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龙塘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 清末民初,龙塘镇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雕村,永昌村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从此以后,琼北大部分村庄修建的祠堂、寺庙、瑞兽和文化建筑中都可以找到永昌石雕工匠的精美作品,其精湛的工艺享誉全海南。
上周,应朋友邀请,我驱车前往龙塘镇永昌村,参观这个曾经闻名的石雕村。
独特悠闲的古村落
永昌村隶属于潭口村委会,位于潭口小学南一公里处。 村东是南渡河,流向大海,西边是山石多地少的丘陵地带。 南宋时期,冼姓迁琼始祖冼眉山公在此定居建村。 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进村不远,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榕树像一把巨大的绿伞遮住了大半个村口,挡住了炽热的阳光,给来来往往的村民带来了一丝丝凉意。
一个孩子沿着乡间小路跳向村庄。 鸟儿在树荫下叽叽喳喳地叫着。 路的尽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村门。 远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古老石屋。 炊烟从厨房里袅袅升起。
这个古朴和谐的古村落,在潜移默化中向我展现了它的超凡脱俗之美。
整个村子地势西高东低。 西边是连绵起伏的阳山密林,东边是辽阔的原野。 村里绿树环绕,环境幽静,民风淳朴。 走在村子里,老老少少在榕树下嬉戏,让我感受到了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龟背上的古村落
当我感受到这是一片远离世俗、充满灵性的神奇土地时,朋友笑说,永昌村其实是一个“建在龟背上的古村落”。
仔细询问才知道,据说村西的山里经常出没山龟,所以永昌村的先民就把后山称为龟山。 又因村内外土地上覆盖着黑色火山岩,形似龟甲鳞片,“龟背古村”之名由此而来。
从这则民间轶事中不难看出,永昌村山石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有限,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因此当地群众生活困难。 即便如此,永昌村的西安人还是注重文化的代代传承,人文精神代代相传。
村里冼氏宗祠曾设私塾,为宗室子弟授课,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有贡生、林生、楚生等。 其中,村里一户人家的父子都是功学生,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流行的故事。
百年石雕村
永昌村石头多,土地少。 这种独特的地形特征决定了这里是一块非常适合石雕工艺品发展的沃土。
听村里的老人说,龙塘石雕鼎盛时期,永昌村和潭口一带每天都有热闹的石雕景象。 每天,人们抬着石雕,运到南渡江码头,再运往岛上各地。
然而,走进永昌村,却找不到繁华的石雕景象,也找不到一件件精美的石雕艺术品。 地上散落着各种石雕。 朋友有些无奈地说,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的石雕加工现场早已消失,后继无人,让永昌村石雕技艺的传承更加糟糕。
参观期间,我们拜访了石雕技艺传承人冼必群爷爷。 半个多世纪前,即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广东省建筑公司从龙塘镇、云龙镇共派出25名石雕工匠到北京支援北京的建筑工程。十大国庆礼品项目。 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之一。
老人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是身体却很强壮。 他似乎很高兴我们来看望他,并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 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他从祖父一代就开始从事雕刻,至今已经传承了150多年。
年轻时,他乘火车几天几夜来到北京,先后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前石柱雕刻、民族饭店、民族文化宫等工程。
说话间,老者的眼神渐渐变得有些落寞。 他的言语中虽然带着对龙塘雕刻辉煌的自豪,但也对这项古老工艺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感到无奈。
一个古老的村庄,有美味的食物
逛完村子已经快中午了,朋友建议我们去村口的一家餐馆尝尝南渡河的美食。 品尝了店里烹制的南渡河鲤鱼后,超出了我的预期。 没有太多的配料,这里的河鱼竟然香甜可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店老板说,南渡江的美味河鲜可不止这些。 如果真想吃的话,三天三夜真的可以吃完。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多,我恨不得每周都能来永昌村好好享受。
然而,无论你多么舍不得离开,终究还是到了离开的时候,告别时淡淡的思念静静地萦绕在你的心头。
在我心目中,处处散发着淳朴悠闲气息的永昌村,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美食美味的美丽村庄。
尽管石雕技艺因种种原因发展困难重重,但数百年来,村里的许多人仍然坚持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如果能够发展得当,或许可以建设一个既有独特产业基因,又有优美生态环境的美丽乡村。
衷心希望龙塘永昌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岛的今天迎来新的变化,让古老的石雕技艺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让传统文化的根永远留存。
#优选计划七月图文稿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