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吴为山的塑刀

吴为山的塑刀

吴为山雕塑《马克思》

吴为山的塑刀

《举杯明月——诗人李白》(青铜)58.5厘米×55厘米×26厘米,2012年作

吴为山的塑刀

2021年古希腊市场竖立的《遇见上帝——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铜质)(孔子雕像重217kg 0.81m×0.7m×2.03m,苏格拉底雕像重220kg 0.74m×0.7m× 2.03m )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吴为山,国际著名雕塑家。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城市雕塑家协会。 由于杰出成就和影响力,被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授予院士称号,并荣获俄罗斯艺术与科学院金质奖章、米开朗基罗奖章、卢浮宫国际艺术金奖、弗拉西斯科·S·卡利纳奖章,以及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华之光”年度人物、“2021全国文艺工作者”等国际国内荣誉奖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突出履职奖”。 代表作品有德国“马克思”雕塑、法国“百年纪念碑”雕塑、香山革命纪念馆雕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等。

吴为山的雕塑刀善于描绘春风。 在他的雕塑王国里,有满面春风的孔子,有迎春风行走的雷锋,还有“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飘,小脚翘起来,头抬起来”,像一只飘飘欲仙的小鸟。蝴蝶梦诗意花园……从圣人到榜样,再到儿童,吴为山的雕塑无一不呈现出质朴与纯真。

文化学者余秋雨将雕塑家吴为山概括为“求天意”、“包人气”; 物理学家杨振宁用“真、纯、朴”来盛赞吴为山雕塑的神似与形似之间的微妙平衡。

“这笑容太像了,我仿佛听到了费老师的笑声和他那青绿色的官话。乍一看,吴作人的肖像只有很多皱纹,但再看一遍,就觉得表情不一样了,岁月的皱纹里藏着忧郁。。齐白石三尊雕像中比较抽象的一尊给我印象最深。他好像是一座悬崖。我没见过齐白石,所以没去想。不管是不是像这样。我只是感觉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仿佛随时都会爆发出来……”冯友兰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读后曾这样写道。吴为山雕塑专辑。

“他塑造了我,我也塑造了我。在一个橡皮泥球上,我们合作得很愉快,几乎就像两个即兴演奏的爵士乐手,陶醉在半疯狂的陶醉之中……”2002年,吴为山和熊秉明,中国艺术家用四只手创作了《熊秉明肖像》。 熊秉明的这段记录生动地表达了创作者创作的喜悦。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吴为山立志创作中国古今先贤雕像,树立时代丰碑,展示后人,引领精神。 迄今为止,他已创作了500多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其中包括老子、孔子、屈原、鉴真等古代先贤。 还有齐白石、林散之、费孝通、季羡林、杨振宁、钱伟长、熊秉明等当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大师。 这些名人雕像屹立于世,就像无声的老师,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火种,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血脉。

吴为山开创了中国现代写意雕塑风格,提出了“写意雕塑”理论和“中国雕塑八种风格”。 近年来,他致力于通过经典作品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艺术文化的故事。

作为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馆长,他自称“第一评论员”,以审美教育公众、以艺术服务人民为己任。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提交的40多件提案中,有20多件是关于教育和美育的。

什么是雕塑? 塑造者是什么? 吴为山在艺术人生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塑造人

它是历史人物的雕像,是时代精神的丰碑,是民族精神的清晰源泉。

20世纪90年代,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许多年轻人对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感到陌生,转而崇拜明星。 作为一名雕塑家,吴为山开始思考如何用看得见的图像来表现看不见的——写在书本上、口述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1995年,吴为山还是南京师范大学讲师,已经创作过陶行知、鲁迅等多位人物雕像,他向费孝通先生讲述了自己创作历史人物雕像的想法。和文化人物,得到了他的认可。 他还记得费老当时所说的话:“雕像必须捕捉精神。所谓‘精神’,是指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孔子时代、苏东坡时代、鲁迅时代以及我们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时代精神在具体个体身上的体现。 费老对“神”的理解超越了个人特征,上升到了历史和哲学的层面。 这使得当时习惯于以个人的“表情”和“精神”为基础的吴伟山毛对“表情”和“神韵”方面的探索一下子打开了。 他认识到,历代中国画理论都把“表现力”作为表现人物的第一点,其主要目的是在特定情境下表现特定人物的个性及其神韵,而费老的“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更是从相当的高度对文化进行宏观层面的概括、概括和总结。 这种认识也对他后来创作杨振宁、吴健雄、陈省身、钱穆、钱伟昌、匡亚明等一系列杰出人物的雕像很有帮助。

在制作费孝通先生的雕像时,吴为山从费老笑容中所蕴含的博大、随和、宁静进入了转变的境界,“一个巨大的青铜头像出现在我面前,微笑着,头微微抬起” ,仿佛在社会调查的领域里看着中国农村城镇的巨大变化,我在思考富民强国的新问题。” 他重点描绘了费老的“笑”,即费老说话或停顿时嘴唇的独特表情。 他观察到,“先生常常在停顿的那一刻,迸发出思想的光芒,然后说出俏皮话,让人惊叹不已。” 费老看到他的雕像,拉着他的手说道:“不简单,不容易!” 然后他亲手写了一封信,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只有“得其神”的雕塑才有灵魂。 吴为山希望,年轻人每次“看”这些杰出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雕像时,都能感受到中国美学和时代精神。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吴为山塑造最多的圣人。 多达38块,有的高20多米,有的只有30多厘米。 它们被竖立在国内外许多公共教育场所。 孔子长什么样子? 如何得其神? 从中华文化的继承人身上寻找古代圣贤的“神”,吴为山有自己的“捷径”。 他捕捉到了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知识分子身上古代圣贤的音容笑貌。

雕塑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同语言。 除了表现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展示独特的红色文化两大创作主题外,吴为山还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灵感,用粘土塑造感人瞬间。

2003年获得英国皇家“潘格林”奖的《熟睡的男孩》诞生于一次偶然事件:朋友请吴为山为他4个月大的孙子制作脚部模型,结果他不知所措他“天使般的脚”的娇嫩皮肤。 我不忍心往上面打石膏。 当他看到婴儿歪着头、半张着嘴熟睡时,心中的爱意油然而生,于是他抓起一把粘土,揉捏、雕刻、塑造。 不一会儿,吉祥和谐的《睡童子》就充满了吉祥和谐的歌词。 他为这部作品写了一首诗:“睡吧,宝贝,梦境里有一个甜蜜的梦……”英国同事称他为“熟睡的孩子”之父,“这个孩子睡觉的表情和所有的人一样。”人类儿童,所有善良人们的和平与幸福。” 以女儿为原型的《春风》也是这样一部源于生活的作品。 “生活的感受很重要,只有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触动你的点,才能获得灵感,真正表达生活。” 他说。

在吴为山看来,雕塑不仅在塑造个体,实际上也在塑造历史,塑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这是吴为山作为雕塑家所理解的雕塑使命。

塑造自己

“吉”象征激励。 在创作中反思自己,也提高了自己。 成长之路,也是塑造自我之路。

吴为山1962年出生于苏北十堰镇,当地文风十分兴盛。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

吴为山少年时期,教育界受到很大冲击,传统文化不受重视。 但父亲对孩子的要求仍然很严格。 他经常把经典句子抄到小笔记本上,让孩子们随身携带在口袋里,随时阅读。 得益于父亲的严格要求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吴为山在学业上尤其是写作方面成绩优异。 多年来,吴为山保持着读书、写作、练习书法的习惯,这为他从事艺术创作积累了不可或缺的人文素养。 至今,他还经常梦见父亲“背杜诗、背鲁迅”。

1978年至1983年,吴为山五次参加高考。 前两次,他都以一分之差落败,大学梦落空。 这时,他意识到艺术道路或许才是他真正的选择。 1979年高考申请时,因入学申请表上有“艺术”专业的记录,他考入无锡市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泥塑,在那里他开始接受艺术启蒙,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当时,无锡工艺美术学校就位于惠山脚下。 原来是一座祠堂。 其后为惠山泥人厂仓库,后改建为校舍。 他记得画室里陈列着很多石膏人物和石膏几何教具。 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的雕像:维纳斯、米开朗基罗、伏尔泰……画室外的小院子里堆着一些惠山土。 油腻的土壤又湿又软。 制作泥人的原料。 西方石膏像的白色与惠山当地土壤的黑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吴为山在这个小小的“祠堂”里渐渐感到安心。

吴为山有幸在这里结识了中国民间泥塑大师高彪和泥塑大师于香莲。 “高先生住在学校附近,老人经常在街上快速雕塑人物,瞬间就塑造出生动的形象。” 吴为山经常去高老师家里请教,高老师也很喜欢吴为山这个学生。 即将毕业时,高老师亲自为他塑了一双僧鞋作为纪念,并在写生本上写道:“吴为山同学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我很感动。” 于香莲先生擅长塑造歌剧人物,已从事多年。后来吴为山曾将于先生介绍给来华访问的荷兰女王。

在美院学习期间,吴冠中、钱绍武、张道一等伟人前来讲学。 前辈们热情地讲述了自己的艺术经历,吴为山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 他通过对惠山泥人研究所陈列的泥人进行雕刻和描摹,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学习心得《我所知道的惠山泥塑》,提出惠山泥人必须摆脱旧方法。 有新的审美创造。 文章后来发给张道一先生。 为了亲自聆听启示,吴为山周日乘火车来到南京青石村张先生的公寓寻求建议。 “那天他发着高烧躺在床上,但他在我的文章中仔细地阐述了他对问题的看法,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也成为我学习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总结。”后来进入大学,去欧美留学,当了近三十年的大学教授,我创作、研究、教学,积累了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这和我早年在无锡工艺美术学校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是我最初吮吸的艺术的乳汁,它总是给我智慧。 吴为山说道。

1983年,吴为山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该校艺术系历史悠久。 李瑞卿、李叔同、徐悲鸿、傅抱石、陆斯白等大师曾在此讲学。 那里临摹的《掷铁饼者》、《大卫》、《持枪人》等石膏像,都是徐悲鸿先生从法国带回来的。 虽然他在艺术系学习,但一有时间就去中文系。 我在教育部上课,受到不同文化的滋养。

毕业后,“塑造自我”的旅程从未停止。 吴为山创作文化名人雕像,也以他塑造的人为师。 “与他们的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实践和感悟。塑造人也是塑造我自己。从他们身上,我不断吸收中华文明的精髓。”

塑造灵魂

“教育者”的身份从未改变。 以“馆藏振兴”为基础,致力于打造美育平台。

2012年,吴为山创作了铜雕《雷锋》。 他捕捉到了雷锋“助人如春”的特点,创造了雷锋迎春风、面带微笑的瞬间。 这座充满情感和温暖的雕塑与诗《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起被收入《民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成为孩子们熟悉、喜爱的艺术作品。 。

今年3月,这座“雷锋”铜像“走进”北京王府井大街,与今天的人们一起踏春风。 作为塑造者,吴为山坦言:“雷锋的笑容让人感到温暖,雷锋的事迹要继续传播下去。让‘雷锋’走在春风里、走在人民群众中间,就是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精神代代相传”。

吴为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此后,先后在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工作。 他认为,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从未改变。 与大多数老师不同,他用自己的雕塑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吴为山的“教师情结”或许与他的父亲有关。 父亲吴耀先从如皋师范学院毕业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在家乡解放区担任一所高中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家乡,继续参加当地的教育工作。 退休后,他坚持开办“腾飞补习学校”,义务向村民传授诗词文化。 著名书法家高而适是吴为山的叔祖父,他一生从未离开过教育领域。

“雕刻的过程是减法,只留下骨头和灵魂;雕塑的过程是加法,把原本属于作品的部分加上去。雕塑就是用心去感受历史长河中那些令人回味的人和事。”然后用锤子、刀、手和手指将其成型。” 什么是雕塑? 塑造者是什么? 这是吴为山的回答。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任职16年,提交提案40余件,其中大部分与教育有关。 例如,2021年3月全国政协期间,他提交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体系建设夯实中小学文化自信基础》的提案,建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应充分展现中国美学精神并进一步优化和美化。 加强各类教材和中小学课程中经典艺术作品的介绍和欣赏,持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联动机制建设……

“美并不局限于艺术、音乐等,而是由科学、历史、人文、艺术、体育等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大美’。” 基于这样的思考,吴为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向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开设美育课,让经典艺术作品为学校教育服务。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他致力于将北京五四街1号(中国美术馆所在地)打造成以“藏品活化”为基础的“美育人”公共课堂”。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