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其著作《创造与智力成长》中提出了儿童艺术的阶段论。 其中,4-7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前图式期,7-9岁的孩子处于图式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绘画可以称为示意性时期绘画。
图式阶段的儿童逐渐从使用符号图式和符号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发展到以固定图式反复表达视觉对象,强调其特征和主观性。 本文以小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的孩子为研究对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儿童绘画创作的高潮期,但此时孩子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尚未发育,他们不擅长绘画。不关心素描与色彩的关系,甚至更多都是以绘画的方式“书写”——书写儿童的语言,正如科汉认为:“艺术是儿童学习的另一种语言”。 当孩子们完成艺术作品时,他们会很高兴地讲述画中的故事。 这时,刚刚进入小学的他们就开始面临一项语文作业——写字。 写字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书面语言训练的要求,相当于作文。 孩子们写下他们想说的话和他们想象的内容。
对于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处于文字语言的艰难时期,这与图式时期绘画语言的旺盛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优势,实施绘画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化,实现儿童绘画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协调发展和提高。
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语文写作作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老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孩子写自己想说的,写想象的东西,培养孩子的兴趣书面。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相对枯燥,缺乏语境的介绍,因此很难建立写作的兴趣和意愿,尤其是对于一些语言发展比较晚的孩子。 书面语文作业面临很大困难,往往只能勉强写出十几、几十个字。
作业写作的另一种形式是看图写字。 一般给孩子一张或多张简单的图片,让他们观察,然后根据图片的内容写出他们所看到的和想象的。 这种看图写字的模式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它已经成为一种颜色。 这种看图写字的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缺乏“经验”的图式阶段的孩子来说,有限的图片内容与孩子已有的“经验”之间很难重构出联系。 从“想象力”的心理学定义来看:“想象力是大脑对表象的再加工和改造。”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往往很难理解图画的含义,缺乏情感刺激,更难以想象;
2、有些内容是孩子们熟悉的,但生硬的图片缺乏语境,很难激起孩子的真实情感,存在撒谎、空话、刻板印象的情况。 即使有些内容是孩子们熟悉的,但生硬的图片缺乏语境,很难激发孩子的真实情感,存在说谎、空话、刻板印象的情况。 这是最典型的看图写文章:“星期天,小林和妈妈在家打扫卫生。妈妈擦桌子,小林擦地。房子很快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妈妈高兴地说:小林。”林老师,你真是一个努力的好孩子。” 经常一个班的孩子会写同样的内容,老师会把作业批改到恶心的地步;
3、看图写字的画面普遍缺乏美感,几十年一成不变,已经落后于时代对美育的要求。 上图是一篇题为“小猫和狮子”的图画写作作业。 我们以此为例来看看情感教育的现状。 这是一组四张照片。 第一张图是狮子欺负小猫,然后小白兔过来帮忙。 最后一张图是狮子站在井边,井里有狮子的影子。 老师的要求是按照图片中的提示,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完成一篇写作作业。 一个班有50个学生,48个孩子写了狮子掉进井里,46个孩子写了狮子掉进井里淹死了,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如此单一的写作结论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孩子们只是根据自己平时观看或听到的与生活没有密切关系的动画片中积累的有限经验来编造这篇写作的内容,而忽略了狮子。也是一个生命体。 写作作品中出现陈词滥调、缺乏情感的现象,这是教育中的大忌。 因为画中的狮子欺负小猫,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想象狮子掉进井里,甚至淹死了。 看似孩子的好恶分明,但在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友善”教育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对他人宽容友善呢? 这样的委屈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呢? 这难道是我国当前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预期结果吗?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有的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如果老师能够按照图式期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让孩子“看”自己画的“图”,“写”自己想说的“话”,孩子是否会拥有自己真正的想法呢?情怀? 写一篇生动、有趣、天真、感人的作业怎么样?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们在安徽省芜湖市延安小学一、二年级部分班级的儿童图式画与语文一体化教学中开展了此项实验。 在美术课上或者周末语文写作业时,首先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来完成绘画。 孩子们完成绘画创作后,自然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绘画内容,最后由孩子们自己记录下来。 ,自然就形成了很好的语文写作作业,这样美术绘画作品就完成了,语文写作作业就完成了。 因为绘画作业和写作作业是相关的,所以孩子们的绘画也得到了语文老师和语文老师的支持。 家长的广泛关注也可以提高艺术学科的影响力。 以下是具体的实验案例: 案例1:中秋节主题绘画和写作作业。 这是一个七岁的男孩用生动的绘画手法表现了中秋节聚餐的场景。 每个角色都有明显的特征和表情。 形象生动,背景的窗户、窗帘、盆花都很漂亮,画面也因为个性而非常引人注目。
画下面是他完成的作业:“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开车回老家,因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秋节。到了爷爷奶奶家,我们一起吃了顿饭,然后我们就各自回自己的家了。我到家了,路上还在想着这顿甜甜的饭菜。
因为是一年级,孩子还无法使用生动的文字,更谈不上文学天赋了,但是在孩子生动的画作中,却展现出了孩子细腻的内心,而这正是书面语言所缺乏的。
下图是另一幅孩子的中秋主题作业:上一张图中中秋节晚餐的内容比较清晰,但这幅作品是图式时期孩子的典型绘画。 图式时期的特点之一是,成人需要通过儿童的叙述才能让画面被理解——儿童的画是“看得懂的”,而不是“看得懂的”。 这也是一个同样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男孩,却画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场景。 也许在他心里,中秋节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节日,他更注重的是自己心中的“节日”。 再读一遍他写下的文字,我们就明白了他想表达的意思:“中秋节我们去荡秋千,天上的白云很有趣,有一个拿着枪的雪人,他射中了恐龙的屁股。” ……我只是放了个屁,用大炮打了小天使。” 这样天真无邪而又充满幻想和无厘头的形象,应该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独特价值。
案例2:寒暑假主题作业: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老师、家长、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一综合方法。 寒假开始前,老师布置了寒假绘画和写作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系列寒假主题作业,并装订成册。
下图描述的是新年晚会的场景。 孩子们在记忆中画出了十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生动有趣。 画完图,孩子写完了字,孩子写道:“大年初三晚上,我们一起去吃饭,六点钟到了,然后来了很多人,我们就开始了。”六点三十分吃饭,银鱼蛋汤,蘑菇包子,菱角……”。
下图是一幅暑假的画。 乍一看,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我给你五秒钟的时间来观看这部作品。
而当我们在现场看这些照片时,我们应该能够慢慢理解这幅画:
2016年7月,南方多地遭遇罕见洪涝灾害。 芜湖是一座滨江城市。 由于长江水位飙升,滨江公园的“一家三口”雕塑随着洪水不断上涨而逐渐被淹没。 年轻的作者住在河边,所以她对雕塑有自己的情感,她独立地选择了这个主题。 画完后,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前半部分截取如下:“放假以来,芜湖经常下倾盆大雨。我家住在河边,每天都去看看河里有没有长高了。河边有一个一家人的雕像,我经常去玩。第一次,水到了他们的脚,第二次,水到了他们的手,第三次,水到了他们的手。脖子……”孩子带着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成了这样最生动的表达,虽然手法比较简单,但真挚的感情是最珍贵的。 由于篇幅有限,还有一些案例无法一一列举。 总之,图式期儿童美术与语文写作一体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和表达儿童的真实情感,使儿童的绘画和写作作品同时呈现,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熟悉、最感兴趣的生活场景,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基于真实体验、表达真挚情感的创作方法,正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方法。 儿童是真正的文学艺术创作者。 家,作为成年人,他们给了我们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