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赵悦、尹小生、魏东华
一把凿子,一盏灯,一块石头。
93岁的倪东方说,他应该忘记自己的年龄。 “如果你记住你的年龄,你就不敢用刀了。”
倪东方是青田石雕史上的“泰山北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品多次被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其石刻作品被国家邮电部选定为特种邮票图案并公开发行。 200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倪东方的家乡浙江青田是著名的侨乡。 华侨无论走多远,他们的根依然在这里,就像青田的石头一样,历经千年。
“我和石头有缘分,我这辈子都离不开石头,只要能摸到石头,我就会感到安心。” 倪东方没有像祖先一样离开家乡,而是守护着每一块石头,用自己70多年的石雕艺术生涯诠释了什么是“相爱一生,与子偕老”。
倪东方潜心雕刻。所有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尹小生拍摄
辍学务农,童年迷恋雕塑
在倪东方93岁生日当天,迎来第八届青田石雕文化节。在具有千年开采历史的浙江青田县封门山前,倪东方带领一群“石雕师” “ 发誓:
“泱泱大国的工匠,独具匠心;雕刻精美,色彩逼真;石雕珍品,光芒万古……”他们敬山、敬天地、敬精神工匠们。
印章石的美在于它的尺寸。 方寸之间,博大精深。 青天石,被誉为“女娲补天”留下的石头,与巴林石、寿山石、长石同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 倪东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领悟其中的奥秘。
八十多岁的倪东方坐在书房里,拿起了切肉刀。 他可能还记得15岁辍学后在地里挑粪时遇到老师的那个遥远的早晨。 他放下头上的斗笠,遮住脸,急忙躲开。
那天晚上,老师来到他家说:“只要你练就一技之长,胜学十年。” 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早年,不少青田人出国谋生,倪东方的父亲也曾在欧洲工作。 倪东方还不到一岁,父亲又出国了。 他的母亲与他和两个姐妹在山里度过了童年。
他顺流而下抓鱼虾,爬上树摘野果。 尽管生活贫困,倪东方却始终亲近自然。 这也为他后来的石雕创作积累了艺术灵感。
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一向优秀的倪东方不得不认命。 15岁时,他辍学回家务农。 直到那天,倪东方的老师看到他头戴斗笠、背着粪在地里干活,就来到他家里劝说:“青田的石雕已经卖到了美国,已经进入美国的花旗银行了。” ……你做石雕是有前途的。” 妈妈是石雕高手,你也跟着她学一学吧。”
当晚,倪东方就下定决心要学石雕。
从打好锯石头的基础开始,倪东方跟着妈妈学习了半年多,也才刚刚学会了一些基础知识。 不久,日本人入侵杭州,石雕就卖不出去了。 大家都忙着照顾自己,倪东方的手艺就这样浪费了十几年。
倪东方正在创作石雕。
半途出家,30岁偷师学艺
与石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战争而结束。
1955年,青田县政府组织成立了青田石雕合作社。 28岁的倪东方凭借学习锯石头的经历加入了合作社。 他回忆说:“一开始,我的工作就是锯石头,锯了很多年,就没碰过雕刻。”
一心想要改变命运的倪东方一直在暗中偷教训。
他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石雕厂。 “趁大师们还没到,去雕刻坊看看他们的作品,揣摩他们巧妙的色彩和雕刻技艺。” 倪东方道:“哪块石雕是哪位大师雕刻的,我一清二楚。”
晚上回到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练习石雕。 他的母亲有时会指导并鼓励他学好石雕。
自学两年多,倪东方按捺不住对石雕的向往。 他鼓起勇气,向合作社领导展示了自己雕刻的烟灰缸和和平鸽两幅作品,并要求调到雕刻车间。 他主动向合作社领导捐款27元。 他的月工资减少到24元。
他的坚持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0岁的倪东方正式学习石雕。 他半途出家,为了擅长石雕,比别人更加努力。 当时,县里请来了“山水雕刻”大师叶先生来指导作坊完成出口任务。 倪东方主动带着自己雕刻的山水向叶老师请教。
“风景有那么容易学吗?” 叶老师一脸不高兴,恋恋不舍地接过自己雕刻的山水,几乎不看。
倪东方并没有“被吓倒”。 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三幅风景作品。 连老师都惊叹:“没想到你学得这么快!”
第四年,合作社成立了石雕创作小组,并请倪东方担任组长。 “我不仅要专注生产、完成出口计划,还要自己搞制作、创作,没日没夜地加班。” 在石雕厂,他一直干到退休。
倪东方与弟子和其他青田石雕艺术家聊起了青田石雕。
痴迷石头,万元户变“万元石头”
在青田,流传着倪东方迷恋石头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购买“睡美人”石头的故事。
改革开放之初,倪东方一家人艰苦创业三年,成为当时比较少见的“万元户”。 一天深夜,一名自称“卖石头”的男子敲门,神秘地说自己手里有一块好石头。 白天他不敢来,怕被人看见,所以只敢晚上偷偷地来找倪东方。 “如果你想买的话,第二天就准备一万块钱。”
“一万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倪东方回忆道。 “和家人商量后,我只好把这块石头买下来,如果别人买了,肯定会做封印,这块石头就浪费了。”
当晚,家里的积蓄不够了,他们就变卖了戒指、项链筹集了1万元。 “一夜之间,万元户变成了万元石。” 倪东方笑着说道。
当时很多同事都来看了,纷纷议论纷纷。 有的说刻美女,有的说刻卧佛。 但倪东方说,不雕刻。 当他把写有“睡美人”字样的铭牌放在石头旁边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的石头更好,雕刻它会毁掉它。”
“刀不能随便用,石头也不能毁了。我在怀孕的时候,一直在想要不要留下。如果留下了,它就会像你身上的肉一样,如果你把它砍断,它就会像地上的泥土一样。” 倪东方说,不能刻满,刻满吧。 是商品,不是艺术品。
倪东方所居住的小镇距离青田县最好的矿区封门山很近,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块石头都很熟悉。
“青田石是亿万年凝聚天地精华而成的,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宝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遇见就是缘分,我们要善待、珍惜每一块青田石。”青田石。” 倪东方 都说画可以反复画,但是石雕只有一次机会,因为没有第二块石头是一模一样的。
倪东方青田石刻作品《歌秋催林霜》。
专心创作,一生专注于一件事
“有的石雕虽然雕刻精美,但没有‘灵魂’,一眼就能看出来,只是商品;有的石雕是创造性创作的,有一种看不到底的意境。” ……如果有余味,那就是一件艺术品。” 倪东方说道。
倪东方觉得,要想把石雕变成艺术,就必须学习文化。 从石雕厂退休后,他到书店买了唐诗、宋词、元曲,如饥似渴地学习。
“吃饭的时候想到什么,就放下筷子,拿本子记下来。书房、工作室都有书,连卫生间也有书。” 倪东方为自己写了两句诗——家书万卷,他不知认得多少。 特点。
他经常面朝石头,一坐就是一天,看上去一刀未动,但实际上他已经在脑海中描绘过无数次了。
1992年,倪东方的作品《花好月圆》被国家选为特种邮票印刷发行。 这也是大众最熟悉的青田石雕艺术。
倪东方青田石刻《花满月》。
起初,倪东方从一个年轻人那里得到了这块奇石。 “这块石头处理得好,是一件宝物。” 倪东方拿到石头后,闭门谢客三天。
倪东方动刀前总是小心谨慎。 第一天,我对石头一无所知,只能仔细观察它的结构、纹理、质感。 第二天,我心里反复思索,整理思绪,心中有了打算。 第三天,我小心翼翼地把外面坚硬的石头一点一点剥下来,露出里面黄白色的冻石。 颜色透明,感觉就像月亮一样。 我想到了“花好月圆”。
倪东方借石头固有的色彩,将满月、牡丹、桃花、飞鸟的形象叠加在青田石上,创作出一幅百花拥月、鸟儿在花间跳跃、鸣叫的美丽画卷。树枝,让人驻足观看。 做白日梦。
曾有富商出价数千万元买下这块石头,但倪东方不为所动。 2016年初,他向青田石雕博物馆捐赠《花满月》。 “这是青天人民的财产,不会出售。”
如今已是暮年的倪东方,依然心神不宁,每天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钻研石刻。 “艺术家光靠自己头脑里的智慧是不够的,还得从外界接受营养。” 倪东方说,无论是山里的溪流,还是乡村的农田,甚至今天的电视、网络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有一次,倪东方无意中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老舍请齐白石作画的故事,深深启发了他后来的创作。
齐白石画了一幅《十里泉蛙声》。 老舍慢慢地打开画,但里面连一只青蛙都没有。 只有一条小山涧,里面有几只蝌蚪。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思考、思考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倪东方一直想为封门山立碑。 “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是生下我的人,是我的第一位石雕老师;另一个母亲是封门山,她给了我七彩宝石,是青田石雕人的母亲。”
有人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表示“我不接受”。 新中国半导体的“破冰者”、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是“女神”。 一位农妇在快手上写诗“我感觉我在向社会传达一封始于100年前的信”。 《慈善瘾君子》为5000名留守老人拍摄肖像,为农村孩子书包送经典。 多年后我变成了你:23年前洪水中的“拥抱”“树女”变成了“人民警察”
曾被诊断为“活不过4岁”,但这位“海绵宝宝”已经与世界较量了20年! 遇见奥特曼、拍武打电影、成为汽车设计师……他们用“私人定制”守护罕见病儿童的梦想。 陶勇用自己的话说:我就是这样从医疗事件中走出来的。 疗养院工作人员娟子已经3天没有挨打了。 ,我有点慌了……11年前感动中国的“春节妈妈”找到了! 新华社记者苦苦寻找11年,寻找当年刷屏的“春节妈妈”,然而……
制作人:易言刚 | 责任编辑:刘静宇| 校对: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