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化征程,追溯过去,弘扬当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⑧苗族木雕刀剑精美古风犹存
近半米高的深褐色木雕观音像,衣服飘扬,裙摆飘扬,双手抱在胸前,表情凝重,让记者久久凝视。 细节上,雕像的头发几乎是根部清晰,张飞章的眼睛笑眯眯地看着人间的慈悲。
好一个海南黄花梨和牛油果木雕啊! 出自谁之手?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木雕起源于何时? 它经历了哪些变化? 苗族木雕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传承了多少代了? 新时代,传承者将做出哪些创新?
站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苗族木雕陈列馆,一系列的疑问浮现在记者的脑海中,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所有的答案……
“我是这尊木雕观音像的作者,也是苗族木雕第八代传承人——苗爱香。” 耳边响起了轻柔而温柔的女声。
传承:古老习俗依然存在
在淮安,苗族木雕已传承八代,以精湛的工艺闻名,而苗爱香却是第一位女性传承人。
“我是做木雕的,但家里没人同意,更别说教我了。” 已经过了知命年龄的苗爱香,说话越来越温柔。 即使说起那些曾经让她郁闷的往事,她仍然会笑。 盈盈,骨子里有一种平静和淡然,千帆过尽的平静和淡然,笑容如她刀下雕刻的观音像一样慈祥。
苗爱香的祖先几代从事木雕工作,祖上是宫廷细木工、雕刻工匠。 小时候,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爷爷的怀里,听爷爷讲她的祖辈在皇宫里当木匠的故事。 她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些雕刻物的样子。 曾祖父不远万里来到浙江东阳学习技艺,进一步提高技艺,再回到北方继续发展的故事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她立志要做一个会雕刻、会雕刻的人,但这个梦想在苗家却无法实现,因为——家族手艺是男传女的。
苗爱香也有两个兄弟,但他们都对雕刻没有兴趣,于是她大胆提出了将技艺传授给她的想法。 没想到,她还是遭到了反对。 她说:“木雕和其他雕刻不一样,木头重,女人体弱,所以首先面临的是抬不动的问题。基于此,家里人认为女孩不适合做木雕。”学这个吧。另外,毕竟这一行辛苦,所以我爷爷和我父亲都不愿意收我为徒,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
苗爱香没有放弃,她等待着机会。 终于,1989年,她得到了到市根雕厂学习的机会,收她为徒的人是时任市根雕协会会长、市工艺美术协会第一副会长的吴少丹。协会。 吴少丹共收弟子26人,苗爱香为关门弟子。
跟随吴少丹学习的10个月里,苗爱香真正打开了雕刻艺术的大门。 雕刻种类从单一的木雕扩展到根雕、玉雕、芯雕等,能雕啥就啥。 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或许是因为家庭传统,她最喜欢的就是木雕。 家人见拦不住,只好让她参与其中。 苗爱香也承受着孤独和艰辛。 今年夏天,当了30多年的木雕工后,她的一根手指被电锯锯断。 她的朋友知道后,纷纷前往医院看望她。 她居然有说有笑地告诉大家手指是如何重新接上的。
苗爱香费尽心思寻找木头。 2008年,她听说一家药厂要搬迁。 她竭尽全力“钻进去”,发现了一块陈年海南黄花梨牛油果。 这块木头虽然结束了作为药材的使命,但却开启了作为木雕工艺品的新生命。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起草、修改,苗爱香雕刻出了栩栩如生、充满活力的观音像。 接下来诞生了。
“在很多人眼里,木头和石头都是死物,没有生命。但在我们工匠眼里,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生命,有情感。你很难想象每一件作品在它出现之前是什么样子的。”紫檀木、崖柏、黄花梨、沉香、黄杨木等都很出名,但是在它们面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其实只是一块木头。而我们首先需要对木头进行特殊的处理,尤其是一些木头。木材要经过熏蒸、煮沸、干燥等多道工序,以消除内应力,并用特殊的中草药配方进行防腐处理,这样,原材料的质地就会更加完美,易加工。进行加工,作品可以长期保存。” 苗爱香说道。
苗雕在选好材料后,还特别注重工艺。 精雕细琢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件好的雕塑不仅构思巧妙、内涵深刻,而且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工艺。 经过精心的工艺和反复的打磨,木雕才能栩栩如生、充满灵气,一块不起眼的木头才能被重新赋予生命。
展厅外墙的展板上,这样描述苗木雕刻作品的风格:“造型简洁凝练,刀法娴熟流畅,线条清新明快。 ” 记者发现,他的作品内容多为年年有余、丰收、丰收。 龙凤、松鹤长寿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与木雕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木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打开:历史之门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俗话说,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那是近一万年前的事了! 证据是什么? 7000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出现的鱼木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但事实上,木雕艺术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一开始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直到人们有了审美能力,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木雕木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兽,都是我国早期的木雕作品。 但由于保存难度较大,千余年的木雕已很难见到。 石材木雕的出现,标志着秦汉时期的木雕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工艺繁盛的时期,木雕工艺也不例外。 至今保存下来的许多木佛像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造型简洁,刀法纯熟流畅,线条清晰明快,成为后世工匠所遵循的规则。
宋代木雕较为普遍。 此时的木雕多以纹理细腻的木材为载体,有利于作品的传承。 但木雕的题材并没有离开寺庙。
元明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木材的种类增多。 许多从海外进口的硬木使木雕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 工匠们发现:硬木木质坚硬,质地细腻,色泽鲜艳。 雕刻作品结构复杂,造型精美。 此外,硬木雕刻品在存放时不易破裂或损坏。 从此,硬木逐渐成为木雕师的首选材料。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裕,木雕艺术也进入了辉煌时期。 不仅涌现出一大批有历史记载的名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而且木雕的题材也从佛教造像扩展到生活习俗、神话故事等,吉祥、平安富贵、美好等主题。丰收、长寿深受当时社会的欢迎,并一直流传至今。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木雕的种类变得繁多而复杂。 到了清代,终于形成了浙江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等几个著名流派。 他们每一个都以其独特的工艺风格而闻名全国。 其中以东阳木雕最为著名。 该派以雕刻精良、图案优美、结构精巧而闻名。 清代乾隆年间,东阳地区被誉为“雕刻之乡”。
清末至民国时期,国力衰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木雕艺术衰落,名家只能以工匠为生。 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间工艺才得到保护和挖掘,木雕才得到复兴。 然而,一个新的话题却出现了——一场传统手工雕刻与现代机雕之间的PK战拉开了序幕。
创新:时代变迁
无论是价值数百万的黄花梨雕像,还是价值百多元的小挂件,苗族木雕的美感都能让每一个走近的人第一眼就被震撼。 他们静静而美丽地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2015年,我开了自己的雕刻工厂,工人多的时候有10多人,工人少的时候不到5人。不管有多少人,我都坚持手工制作- 手工雕刻,而不是机器雕刻。” 苗爱香说道。
一个简单的木雕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但用机器只需要几十分钟。 在苗爱香看来,机雕作品缺少的是灵魂。 她说:“手工雕刻最讲究的是‘随形’,最大程度地尊重木材本身的形状,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的浪费。这是机器雕刻做不到的。但不可否认“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传统雕刻手工木雕越来越少,市场需求量减少,份额也减少。”
如何让手工木雕技艺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苗爱香把目光转向那些小木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展厅,记者发现展示柜里摆满了大面积的“干果”——花生、红枣、板栗、开心果、豆荚,各种让人眼花缭乱。 乳白色的开心果顶部裂开,露出绿色的果核,让人忍不住想剥开尝尝; 浅黄色的花生“麻房子”鼓鼓的,一看,里面住着一个肥嘟嘟的“红胖子”; 棕色的栗子大小不一,绒毛清晰可见,让记者流口水。 还有一个长约5厘米、宽约3厘米的“小算盘”。 算盘珠精致可爱,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捡起来。 这些都是苗爱香的木雕作品。
她一一介绍道:“花生是黄杨木做的,开心果是象牙木做的,栗子是紫檀木做的,红枣也是紫檀木做的,之所以雕刻成小片,是因为它们一方面价格便宜,造型亲民,广受喜爱,市场欢迎;另一方面,大木头总有一些边角料,可以做成小件,既浪费又美观。这些都是机器雕刻做不到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手工雕刻的原因之一。今后,我的雕刻厂会以生产为主,以教学为主,会招收更多的学徒,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王晨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