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每块石头,永不停息地将自己磨得更光滑

□ 于伟

每一块看似平凡的石头,经过雕刻家的创作,都被赋予了灵魂。 对于吴为山来说,人生就像一个雕塑的过程。 理想是雕塑前的草图,奋斗是雕刻的利刀,一次次无情地剔除多余的棱角,使雕像更加完美; 谦虚和勤奋是锋利的刻刀,永不停歇的雕塑更加完美; 自信是雕塑后的砂纸,用它可以把雕像打磨得更光滑、更光彩夺目。

时间拿出自己的刻刀,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上刻下深深的印记,让瞬间的美好和记忆成为时间的雕塑。 吴为山的头衔有很多,但他最看重的还是“雕塑家”的地位。 全世界都羡慕他的靓丽外表,但只有吴为山知道,在耀眼的光环背后,他走过了怎样的坎坷之路。

每块石头,永不停息地将自己磨得更光滑

文学心铸造灵魂:

相似与不相似之间是时代的形象

1991年的一个夏日,29岁的吴为山收到了一份请柬——“当代草圣”林散之的长子林昌武请吴为山为父亲制作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的遗体里。纪念馆。 尽管忐忑不安,吴为山还是接受了邀请,踏上了他创作中国文化名人的起跑线。 当时条件艰苦,吴为山与母亲、妻子和女儿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晚上家人入睡后,吴为山沉浸在阅读林散之先生的诗书画的文化之旅中,感受林散之先生的文化气质……当雕塑完成时,林长武的肯定和兴奋,他的一句“父亲活着”让吴为山惊叹于他的创作。

20世纪90年代初,商业雕塑盛行,吴为山却在塑造中国杰出人物的艺术实践中默默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时,一群年轻人去南京机场迎接一位歌手。 有人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在飞机上。 年轻人问,这个杨振宁唱的是什么歌?

“当时经济风起云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很多年轻人对我国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感到陌生,转而崇拜明星。作为雕塑家,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雕塑技法为这些历史人物塑造雕像,打造时代丰碑。” 用黄土淬炼形象、凝固精神,铸就铜碑,激励后人,预示未来,为时代树立恒久价值。 这就是吴为山的初衷!

1994年秋天,吴为山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一栋安静的小楼里结识了80岁的顾景洲。 他用独特的紫砂粘土塑造了这位紫砂艺术大师。 看过雕塑的人都说“看起来像”。 此后,1994年吴作人肖像、1995年季羡林费孝通肖像、2001年钱伟长肖像、2002年顾毓秀雕像、2013年杨振宁雕像……为山亲眼见证了文化精英的风采,向世界传递着他们的风采和品格。

有人说,吴为山最擅长对人“面对面”——捕捉人物表情,把握人物表情,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吴为山声称自己更受老年人欢迎。 这些老人很喜欢他,但他打心底里尊重他们。 他创作的每一个雕像都似乎有生命。 在创作中“与老子、王献之、齐白石、林散之、冯友兰、费孝通等已故先贤进行交流,与季羡林、杨振宁、钱伟长、熊秉明等当代大师对话”。 钱伟长参观了他的工作室,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地方看上去很小,里面却很深。”

如今回忆起那些珍贵的友谊,吴为山说:“每次与大师交流,我都吃到了‘脑金’。顾景舟先生告诉我:艺术与非艺术、高低之分,就在毫厘之差。”费孝通先生告诉我:得其精神,不如得其外表,而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就是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杨振宁先生告诉我:一个人的灵魂艺术和科学就是创新……”每一段交流都是一次实践和领悟。

渐渐地,吴为山开始将创作范围从现代文化名人拓展到历史文化名人,如老子、孔子、王仙芝、黄宾虹、齐白石……吴为山通过无数的雕塑作品,梳理了一部雕塑文化史。吴为山在雕塑过程中选择了一条新的雕塑道路——写意雕塑,同时开始了雕塑理论体系的建立——融入西方现实主义技法与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在难以形容的“相似与不相似之间”,强调人物的内在精神。

对于“塑造时代形象”,吴为山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百姓是历史创造的主人,杰出人物是从百姓中脱颖而出的人。 杰出人物无疑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符号。 “如果用艺术手法,特别是雕塑手法来塑造,就能展现出一个时代的风采。同时,这些名人雕像的表情、神态、神韵,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不同时代的人物就是为时代创造形象。”

写意雕塑:

在现实与抽象之间寻找创新

1996年,在荷兰做访问学者的吴为山收到为荷兰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制作雕像的邀请。 他听说荷兰女王也精通雕塑艺术。 面对一些大师为她制作的雕像,她会说:“很漂亮,更像我的妹妹。” 幽默的笑话透露出她对雕塑艺术的高要求。

吴为山在女王资料室找到了一张1977年女王访华的照片,是她在牧场上与牧民交谈的照片。 温柔而友善的笑容引起了吴为山的注意。 他以写意雕塑的微笑塑造了女王的形象。 该雕像受到女王的赞赏:“这是中国雕塑高水平的标志,证实了中国雕塑大师水平的存在。”

这是吴为山第一次意识到西方艺术界对东方雕塑的肯定,也让他走上了国际雕塑的舞台。

1998年吴为山赴美国,在旧金山举办个展,并受邀为植物学家缪尔创作肖像画。 美国可以为他申请“绿卡”。 一次偶然的拜访,让他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是一位德国艺术家,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他问我:你为什么来美国,你应该回去,美国没有艺术,只有商业。我相信90后艺术家的人生感悟有它的深刻和正确,后来我的所见所闻也感受到了一些东西,经过一番考虑,我决定回来。 吴为山说道。

今年,南京大学邀请他回国成立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并担任教授。 回来就是回到民族文化的土壤,回到传统。 他重新走上了自己探索过的道路:龙门、云冈、大足、麦积山、敦煌……吴为山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写意雕塑”。 正如艺术家张道一总结的那样:“从吴为山的作品来看,他不仅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灵魂,而且大胆地将西方的表现手法与东方的写意结合起来,达到了恰如其分的创作。”

吴为山提出了“写意雕塑”的文化理念,即在作品中融入中国审美精神来表达中国精神,通过雕塑的形象来展现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人的个性。 “为什么叫写意雕塑而不是形象雕塑?” 事实上,吴为山在他的《写意雕塑论》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写意雕塑讲究生命的原型,“得心本源”是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表达。注重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渗透到作品中。作品的创作往往是快速的,形状发散——与“几何”不同。另一方面,它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于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将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化,这一点在民间泥塑和汉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物象中,处处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外表上看不到对物象主观解构的痕迹,但在外在的塑造手法中却留下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意义、自然纹理和潜意识变形等。” 正如齐白石所说:太相似则庸俗,不相似则欺世。 对于吴为山来说,意象是客观的,而写意则更趋于主观。 这是对文化命题的积极探索,是文化自信的标志。 这个概念刚提出时一度引起争议,但吴为山用事实占了上风。

2003年,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访问南京大学。 他拿起吴为山办公室书架上只有6厘米高的《睡觉的男孩》,惊讶地问道,这是你的作品吗? 得到肯定后,他盯着吴为山说,我可以带回英国参加展览吗? 吴为山点头同意。 几个月后,英国传来消息,《熟睡的男孩》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彭年奖”,与罗丹时期达鲁的作品《农民》一起在法国展出。

吴为山高兴之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好友、著名设计师苏泰熙,并说:苏先生,您的孙子给我带来了好运。 原来,苏泰熙让吴为山给他才4个月大的孙子制作脚部模型。 “当我看到那双天使般的脚时,皮肤非常非常嫩,我实在不忍心用石膏来塑造它,所以我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吴为山看到正在睡觉的婴儿,歪着头,半张着嘴。 ,天真,一种对小生命的怜悯油然而生,于是《熟睡的男孩》就诞生了。 没想到,这个中国娃娃却咿咿呀呀地登上了英国皇家雕塑大奖。 “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因为它塑造了人类童年的感觉,塑造了人们对童年的记忆,塑造了人们赋予孩子最好的情感。” 吴为山说道。

在获奖的同时,吴为山还破格吸纳为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和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 这是近100年来第一位被两个世界顶级协会吸纳的中国雕塑家。

塑造敬拜的历史:

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抚平受苦民族的伤痛

2005年12月,江苏省委委托吴为山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大型群雕。 那段时间,吴为山要么在屠杀现场徘徊,要么去找幸存者进行详细采访。 他仿佛陷入了1937年的血腥风暴之中,三十万亡灵的哀号始终在耳边回响。 他有强烈的愿望让那些被冤枉死的人复活。

2007年重阳节,已经是深夜了,吴为山的妻子吴小平一直在等他回家。 她知道丈夫可能会加班到很晚,但没想到他会被司机背回来。

原来,这一天,发烧的吴为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了自己位于郊区的工作室。 当时,他正在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大型雕塑群。 刀、棒、棍、手雕等一起使用。 在悲愤的速度与力量中,在《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音乐的回响中,吴为山似乎看到了作品的召唤,委屈的灵魂希望吴为山能够让他们重获新生。 他听到了无辜灵魂呼唤世界、呼唤和平的呼喊声。 他工作匆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直到夜里三点多,在外面等候的司机进了屋,才发现自己倒在了架子下。

如今,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入口处的叙事性、史诗性的群雕,唤起观众的情感交响曲。 其中,悲切的雕像“家破人亡”是一位11米高的母亲,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写的人站在门外。 她用无力的双手捧着死去的儿子,向天空哀嚎。 在吴为山看来,她是千千万万苦难家庭的代表,是苦难祖国的象征。

然后是《逃亡》群雕。 纪念馆的核心意义是“死亡、纪念”。 在《逃亡》部分,吴为山将10组21个人物放在水面上,他们与行人、建筑形影不离,产生了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难民队伍中有儿童、老人、被强奸的妇女、僧侣……这21个人物,虚实相间,构成了一条悲惨的曲线。

为了创作《逃离灾难》系列雕塑,吴为山专门采访了一些幸存者。 他们的哭声常常让吴为山彻夜难眠,“我的耳边不自觉地就听到了被刺杀者的哭声。” 幸存者常志强告诉他,他看到母亲被日本人刺了好几刀,当时还是婴儿的弟弟哭着爬进母亲怀里。 母亲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裙子前襟推开,让弟弟吸吮乳头。 天气很冷,弟弟的眼泪和鼻涕和妈妈的血和奶一起冻住了。 直到有人想从死去母亲的怀里抱起弟弟,才发现母子俩已经冻在一起,僵硬的身体无法分开……70多年过去了,而常志强每次说起这一幕仍会泪流满面。 噩梦没有醒来。 这一幕也被吴为山雕刻成群雕,名为《最后一滴牛奶》。

2007年12月13日纪念馆开馆前后,不少日本观众和记者在雕塑中寻找祖先的形象。 据说,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电影)中描绘的“日本鬼子”让今天的日本人感到悲伤。 在这组雕塑中,受害者惨烈的肖像足以证明日军的残暴和兽性。 日本记者是无可挑剔的,因为我们用和平的希望和对同胞的怀念塑造了我们的灵魂。 其潜台词是:记住历史,不记住仇恨!

每块石头,永不停息地将自己磨得更光滑

对话世界:

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自信的微笑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与美术馆同仁一道,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及其国内外传播。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吴为山常常自称“中国美术馆一号服务员”。

吴为山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创作是中国艺术家的责任。 三十年来,先后在内地及港澳台举办画展,后又到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英国、联合国总部、意大利等地巡演。 他的信仰引导着他的艺术创作和追求。

2017年12月14日,吴为山雕塑《灵魂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的对话》在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植物园揭幕。 两天前,吴为山的雕塑《问问题》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落成。 这两部作品的完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抹色彩。 作品《灵魂之门》矗立在基辅市中心。 两本书的形式,就像两扇打开的门,寓意着沟通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 舍甫琴科是乌克兰著名的爱国诗人,杜甫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组雕像构思独特、独特,生动地描绘了两位诗人忧国忧民的风范和情怀。 伟大的灵魂架起了中乌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为基辅这座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魅力。 矗立在白俄罗斯国家艺术博物馆的雕塑《问问题》由孔子和老子两尊铜像组成。 取自《史记·老子韩非传》中记载的“孔子问老子”的典故,生动地表达了两位文化圣人相遇的历史瞬间。 孔子雕像古朴而富有神韵,展现了儒家以仁为本的道德追求; 老子造像雍容华贵、悠闲自在,体现了道教顺应自然的精神内核。

吴为山表示,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矗立着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大量雕像,这源于孔子、老子的价值。 “如果没有价值,别人就不会让它立起来。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孔子,就不会把雕塑放在那里,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有自信、自强的资本。” 他说,老子、孔子的“无护照之旅”源于全人类的文化精髓。 珍惜、感同身受,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的根基。 “走出去其实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用现代的方式表达传统题材,二是用传统的方式表达现代社会。在表达当代生活的题材中,我们要体现传统的方式。”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 吴为山说道。

2016年4月,吴为山被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授予“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就将丰富人类文化的宝库。只有与世界对话,才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世界。”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历史价值,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蓬勃发展的中国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责任重大,远在天边,吴为山乐此不疲。

雕塑时间:

“一号服务员”感恩新时代

2017年11月,冬天的北京,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行道树在风中瑟瑟发抖。 然而,多日来中国美术馆外却排起了朝圣般的长队。 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吴作人、吴管仲“藏品精品展”以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其他重要画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举行。 展览回顾了20世纪新旧交替的中国美术史。 很多观众都被长长的队伍吓到了,队伍甚至拐了个弯,排到了美术馆东街三联淘粉书店对面,长达近一公里。 由于排队人数较多,高峰期排队需要两到三个小时,不少观众不得不错峰观展。

作为中国美术馆的“一号服务员”,吴为山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多次要求美术馆夜展开幕,并以身作则游说当代艺术家、捐赠作品,丰富美术馆藏品。

勤奋是吴为山的方法。 年轻时,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没有其他爱好。 吴为山依靠一把塑料刀,赋予土壤以人的灵魂,并将人的精神塑造在模具中,铸成铜。

“我每天都会创作,经常会抓伤双手,洗完后只需涂一点护手霜,立刻就恢复柔软。” 吴为山笑着说道。 他摊开双手,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长了两厘米,而且手部也更加平坦。 他回忆起在英国时遇到的一位老雕塑家,他的拇指长度差异比自己的还要大。 “当我到了你这个年纪,我的拇指会比你的宽,”他当时对这位艺术家说道。

吴为山雕像没有草图。 他说:“沉思良久,瞬间悟出,往往是最真实的心理形象。” 只有真正用“心”创作的作品,才让人震撼。 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展览时,吴为山第一件被收藏的作品是《春风》。 “这是我手术后在家休养时为女儿创作的。人们在生病的时候非常怀念亲情。当时我女儿刚放学回来,她的小脚抬起来,嘴角也翘起来了。”裙子被风吹起来了,很可爱,其中一位参展的美国女士很喜欢,先问能不能摸一下,然后买了它,她说这让她想起了童年的记忆和对爱情的情感。她自己的孩子。”

2006年初,吴为山申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雕塑个展。 当时,博物馆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有60岁以上的著名老艺术家才能在圆形大厅展出。 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周伟志找到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说:“艺术要强,年龄不宜。吴为山的作品很优秀,但他还不够大,我借给他吧。” 所以,这促成了44岁的吴为山在圆厅的展览。

八年后,吴为山出任中国美术馆第五任馆长、美术馆馆长。 在吴为山眼中,“中国美术馆就像一件雕塑,它有内部结构、有形状、有鲜明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有精神、有灵魂。”

上任伊始,中国美术馆就提出了新的工作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征集大家名作,加强国际交流; 推动当代艺术创作,打造艺术高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 “要筑高峰,必先有高原。提高老百姓的艺术审美水平,就是把平原变成高原。大师和大家,就是在这高原上筑起的山峰。因此,在国家馆里,中国美术馆,我们持续展示,点亮高峰,对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新时代高峰的崛起,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展厅,还到西部,比如重庆、新疆、宁夏、广西等地,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吴为山说道。

人们名副其实。 吴为山开创了中国雕塑界的文化高峰。 作者微笑着问道:“你的名字叫‘微山’,你能有今天,你认为你最大的靠山是什么?” 吴为山也微笑着,铿锵有力地回答道:“如果要说靠山的话,我的靠山就是伟大的时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是英雄的党和人民。我能有今天,受益匪浅。”感受伟大时代和优秀文化,感受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以心为模,用灵魂筑丰碑! 好的雕塑为材料注入生命,张扬灵魂的魅力,以沉默超越声音,以形式表达灵动,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雕塑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挫折和困难,但这些挫折和困难只是雕塑家眼中的角落。 我们只能耐心地剔除这些多余的角落,勇敢地克服困难和困难。 挫折可以创造精彩的人生! 吴为山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

每块石头,永不停息地将自己磨得更光滑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