特性。
我曾经想过把所有优秀雕塑的三维数据收集起来,装入一个大容量的硬盘里。 即使人类有一天被毁灭,只要后继者找到了这个硬盘,他们仍然可以理解人类艺术的辉煌。
2.以选择(美学)为素材。
几何、图论和拓扑都是研究数字和形状之间关系的学科。 其中,拓扑学(Topology)原意为地貌,源自希腊语Τοπολογ,是一门类似于地形地貌研究的相关学科。 起初,它只研究了一些孤立的问题。 到19世纪,它发展成为几何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不研究数学,只是想表明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数字和形状之间的某种固定关系。 数字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形状当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换句话说,我们在客观世界中所经历的一切形状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现代电影的数字特效就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关系。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客观世界中没有经历过的形状,仍然可以用数字来表达和呈现。 他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我们的视觉体验延伸到客观自然世界之外。 在计算机发明之前,手工计算从表格到数字,再从数字到表格,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大到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但现在,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这一过程的时间和成本已经减少。 大大减少。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参数化建筑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著名的奥运场馆“鸟巢”,钢梁相互“编织”,从形状到曲率,从钢型到焊接位置全部由电脑计算。 最终的外观更多的是经过计算而不是设计。
对于传统的雕塑创作来说,雕塑家的灵感必然来自于客观世界的视觉体验。 造型是在客观世界的经验形成和沉淀视觉经验后,由大脑思考出来的。 手工做出来的基本上不会一样。 使用计算机计算。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启发我们,雕塑也可以“计算”。 计算机不是通过模拟客观自然世界来创建形状,而是通过使用数字的任意组合来获得任意形状。 艺术家面对屏幕,通过可操作的人机界面,只需进行选择即可。 无穷无尽的形状,以前从未见过的形状,甚至是从未梦想过的形状,在这种轻松实现数字形式转换的条件下涌出。 雕塑家所需要做的只是选择、组合或进一步加工。 对于选择这样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一切写生、临摹,以及这些传统训练所形成的观察方法和审美趣味,都将成为影响他们选择的唯一标准。
2008年,水库管理部门让我为水库建设设计一座纪念碑。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使用类似创意的计划。 将建造者希望反映在纪念碑上的所有数据转换成相应长度的线段。 例如,1956年开挖对应的线段为19.56厘米。 比如2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对应着20厘米的线段等等,这些线段首尾相连,可以得到很多奇特的形状。 我们从其中选择一个并将其竖立为纪念碑。 当时建设者认为这个方案太荒唐,没有采用。
3.以风格为素材。
相传,宋朝大奸臣秦桧在谏御史太佐时,还是一位勤劳的文臣。 他利用公务之余潜心研究,模仿宋徽宗赵佶薄金体的风格,创造了独特的字体。 ——后世我们将其称为“宋体”。 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各地华人界使用最广泛的印刷文字。 在电子办公如此普及的今天,其他凸显书法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字体,如书通体、气功体、毛体等,也非常流行用于交流。
另一个参考,我的一个朋友一直致力于烹饪机器人的开发。 北京、深圳等城市已经有实体连锁店。 他的理想是,未来做饭机器人会像洗衣机一样普及千家万户。 未来,一流的烹饪大师不会在高档餐厅做饭,而是在实验室研究菜谱。 成熟的菜谱被编辑成程序并上传,拥有烹饪机器人的食客可以通过任何网络终端付费下载,即使在大洋彼岸也可以随时吃到家乡的名菜。 当然,这一理想的实现也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物流条件的成熟。 我想用这个例子强调的是,计算机可以模拟风格来服务生活,也可以将风格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
三维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三维整形技术已日趋成熟。 我亲自练习过使用手持式立体扫描仪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整扫描罗丹的《使徒约翰》,并在短短十分钟内扫描一幅全尺寸肖像。 让我用头像的创作来说明我的想法:
第一步是扫描艺术家想要创作的物体,也就是扫描人的头部。
第二步是审视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每一步。 从第一块泥开始,一步步扫描,因为你的手跟随你的眼睛。 这样你不仅可以总结出造型规律,还可以总结出艺术家的观察方法。
第三步,重复上述两个步骤,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跟踪、收集、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是构建合适的人机界面。 我们输入模特头像的三维扫描数据,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具有艺术家个人风格特征的头像作品。
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但事实上,几年前在计算机图形学顶级年会 SIGGRAPH 上,斯坦福大学一组研究人员的成果表明,计算机已经可以根据现有模型对 100 架战斗机进行建模。 新的战斗机模型是自动设计的。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想要获得大师风格的自己肖像,只需要上网下载一个记录大师风格的软件,然后用3D扫描仪扫描你的头部,上传,处理即可。 ,然后用三维成型机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一个风格为大众所喜爱的雕塑家,就像启功这样的书法家一样,即使文字难觅,也能受到更广泛的欢迎,为更广泛的大众服务。
四、数字时代雕塑艺术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
诚然,科学进步和数字技术为雕塑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同时,雕塑艺术本身也将面临许多我们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挑战。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如果全息投影技术和数字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雕塑领域,那么未来雕塑可以通过专门的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复制和展示。 这种方式在为雕塑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版权问题。 一旦掌握了相应的数据,一件作品就可以在艺术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展厅中复制出来。 雕塑被处理成数字图像后,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约束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同时,可以想象,未来,没有受过任何专业雕塑技术训练的普通人或许可以通过操作电子设备来完成一件作品。 那么专业雕塑家作为一种职业还会存在吗? 而如果我们认同全息投影的雕塑展示方式,那么我们现在认同的实体雕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试想一下,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在电子计算机系统中生成一件作品,同时利用全方位的投影技术进行展示,那么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作品能被称为“雕塑”吗? 艺术作品和科学图像有什么区别? 雕塑艺术最终会成为冰冷的数据吗?
我们或许可以从历史发展轨迹中预测上述问题的答案。 正如摄影术刚发明时一样,画家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一些人甚至开始质疑绘画艺术的存在,许多敏感的画家开始纷纷转行……但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绘画仍然在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我们回顾20世纪涌现的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流派和运动时,不难发现摄影等影像技术的出现反而让当今的艺术更加充满活力。
结论
我们向往希腊雕塑崇高而伟大的艺术理想,在古代大师的雕塑面前心存敬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规范和绝对的复制品。 这些传统和经典是特定社会阶段所特有的。 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阿基米德不能与火药、射弹共存,《伊利亚特》不能与活字印版甚至印刷机共存。 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和建筑所依赖的土壤是神话和史诗。 以及那个时代的技术和材料。
理解不能超越时代。 人们的认识是建立在这个时代的基础上的。 艺术也是建立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技术和理解之上的。 同样,我们也不需要墨守成规,保守。 在希腊、罗马时代,他们在艺术的光环下停滞不前,甚至退入传统艺术形式的阴影而自满。 正如黑格尔所说:“今天比过去更需要艺术的科学。过去,仅靠艺术就可以完全满足人们。今天的艺术邀请我们思考它。目的不是再现它,而是运用科学。”来了解它是什么。” 数字时代的技术手段和材料已经渗透到艺术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可以理解的事实,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
最后,感谢我的导师孙振华博士对整篇论文的宏观指导,感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董伟明研究员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专业支持,感谢我的同学辛培女士用于校对全文。
图片和文字没有任何关系。 文中图片均来自孙伟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