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拳击刀和木板是木版印刷最常用的工具。 这些工具陪伴了桂林木版印刷技艺非物质传承人沉光洪的半生。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 2020年,桂林雕版印刷技艺入选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日前,记者来到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沉光宏的工作室,聆听他讲述木版印刷的故事。
■快速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雕版印刷技术是古代印刷术的精髓。 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桂林木版印刷技术对木版的选材和加工十分讲究,技术要求也很高。 不仅要有好的作家,还要有好的雕刻家,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雕刻师必须有很强的书法感悟,能够把握字体的神韵。
桂林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修版、撰稿、修正、雕刻、印刷、装订等。 使用的工具有锯、刨、锉等木工工具、纸、墨、笔、砚等文具用品,大小不一。 雕刻刀,还有印刷尺、扫帚、扫把、刷子、镇纸等。
探“店”地址:七星区七星路2巷13号广宏印社
主讲人:桂林市雕版印刷技术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沉光红
■传承
抗战时期桂林雕版印刷业蓬勃发展
雕版印刷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印刷形式,被誉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的前身。 它的出现,使经典得以保存,对促进文化传播、文明交流、文化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雕版印刷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沉光鸿的画室里藏有《康熙字典》、《诗经》等清代出版的书籍。 这些书籍均采用木版印刷技术印刷。
沉光宏告诉记者,雕版印刷技术起源于唐代,在唐代中后期得到普遍应用。 当时的雕刻印刷品主要有经文、佛像、历书等。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刻印刷品。有确切的日期。
“雕版印刷发明后蓬勃发展,宋代虽出现活字印刷,但仍普遍使用雕版印刷。” 沉光鸿说,到宋代,雕版印刷分为官刻、作坊刻、私刻三种。 形式。 其中,官刻是指政府从全国各地招募优秀工匠共同刻书,印品多为政府颁发的文件、书籍; 范耕刻画是指作坊主聘请刻印艺人在书店内刻画包括书籍在内的书籍。 、唐诗宋词等; 而私人印制的产品则包括老百姓印制的年画、门神等。
沉光鸿出生于湖南。 他告诉记者,他的祖先在清朝中期就从事雕刻印刷。 清朝道光年间,在湖南宝清地区(今邵阳地区)颇有名气。 他的祖先有两位学者开设了博物馆并教导学徒。 “当时,我们的祖先会印刷一些儿童读物和教科书,并定型一些年画、财神、门神、观音、灶神以及民间历书等。同时,他们还承接印刷业务。一些家谱。”
清朝末年,由于湖南发生动乱,沉光弘家族不少成员来到桂林谋生,并将祖传的雕刻印刷技艺带到了桂林。 他说,由于当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他的祖先当时就在桂林老岩街一带从事木刻印刷业。
抗战时期,大批文人墨客纷纷来到桂林,也将桂林木版印刷业推入了高度繁荣时期。 “当时桂林文化名人众多,流动人口众多,印制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和抗日宣传资料,雕版印刷生意兴隆。”沉光洪说。
解放后,沈氏家族部分成员在桂林印刷厂、工艺美术厂工作,继续从事印刷、篆刻工作。
每一笔都有它的细节
沉光弘的画室里,有孔子、王阳明、诸葛亮、李白等古代名人的肖像,还有修身格言等,这些作品都是他一一雕刻、印制的。 在他的工作室里,数百幅成品版画整齐地摆放着。
沉光宏介绍,传统的雕版印刷工艺相对复杂,制作版画的第一步就是选材。 平时,他会用青梨、菠萝等木材作为雕刻和雕刻的原料。
“桂林有很多梨树,适合雕刻。” 他说,雕刻所选择的材料必须结构平直致密,光滑清晰,无皱、无节、无裂、无虫、无弯曲、无扭曲。 业内将这种木材称为“青管”。 这样的木材锯切后不会变形,雕刻印刷时也不会出现不良字符。
一旦找到合适的木材,下一步就是加工。 据介绍,砍伐木材时,应选择果肉干燥、脂肪较少的秋冬过渡季节。 采伐后应立即进行深加工。 应将树木锯成所需厚度的木板。 它们既不应暴露在地面潮湿的地方,也不应暴露在阳光下。 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在阁楼上,用布盖住,在阴凉处慢慢晾干。 至少一年后即可使用。
加工木材后,就可以准备雕刻了。 雕刻是雕刻印刷的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 雕刻前,必须将雕刻的内容写在木板上。
记者了解到,刻字字体多为宋体、楷体,书写方式有“软字”和“硬字”两种。 所谓“软字”,就是先把要刻的字写在薄纸上,然后用红薯淀粉制成的浆糊粘贴在木板的背面。 纸干后,涂上香油,让字渗透纸上。 能雕刻。
“硬字”对雕刻师的要求更高。 需要用毛笔在要雕刻的木板反面写出宋体或仿宋体的字样。 “如果是‘软书法’,即使你写得不好,你也可以请别人帮你写。但反面写就不一样了,即使你是著名的书法家,一般人也做不到。”而雕刻师必须自己掌握这项技术。” 沉光宏说,反面书写需要精研书墨,通晓文理,准确把握汉字的反面结构和反面用笔。
采访中,沉光宏拿出一块背面写有文字的木板,向记者演示雕刻过程。 他先在木板上刷了一层香油,然后拿起了拳刀。 只见他端正地坐在桌前,左手握着木板,右手四指握拳,握刀,五指用力,掌心空,大拇指朝上。 他灵活控制刀头的方向,雕刻出点、横、左、右的汉字。 。 “雕刻时需要手腕用力有力,刀划平稳,刀划深有力,笔划干净利落,不需修整。” 他说,雕刻时如果用力过猛,就会损坏笔画; 如果太轻,笔画就会被损坏。 ,刻的字没有顺序。 如果你是熟练工,一天可以刻几百个字。
雕刻完成后即可进行印刷。 记者看到,沉光宏的工作室里有一张特殊的桌子。 上下边缘附近固定有两根木条。 桌子上还放置了一些木块,将雕刻牢牢地固定在桌子上。
放置好版画和纸张后,沉光宏用滚筒将墨均匀地涂在版画上,并盖上纸。 然后,他用木块制成的橡皮在纸上反复打印,直到字迹清晰地出现在纸上。 “然后将打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雕版印刷就完成了。” 沉光宏说道。
几十年来,心里只有一件事
沉光宏出生于1966年,由于家里很多人都从事雕版印刷,他从小就对雕塑产生了兴趣。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懂得雕刻。 小时候,他经常用父亲的雕刻工具刻字,也经常帮同学刻印章。
“后来我跟家人学习雕塑,逐渐掌握了相关技能。” 沉光宏说,刻板印象是最难的部分。 学习时间大约需要半年。 如果想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
他说,雕版印刷不仅要印文字,还要印图像,所以不仅需要书法,还需要绘画。 但相比之下,刻字比雕刻要求更高。
虽然木版印刷多采用宋体和仿宋体,但沉光宏能写几十种字体,而且还精通反写。 采访中,记者随口说了几个汉字,他也能熟练地倒写。 他说自己写的时候读了很多书,每个字的逆向结构他都很清楚。 可以说,已经“刻”在了他的脑海里,所以他在写字的时候,根本不用去想某个字反过来是什么样子。 。
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2012年,沉光宏开始报考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九级证书。 这是书法等级考试的最高级别,难度很大。 第一次考试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申请。 “考试除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外,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次考试结束后,我都会收到一条点评,这让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经过4次尝试,他终于成功了。 凭借这份证书,他是广西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在沉光鸿的工作室里,除了版画,还有很多印章。 沉光宏说,20世纪80年代他从湖南来到桂林后,从事雕刻对联、匾额,从此一直从事雕刻、刻字生意。 大家发现他的手艺非常好,来找他刻字刻印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篆刻店,主要经营篆刻、刻字、书画零售、工艺品加工等。
沉光宏告诉记者,篆刻和雕刻的技法是一样的,但雕刻比雕刻难度大得多。 “印章比较小,而板子比较大,雕刻时要考虑完整性,整页的笔画一定要均匀。” 他说,由于传统雕刻技艺难度大、培训时间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 后继无人,但他不想让雕版印刷成为历史,所以他一直在“培育”刻印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古代文化的体现和延续,是值得保护的中华文化瑰宝。” 沉光宏说道。
■发展历程
2015年“篆刻刻画技艺”被列为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0年,“桂林雕版印刷技艺”获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沉光宏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活动和各类公益活动,现场讲解、演示雕版印刷技术。
如今,一些对这项技术比较感兴趣的师生和爱好者也会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学习。 有些人还会购买雕版印刷作品,比如修身格言、肖像画等。在他们看来,用这种传统工艺印刷的作品质量更高。
在沉光宏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逍遥塔的刻板印象。 据了解,这是沉光宏为了一次慈善活动而制作的,这也是他未来打算尝试的方向。 “桂林的山水世界闻名,我想把这些山水雕刻出来,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我也在进行其他探索,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沉光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