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又名子瞻、河中,又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他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眉山市)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抒情诗人、诗人、美食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诗人的代表人物。
嘉佑进士。 神宗年间,任宗祠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佑元年(1086年)回国,任翰林学士。 至杭州、颍州,任礼部侍郎。 后又贬徽州、儋州。 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 次年病逝于常州,文仲复活。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苏三人”。 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诉求。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来到湖州,此前曾三次到访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到湖州仅三个月,就因写一首“诽谤朝廷”的诗(著名的“五台诗案”)而被扣押入京入狱。 晚年被贬徽州、儋州,病逝于常州。 后谥“文忠”,谥为太师。
人物石雕、雕刻工艺、公园雕塑
大型石雕、名人雕像、园林雕塑
历史人物石雕、定制人物雕像、景观雕塑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是诗词、文学、书画的先驱。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素”;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其诗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开创了大胆的诗派。 他是宫书画大师,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大家”。 着有《东坡七集》、《东坡传》、《东坡乐府》等多部作品,其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12月19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相传他是唐初大臣苏伟伟的后裔。 苏轼的祖父苏胥,字忠贤,祖母石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二十七岁开始发奋”的“苏老全”。 苏寻虽然入职较晚,但工作很努力。 苏轼的名字“石”,本意是车前的扶手,寓意他默默无闻,却在救人于危难中不可或缺。 苏轼生性豁达、率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好朋友,好美食,许多美味佳肴的创作,好茶,优雅的山林之旅。
古代人物石雕、苏东坡雕像、历史文化雕塑
传统工艺石雕、雕刻工艺、文化艺术雕塑
名人石雕、读书雕像、纪念雕塑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往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苏洵带来了21岁的苏轼(虚年出生时一岁,加上正月初一后一年,此时他已十九岁,以下年龄)也显示为虚构的年份),而19岁(虚构的年龄)的苏辙,从偏远的西蜀地区,沿着长江东渡,于嘉佑二年进京参加考试(第1057章)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副考官是诗坛元老梅尧臣。 两人立志创新诗歌,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顿时让他们震惊。 这份政策文件的标题是《论完善奖赏廉洁》。 苏轼的《论刑赏诚信的完善》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 但由于欧阳修误以为是其弟子曾巩所写,为避嫌,只好第一次写下。 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是读书人,会杀人。皋陶说杀三个人,尧说宽恕三个人。” [7] 欧、梅公很欣赏他的文章,但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 苏轼谢过他,又问他此事。 苏轼答道:“何须知出处?” 欧阳修听后,不禁佩服苏轼的大胆创新。 他还预见到了苏轼的未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籍,你的文章将举世无双。”
大型铜雕、儿童雕像、公园雕塑
名人铜雕、铸造铜像、园林雕塑
人物青铜雕塑、户外雕塑、雕塑定制厂家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一半以上已经淤塞。 “匡泰平湖,久已杂草丛生,过了好年,人还枯萎。” 湖水逐渐干涸,湖面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来到杭州的第二年,苏轼率众疏浚西湖,动员了二十万多名民工,解雇了奉天,恢复了旧景,并在最深处建了三座宝塔(今天的三潭映月)。湖的一部分作为象征。 他收集挖出的淤泥,在西湖上修筑了一条长堤。 堤岸上有六座桥梁相连,方便行人。 后人将其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春天的清晨,苏堤周围熏柳笼罩,树影婆娑,鸟语花香。 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有苏堤”。 苏轼一生修筑了三道堤坝。 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颍州西湖也被疏浚、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元宁军副使,定居惠州(今广东惠阳)。 年近六十的苏轼,千里迢迢日夜赶到拆迁办,受到岭南人民的热烈欢迎。 苏轼拿出皇帝赏赐的黄金,捐献给疏浚西湖,修筑长堤。 为此,“长老们聚集在一起,无暇提锅碗瓢盆,喝了三天,把村西的鸡都杀光了”。 人们庆祝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位于惠州西湖的入口处,像一条绿化带,横穿湖心,将湖水一分为二,右为平湖,左为枫湖。
历史名人石雕、美女雕像、历史文化雕塑
古代人物铜雕、苏东坡雕像、纪念雕塑
现代艺术青铜雕塑、名人雕像、铸造青铜雕塑
苏轼在杭州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他将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被召回朝廷。 但不久后因政治分歧,于元佑六年八月调任颍州知府,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调任扬州知县,元佑八年(1092年)九月调任定州知府。 1093)。 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即位,新党再次掌权。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任宁远军副使,又贬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六十二岁(虚岁)的苏轼被孤舟送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那是一个靠近海南的荒凉之地。边界。 据说,在宋代,流放海南的刑罚仅比死刑罪轻一点。 他把儋州视为第二故乡,“我是儋儿世家,寄生在蜀州西部”。 他在此创办学堂,引进学风,于是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儋州向苏轼学习。 宋朝一百多年来,海南从未有人考进士。 但苏轼北上不久,蒋堂佐就从家乡进贡。 为此,苏轼有诗云:“大海不曾断地脉,朱牙前所未有”。 人们一直将苏轼视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者,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表达了人们的乡愁,连语言都有“东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