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纯雕塑艺术品相对较少。 这也是大多数人不关注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起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明和像神灵一样完美的英雄——战士和运动员。 为他们建立偶像和纪念碑,供人们崇拜和仰望。 就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传统并代代相传,成为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宗教等都与古希腊不同。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尊重鬼神。 艺术的重点往往是工艺美术,艺术天才发挥在礼器和礼器上。 这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传统。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手工艺品发展而来,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雕塑,在历代中占据主流地位。 它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工艺品,如象器、展示用的小工艺雕刻品。 一类是建筑物(包括陵墓)的装饰雕塑,如一般鉴赏教科书中所列的南朝皇家陵墓辟邪石雕、唐代顺陵石狮等。 实用性不仅体现在装饰雕刻上,也体现在明器艺术和宗教造像上。 明器是陪葬品,其中雕塑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人物和动物雕塑。 一般教科书都会引用秦始皇陵墓坑的兵马俑和唐代的三彩俑和马作为例子。 兵马俑是人类祭祀的替代品,动物雕塑也被用来代替活体埋葬。 它们非常实用,并不是纯粹的雕塑艺术品。 宗教雕像也是如此。 供信徒祭祀之用,其中以佛教造像最具代表性。
鉴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唐代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 还有宋、元、明、清历代的佳作。 佛教造像有特殊的宗教造型要求。 它们与古希腊以人体为模型的真实自然的雕像不同。 欣赏时,需要了解经文和仪轨的各种规定,比如佛像的耳朵从肩膀垂下来,手脚长于膝盖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结构错误,被驳回。 纯粹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的人物和事件多用绘画来表现,很少采用雕塑。 比如汉唐英雄、历代皇帝的肖像,都画在壁画、卷轴画中。 西汉时期,在皇帝和官员涉足绘画之前,偶尔也会有纪念性的雕刻。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霍去病墓上的石刻《马践踏匈奴》,鉴赏教科书上有介绍。 此外,四川都江堰的东汉时期李冰雕像和五朝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雕塑,十分罕见。 中国有其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 正因为纯粹的雕塑很少,我们不能否认具有实用性的雕塑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承认、理解和欣赏。 2、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这是工艺美术品诞生时所带来的胎记。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无论是器物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塑,都普遍体现了悠久的传统装饰情趣。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鉴赏教科书上的北魏云冈露天坐佛、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子。
佛像对称的坐姿和袈裟的花纹处理,使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与现实的西方宗教造像相比,中国佛像因其装饰性的虚拟元素而具有一种非人的神秘感,但也蕴含着一种善意,因为装饰与现实生活不同,但这也是中国人习惯的。现实艺术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 同时,装饰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的庄严气氛也非常有效。 辟邪石狮子的整体造型已经完全被装饰改造,就像青铜器或玉器上的装饰部分一样。 器身上甚至还刻有线刻图案,以增强这种装饰风格。 装饰变形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 经过这样处理的石兽往往比现实的雕刻石兽更加雄伟、更加勇敢、更加神圣,更能发挥其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辟邪、石狮子多为陵墓中的礼仪装饰品,其目的是显示墓主的权威。) 3、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是兄弟,都是从原始工艺美术中诞生的。 自彩陶时代以来,雕塑与绘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两者成熟后,仍“塑造画质”,为雕塑添彩(专业称“妆鸾”),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 现存历代雕塑多为装饰泥塑、石雕、木雕。 如今的雕塑艺术已经完全西化,不再添加色彩,但民间雕塑仍然保持着化妆的传统。 古代西方雕塑也增添了色彩。 文艺复兴之后,大多数雕塑不再添加色彩,除了宗教雕像外,大多继续添加色彩,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中国的雕塑与绘画是不可区分的,这就导致了雕塑与绘画的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的价值远远高于雕塑。 雕塑一直是由工匠完成的,文人和官员的参与很少。 早期绘画的作者只是工匠,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文人、官员甚至皇帝都参与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 他们是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主宰绘画,使绘画高于雕塑,并用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此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绘画性表现在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表面,而是注重轮廓线和人体服装线条的韵律和韵律。 这些线条就如同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了高度的提炼、提炼和加工。 它们与西方古典雕塑利用丰富的表面和空间变化来体现轮廓和服装图案的造型完全不同。 后者的体量感很强,而前者只有较大的体量关系,而且大部分部分都非常平坦。 有时在平面上用阴刻线表现皮肤、衣服的皱纹,但仍然没有立体效果,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 因此,雕塑的表面通常是光滑的,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微妙的明暗变化。 这一特点在教科书上最为常见,包括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的唐造像、麦积山石窟的宋代佛像,以及晋祠的宋代侍女。太原、大同华严寺、平遥双林寺的辽菩萨。 在昆明筇竹寺的明代雕塑、清代雕塑罗汉像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中国雕塑的这一特点代代传承。 直到今天,大多数民间工匠仍然先画出人物的草图,就像线条画人物一样,然后将其临摹成雕塑。
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画线,然后雕刻。 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具有绘画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性很强,具有东方味道,符合中国古代人的欣赏习惯。 他们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待雕塑艺术。 今天我们在欣赏古代雕塑时,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抓住美的要点。 如果仅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批评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无异于修脚以适应鞋子。 4、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 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西方雕塑就力求模仿和再现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中国的雕塑和绘画很晚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出来。 几千年来,它们只是工艺品的两种装饰方法。 这就是雕塑和绘画没有区别的主要原因。 这也是线雕、平面浮雕与绘画、雕刻高度结合的中国造型方法之所以特别发展和坚持的主要原因。 装饰不追求再现,只追求物体的表达。 因此,它发展了中国雕塑和绘画的共性——不求相似(对自然的高度写实再现),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 中国画,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不像西方绘画那样准确地描绘物体。 相反,它们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的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和美化,形成艺术形象,与客观物体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达题材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彩(所以真实感有限),形状和画面效果非常扁平化。
背景一般是纸帛的留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是注重物体“精神”的表达。 因此,如果你按照西方绘画的解剖学、比例、透视、色彩等高度精确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你会觉得它们一文不值。 但如果你明白了中国艺术有它自己的体系和追求,你就会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美。 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与中国绘画的理念是一致的,贯穿整个古代雕塑史。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虽然比其他时代表现出更高的真实感,但只集中在武士的头部,图像也只分为几种类型。 并不是每件作品都不同,身体部位无一例外,非常写意。 即使是比较写实的头像也无法与西方雕塑相比。 就像中国画的工笔一样,更加深入细致。 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基于图像的形状。 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等都表现出意象的特点。 就像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而不是相似。 如果按照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就会发现其存在解剖和比例不准确、肌理塑造不足等不足,会给欣赏造成障碍。 我们必须换个角度,用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像中理解“栩栩如生”这个成语的含义时,就不像欣赏西方古代著名的雕塑,比如欣赏经常出现的铁饼、饶氏等。教科书上有介绍。 像孔群、奥古斯都等人,是一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与真人一样准确的概念,但只是去感受一个人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宗教境界等形而上的东西。艺术品。 。
5、中国古代雕塑的语言简洁,这是源于意象的又一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从未发明过西方雕塑的造型技术来精确地塑造物体。 相反,它是从感受和理解开始的。 它使用像中国画一样简洁的语言,简洁明快。 以少胜多,发人深省。 人们动作流畅,一气呵成,愉快地享受着艺术。 通过夸张甚至变形来强调人和动物的魅力是常用的手法。 汉代的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的石兽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些作品只是遵循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关心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真实的效果,而是说唱歌手们喜不自禁、舞动的表演表情和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程度。 活力。 这样一来,就必然有一些取舍、夸张、变形甚至抽象。 效果会凸显物体的特征,更具艺术感染力,给人更特别、更深刻的印象。 这与西方现代雕塑相似。 西方现代雕塑一反传统写实主义的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可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不被客观物体所奴役,使艺术创作更加纯粹。 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达到了雕塑语言多变、雕塑空间自由的艺术境界。 霍去病墓中的石兽采用“因势象形”的方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让人联想到某些动物的形状。 仅进行极简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型呈现出空间的自由,不拘一格。 外观相似。
加工语言有圆雕、浮雕、线雕等,根据岩石造型和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而变化使用。 这种圆形、浮雕、线雕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佛像中都能见到。 它们使中国雕塑更加精致,因此有时更具雕塑性甚至建筑性。 如云冈北魏露天坐佛、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等就是杰出代表。 6、由于中国古代雕塑以意象为主,注重“以形写神”,所以也必须像中国画一样注重头部的描绘。 中国古人认为“君子明明之师”。 (《黄帝素问》)“头,神所居,圆如天。” (《春秋元明宝》)自原始时代以来,人的面部或头部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应该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起来特别注重表现力的原因之一。 这种强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甚至在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然是艺术家表达的第一个部分。 人体除头部以外的部分被视为从属和次要的。 就这样,在中国古代的雕塑和绘画中,大头小身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造型。 头部与身体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造成视觉上的不适。 这是古人不需要捍卫的东西。 然而,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上转移到精彩的头上。 这些头像可能看起来不像西方雕塑那么深,但它们的结构却非常严谨。 做过雕塑的人都知道,复制西方雕塑很容易,但复制中国古代雕塑的头像却相当困难。
它们的结构不像西方雕塑那么精确、清晰,但是却有一种完美,完整到难以复制。 除了头部之外,身体和服装的韵律线条也被用来衬托出美感。 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比例结构的精确能力,而是表现力美化的技巧。 龙门奉先寺的大佛、侍奉菩萨、神武等造像,体型都很大,体型很小,但依然非常精美,是中国古代雕塑这一特点的非常典型的体现。 7、中国古代以“温厚”为诗歌的宗旨,这与中华民族的性情、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其他艺术也追求这一点,体现在造型艺术的含蓄美和内在美上。 对于雕塑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雕塑并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给人一目了然、栩栩如生的印象。 相反,它们就像龙露头不露尾,在图像之外蕴藏着无尽的意义。 没有外在的狂妄和愤怒,而是有如中国书画中笔墨隐锋般的力量包裹在里面,给人更多的回味。 比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汉唐的歌舞女俑、唐朝威武的武士,甚至还有南北朝的强大煞气。历朝历代以及唐代的石狮都有此功效。 对比铁饼运动员强烈的力量爆发与拉奥孔大象的暴力宣泄,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含蓄的审美特征。 它与中国古代其他艺术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就像西方雕塑和绘画的审美理想一样。 在欣赏中国雕塑时,你可能会觉得它不如西方雕塑那样赏心悦目、流畅。 这就像喝浓茶和喝咖啡一样。 它们无法相提并论。
喝茶需要品味。 如果不熟悉茶道,就永远无法进入茶的境界。 8、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崇天命,在其影响下,中国艺术体现出崇高、庄重、华丽、肃穆、典雅等风格。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体现在清雅、刚毅、淳朴、淡泊、天真、稚气等艺术风格上。中国绘画和雕塑都具有这两个体系的风格特征。 例如,佛教造像、墓葬祭祀雕塑一般都具有前制的风格。 龙门奉先寺的大佛是最典型的。 是唐代武则天资助修建的。 它体现了一个帝王的精神,其风格必须强调高贵、庄重、肃穆、典雅。 明代艺术中的人物、动物雕塑大多属于后一种风格。 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风格追求自然,简单可爱。 两者都有不同的兴趣和优势。 西方古典雕塑的风格与前一体系比较接近,但很少有后一体系的风格特征。 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不成熟阶段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 中国绘画、雕塑刻意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巧拙兼备的哲学精神境界。 这些追求从西方艺术的角度很难理解,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雕塑的人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总是存在障碍。 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从根本上认识中国艺术。 否则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很难进入艺术世界。 9、中国古代大量的雕塑遗产都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艺术有其特殊的经典和仪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佛教艺术起源于古印度,中国佛教雕塑起源于古印度犍陀罗、马图拉、吉多等地区和时代的佛教雕塑。 中国艺术家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改造它们,使它们不仅保留了原产地的一些风格,而且体现了更多的中国特色。 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古典雕塑的影响,也经历了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教造像时,将其与希腊、印度古代造像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它们之间美的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需要了解佛像的经文和仪轨。 上面提到的佛像,耳朵从肩膀垂下来,双手比膝盖长,这是来自佛教仪式。 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善德”。 两只耳朵从肩膀垂下来,手比膝盖长。 又如海螺,外表发绀,头顶有肉髻(不是普通的头发)。 发髻、眉间发际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表现出来的,在雕刻时必须严格符合要求。 佛菩萨的身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为“手印”或“印记”),都有其自身的意义。 各种佛教人物根据身份的不同,有不同的造型(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志(如佛陀、罗汉穿简单的袈裟,菩萨穿袈裟)。华丽的衣服)、不同的姿势(例如,只有接受邀请的佛陀应该站着,其他佛陀应该坐着)等等。 有固定的要求。 如果不了解,很容易认为佛教造像怪异、相似。 上述各种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时候,需要全面了解其所有的特点,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有很多好处。
特点不一定是优点。 但有了特色,艺术就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价值。 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艺术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它有很多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当很多中国人去西方学习雕塑的时候,西方雕塑家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古代雕塑。 一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说:“不要端着金饭碗要饭。” 这句话是我在读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做一颗定心丸。 在本文的最后,谨献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善”还抱有怀疑、不敢自信地在鉴赏课上授课的同仁们。 我希望它会有一些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