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是浙江省东阳市的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东阳木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伟业——春天的故事》
东阳木雕起源于商周,上溯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 据文献记载,唐代太和年间,东阳凤高楼村有冯氏兄弟二人。 兄长冯肃曾任剑南节度使、吏部尚书; 弟弟冯鼎曾任工部侍郎,成为权贵。 其宅邸规模宏大,装饰精美。 “高耸的画栏让人眼前一亮,低下的廊道长达数里半。” 从冯家楼的建筑来看,东阳木雕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雏形。 明代木版印刷盛行后,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明代著名的木雕工艺生产中心,主要制作罗汉、佛像以及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建筑装饰。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享誉全国。 当时有400多名能工巧匠来到北京修复宫殿。 一些艺人被选来雕刻宫灯、龙床、龙椅、桌子等,后来发展到民间雕刻包括花坛、柜子等家具。 东阳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艺和完美的风格。 现存鹿寨“素永堂”、白潭“五本堂”、马桥“怡静堂”、“前清”等明清古建筑。 “工作床”、“十里红妆”等家具。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东阳木雕转为商业产品。 木雕艺人制作的工艺品和柜式家具被客商收购,销往香港、美国、东南亚等地,形成了东阳木雕制品的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东阳木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东阳木雕在全面继承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并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走向了现代化,走向了国内外市场。
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是浙江省东阳市出产的当地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名师众多,工艺精湛,风格独特。 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它与“东阳木雕”一起堪称绽放于东阳河畔的工艺品。 一对民间工艺姐妹花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园中非常有特色的品种。
《望月楼》
2005年5月,东阳竹编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建项目。
它始于殷商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宋代以元宵节编织龙灯、宫灯、走马灯而闻名。 到了明清时期,东阳竹编技艺精湛,风格独特。 据清康熙帝记载:“盛竹质地柔软,可制作精美的竹器,过去曾作为贡品”。 可见,东阳竹编在清朝之前就被选为贡品,闻名于世。 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鼎盛时期。
民国以来,东阳竹编已成为传统出口工艺。 马福锦生产的竹编产品体现了当时东阳竹编工艺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东阳竹编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私营转向集体,开始蓬勃发展。
《兰亭序》
东阳竹编工艺品以其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造型优美、编织精细、色彩淡雅、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