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概况

摘要:纪念雕塑是一定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往往是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文对我国纪念雕塑的历史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纪念雕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98抗洪”和“08汶川抗震”纪念雕塑为例,纪念性当代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探索和设计当代城市纪念性雕塑新的展示模式和观众体验模式。 关键词:纪念雕塑、设计创新、新媒体、智能化 一、概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许多领域创造了令世人瞩目、影响当今的成就,雕塑艺术亦是如此。 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一处距今6000年的陶器遗址,江西省万年县考古遗址发现一处距今7000年的陶器遗址; 十八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玉琮(余杭翻山十二号墓出土的夏商周青铜器)制成的距今九千年的猛禽腿骨18件;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优秀石刻代表有霍去病墓石刻、魏晋南北朝佛像、初唐昭陵大足石刻、唐初六大足石刻等。北宋时期;但以纪念、歌颂为目的的雕塑,从秦汉时期都江堰李冰的石像、砖石和唯一的纪念圆雕开始,到“辛亥秋宝路”的出现清末的“死亡碑”和“闻铜像”,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其他纪念性雕塑存在。

中华民族的三座大山被推翻后,革命题材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遍地开花,而纪念性雕塑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形式。 二、古代纪念雕塑发展概况我国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司马迁《史记》开头就有“久则必分,久则必合”。 在宫廷更迭和国家纷争的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英雄不断涌现。 我国历来重视和推崇“忠”、“孝”、“信”、“兄弟”、“礼”、“礼”、“诚信”、“耻”,但没有纪念雕塑对这些重大事件和杰出英雄表示赞扬。 重大事件和相关人物均以史书和碑刻的形式记载,如毛公鼎、国季子白盘等。 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出现了人物青铜作品,如:大河方鼎、广汉三星堆青铜立像,具有纪念和歌颂的功能。 但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人物雕塑是禁忌的。 即使到了春秋时期,大量的人物雕塑也只是作为活祭的替代品出现,后来才发展为陵墓雕塑。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任期间,为治岷江水患、变祸为宝,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后来东汉灵帝时期,尹龙、陈仪等人雕刻了李冰等三人的石像。 其目的是相信石像能显灵,永保岷江水势,但主要不是为了纪念李冰等人的治水功绩。 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忠、孝、信、兄弟是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这一时期,通过制模或以刀代笔的手法,将忠义忠义的故事表现在砖石上,形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形式——画砖、画像石。 3、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有明确的纪念、英雄歌颂和重大历史事件。 主要题材为古代帝王圣贤,如三帝五帝、夏禹、孔子遇老子等; 有忠臣义士,如荆轲刺秦、赵襄子忠烈、两桃杀三儒等。 虽然画像石、画像砖已成为纪念和歌颂英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载体,但画像石头和肖像砖本身用于装饰坟墓、神社和坟墓。 它们代表了秦代雕塑的最高水平。 霍去病墓最优秀的石雕群也为陵墓服务。 但这种陵墓雕塑无法对外开放,因此并不为当时社会所熟知。 4、从秦汉到清末的漫长历史时期,以纪念、歌颂为目的的雕塑形式再也没有出现过,或者没有资料证明纪念雕塑的存在。 人物雕塑自从取代活祭之后就确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墓葬雕塑和宗教造像上。 这是一部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 (图1) 3.现代意义上的古迹的发展。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中形成了表达人体美的审美潮流。 因此,西方以雕塑的形式记录和歌颂重大人物和历史事件。 长期以来,纳拉姆辛纪念碑(约公元前2250年)是一座红色砂岩石碑,高约两米,歌颂萨尔贡之孙纳拉姆辛在战斗中的胜利。

古罗马时期(公元13年),图拉真英雄是为了纪念图拉真皇帝征服达吉亚人的胜利而建造的。 现代纪念性雕塑在城市中得到广泛认可,并随着19世纪末欧洲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1、民国末年至1840年民国时期,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的国门,侵略者纷至沓来。 清政府的无能和列强永远无法满足的野心,使中华民族开启了一个充满灾难、落后和殴打的屈辱世纪。 1913年,四川川路指挥部为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纪念碑“辛海秋保路殉难纪念碑”(如图1914年,竖立于汉口路外滩海关大楼前)上海)曾在清朝皇家海关总税司任职40年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铜像(如图3)。 由于连年战乱、动乱,直至新中国成立,没有公共纪念雕塑。 2、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百年屈辱的历史中,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纷纷效仿,坚持不懈,抛头颅、洒热血,直到彻底推倒了压在祖国大地上的三座大山。我们人民的首脑。 百年屈辱。 1949年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1949年30日奠基。1952年2月22日,这座雄伟的纪念碑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我国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和现代意义上的发展概况

此后,纪念碑建设蓬勃发展,代表性的有:松繁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百团大战纪念碑、石河子周恩来纪念碑、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邢台抗震纪念碑秋、寿起义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碑等。 、虎门林则徐纪念碑、秋瑾烈士纪念碑、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等。 4、纪念性雕塑的表现与声、光、电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需要与时俱进。 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角和解剖确立了文艺复兴艺术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科技等都会在艺术中得到体现。 纪念雕塑是为了纪念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 最后一个纪念性雕塑是用永久性材料来表达一个没有任何声音的静态镜头。 目前的纪念雕塑设计可以将电影的声音概念(语言、声音、音乐)引入其中,通过对话、独白、叙述和音乐氛围来增强雕塑的主题。 过去生活的纪念雕塑往往只有白天的观赏效果,而那些有灯光设计的也只是为了照亮雕塑。 许多纪念性雕塑设计都忽略了夜间的效果。 夜间,科学艺术的灯光设计与音响相结合,可以使雕塑与观众场景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 它与艺术的融合,开启了当代艺术的创新之路。 新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的融合,为我们呈现了西安城墙裸眼3D灯光秀、聊城古城裸眼3D灯光秀、3D投影灯光等视听盛宴。应天门秀、平遥古城3D灯光秀、山海关古城墙3Dmapping光影秀、前州城墙电影3D全息3D开场、天津鼓楼全息3D灯光秀,新媒体艺术日益增多成为丰富和增强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

其与纪念雕塑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1、场景再现。 对于一些重大时事事件,通过制作和新媒体技术实现场景再现,让在场的所有观众都能“身临其境”。 2、气氛营造,通过灯光特效、音乐特效和旁白营造纪念活动的严肃、庄重,提升整体艺术氛围。 3、节目的剧情可以控制和更新,通过剧情的设置调动观众的情绪,更新节目的内容,避免多年来或长时间的审美疲劳。 五、纪念碑雕塑设计创作与智能技术的结合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新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城市纪念碑雕塑设计创作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打破以往创作的单一、被动的审美模式。 ,并使观众与纪念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穿越和情感交融。 以下以“98抗洪纪念”和“2008汶川抗震”为主题的纪念碑创作理念实例,歌颂新时代的胜利篇章,阐述了抗洪救灾的新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未来古迹与声、光、电、新媒体技术和智能科技力量的融合。 1、“98抗洪” 据统计,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场特大洪水。 洪水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这段历史将永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 各界人士和人民战士抗击洪水的英雄事迹值得一代代传承。

为更好铭记历史,提高警惕,保护深层森林资源,防范自然灾害,加强教育,“98抗洪”纪念雕塑设计引入新媒体技术,呈现“真实”情境,让观众可以“沉浸其中”“亲眼目睹洪水”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感叹英雄的光辉事迹,并通过智能技术互动学习抗洪知识和提高环保意识,增强艺术对公众的感染力,进一步强化纪念雕塑的教育功能。 2、《08汶川地震》同样,抗震纪念性雕塑的设计可以在原有硬质景观设计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360全息立体成像系统,结合音效和灯光效果,再现灾难现场的恐怖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志成城的抗震局面。 同时,结合智能技术,让“沉浸式”观众体验全过程,通过虚拟空间互动学习地震避险知识,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 降低人民自救能力,强化教育功能。 六、结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雕塑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走向列强的大门,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反侵略的艰苦奋斗。 国家四分五裂,积贫积弱,许多领域停滞不前,这也阻碍了纪念雕塑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纪念作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纪念雕塑、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设计将打破以往的审美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听、互动的审美体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