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宋代雕塑风格和塑造手法的设计性元素——两宋雕塑

解析宋代雕塑的设计性元素

摘要:结合宋代雕塑的特点,分析其世俗化、高度写实、生动逼真的风格语言。 然后结合相似的艺术门类,探讨宋代雕塑风格和造型手法的设计特点,分析造型、线条、色彩和空间关系,探究宋代雕塑所呈现的设计元素。 努力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承中汲取营养,转化为雕塑的现代性,从而延续我们的历史文化,拓展和提升雕塑的现有视野。

关键词:宋代雕塑; 设计艺术; 线; 颜色; 空间

摘要:本文从宋代雕塑的时代特征出发,分析宋代雕塑的艺术语言,表现出世俗化、高度写实、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结合同类艺术门类,分析宋代雕塑的造型风格和造型方法的艺术特征,从造型、线条、色彩与空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宋代雕塑的造型、线条、色彩与空间的关系等方面。这些雕塑中所表明的设计元素。 努力从中国传统设计遗产中汲取营养,使之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进而拓展我们的历史文化,拓展和完善现有的雕塑观。

关键词:宋代雕塑、图案、线条、色彩、空间

陈寅恪对宋代文化有比较权威的论述:“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演化,始创于赵宋”。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赏。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代雕塑作为该朝代的一种文化形式,同样继承了汉唐,启发了明清。 它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上,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启了宋代雕塑的壮丽篇章,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石雕造像和彩像两个方面。 从造型上看,它由魏晋隋唐时期的写意象征主义,转变为高度自觉、写实的具象、生动、细致,充满生活情趣; 从审美特征上看,它从魏晋时期的骨骼细腻、人物清晰到隋唐时期的丰满肖像发生了变化。 奢华,以平和优雅的气质取代神圣、庄严、肃穆。 也就是说,宋代雕塑真正做到了“走下神坛”、“放下人物”来表达宗教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尤其是抓住了世俗生活中生动、友善的闪光点。

毫无疑问,宋代雕塑艺术充满了很强的艺术性,它与传统绘画相融合、衔接,以线条、造型、结构来管理空间,表达情感和现实。 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线条、形状和结构中挥之不去的设计元素。 雕塑是以形式的写意为基础,以形式的经济、规划和变换,创造出静态或动态的虚实空间,进而在空间中表达个体对三维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知。浩瀚的宇宙。 与此同时,在赵宋时期相对宽松开放的天空下,还有着另一股设计制作的繁荣昌盛的脉络。 已转变为以陶瓷、丝绸、金银器、漆器、玉器等门类为代表的工艺美术。 它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生存中汲取了最普遍的智慧。 手势构成了社会运作的各个部分和基本工具。 另一方面,他们又毫无保留地开放思想,影响、引导和启发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 宋代的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本文试图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来思考、分析、品味宋代雕塑艺术中的形、线、色彩、空间,探讨当代雕塑艺术元素中所呈现的设计。

妙趣横生:造型的观察与巧思

与唐代雕塑的宗教、庄严气氛不同,宋代雕塑具有更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雕塑家关注的不再是虚幻的佛、道、仙、深宫,而是回归到城市里最真实、最朴素、最平凡的巷弄和生活。 所以,在这个时代,最能代表雕塑水平和特色的并不是大型雕塑。 不是宗教雕塑,而是普通人的小雕塑。 陶瓷的智慧,水与泥的混合与幻化,成就了最真实的艺术形式。 同样,泥塑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体。

小型雕塑易于造型,便于携带和移动,无论是作为书房或客厅的装饰品,还是作为祭祀或陪葬品,都非常方便。 宋代文人地位显赫,社会风气崇尚风雅。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供欣赏、把玩的“小器物”。 著名的有瓷器中的兔毛杯、玉壶泉,玉器中还有大量的小人、小动物。 这些或许成为宋代雕塑小型化的背景和诱因。 和玉石一样,小型泥塑多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动态稍显夸张。 女人一般都有左顾右盼的扭曲感。 有的表情害羞,有的略带攻击性,很有表现力,也能给人想象的空间。 男俑的动态更注重气势。 最生动的表现还是劳动者在田间或市场上的活动。 宋代的小雕塑虽然侧重于生活生产的描绘,但人物的造型、服饰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存世量极少的宋代纺织、刺绣、印染,为这些雕塑人物服饰提供了极好的见证。 在服装写实造型的基础上,略显夸张,注重动态神韵的真实感。 同时,玉石工艺形成了相互借鉴和借鉴,在不同材质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小型雕塑并不是宋代雕塑艺术的全部,大型宗教题材也可圈可点。 但大件很难做,需要雕刻家的观察力和巧思才能接近“完美”。 这些设计的细节包括角色的形状。 一般比例是头部稍大,手脚较小,头部、胸部、臀部的动态变化较大,产生多角度的视觉变化。 通过转动,产生节奏感和整体的动态流动。 稍大的头部有利于人物面部特征更好、更细致的表达。 微妙之处在于眼睛和嘴角的描述。 不仅世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宗教雕塑也融入了生活的气息。 李泽厚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雕塑:“中国传统的清醒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最终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主义,这是一次重要而深刻的思想之旅。因此,虽然它也是庞大无比的体躯。”佛像也是一幅色彩缤纷的壁画,但其内容在世间不同。” 2 宋代的宗教雕塑,如大足北山石雕《数珠观音》,造型十分优美,表情自然纯真,造型迷人。 醉人。 这些普通的菩萨雕像的美感并不被强调,而是在这尊雕像上刻意刻画,表现得惟妙惟肖,以至于与其他菩萨不同,看上去却像是民间中一位纯洁无邪的少女。 因手中握有数珠,故又称“数珠手观音”。她一直享有大足“北山石刻之冠”的美誉。由此可见一斑。无论是审美的世俗化,还是描绘手法的细腻,都源于雕塑家对世界的观察和对其他工艺精髓的借鉴和吸收。变化恰恰蕴藏着宋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方方使其在雕塑史上独树一帜。

线条生动:线条的灵动与清新

线条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基础,也是其艺术精神最简单的表达。 同样,线条也是设计实现的基础。 它们或直或弯,承载着无数工匠的灵感。 魏晋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已经能够巧妙地运用线条来增强雕塑作品的表现力。 而这种线条的运用在宋代雕塑中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更具设计性和思想性。

宋代雕塑在造型上不仅通过动态夸张和曲线变化营造出整体的线性流动和韵律感,而且还运用了对五官、手脚的细致刻画,以及对人物造型的运用。雕花与宋代瓷器相似。 、漆器的划痕和凿痕。 宋代雕塑中的人物面部结构并不是完全立体的,而是在整体圆形的立体空间中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的。 这与宋代瓷枕上的人物图案相似。 而正是这种看似脱离结构的线条延伸,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宋代雕塑加强线条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物的服饰。 由于注重写实、生动的描写,人物的服饰往往写实。 宋人的衣服一般都是敞襟、束腰,布纹图案复杂生动,有利于丝线的排列和穿插运用,增强雕塑表面的丰富性。 对于市场上的劳动者来说,无论是戴头巾,还是绑脚,还是挽起袖子,这些生活细节都是比较有益的,必须用线条来表达。 如宋代大足宝顶摩崖石刻《养鸡女》,眯起的眼睛、微翘的嘴唇、前屈的姿势、双手举起鸡笼的动作,都充分运用了线性语言。 源自服装的褶皱纹理被巧妙地运用到坚硬的石材上,以巧妙的设计手法再现了面料的意义。 雕像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切都是幸福的。 她完全没有受到生活环境的干扰和伤害,脸上纯洁而善良,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一打开鸡舍,鸡们就冲了出来,两只鸡因为同时发现了一条蚯蚓而打了起来。 农妇也被这生机所陶醉,她的辛劳此时得到了回报的安慰。 而这种浓浓的生活情趣,这种朴实无华、亲切感人的形象,不正是宋代雕塑家所熟悉和喜爱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吗? 造像上线条的长短、粗细、紧迫甚至干涩,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理解、认知和生活态度。 衣、食、住、行是生命的基础。 只有真正的匠心和技巧,才能记录生活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当代、友好的设计语言。

绚丽而不庸俗:矿物色的大胆运用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恐怕都离不开形状和色彩这两个基本维度。 尤其是色彩,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和美化。 在设计过程中,这一点最为明显。 更难得的是,它们还考虑到了实用性这一最本质的属性。 因此,一件艺术品色彩的选择往往不是纯粹为了“好看”,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冷暖搭配,设计明暗之间的关系。 宋代雕塑的色彩运用也是如此,比前代更加大胆和突破。 题材的世俗化、生活化,带来了造型、塑造技法的变化和提高,也要求雕塑在色彩上应具有流行的、适应大众的真实审美,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 这得益于宋代服饰文化的大发展。 其织染色彩丰富开放,给这一代的雕塑尤其是人物雕塑带来了许多现货素材和写实灵感。 与织物上使用的植物染料不同,宋代的雕塑主要使用颜色亮度和厚度具有颠覆性的矿物染料,如朱砂、蓝铜、石绿等,也取得了强烈而和谐的艺术效果。 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市场上的小型雕塑上,也体现在祠堂、寺庙的大型雕塑上,比如著名的山西晋祠。 鲜艳的色彩往往会带来一个恼人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搭配不好,很容易显得花哨、俗气。 宋代雕塑的色彩解决了这个问题,创造了暖灰色底色,利用底色和水墨的灰度来抵消和统一各种鲜艳的色彩。 故意显露泥胎的灰黄色,让色彩渗透进去,从而降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然后通过局部墨线的勾勒,澄清和统一色彩的风格,使它明亮但不庸俗,生动又低调。

趣味与和谐:多个空间的重叠与互通

众所周知,雕塑是三维空间的展示,其本身就是布局的设计。 就像房子的建造一样,也是另一种空间的创造和设计。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宋代个体雕塑本身包括雕塑空间和个体空间。 以金殿彩绘侍女为例,按照当时皇宫中“上侍”、“上善”、“上宝”的分类,她是一位“上宝”宫女。 她双手捧着如意,身体微微向左倾斜,身体放松地直立,头上扎着高高的发髻,裹着绿色的花巾,上身穿着绿色镶边的红色窄袖衬衫。 ,下身穿着一件红色的窄袖衬衫。 深红色连衣裙。 她美丽端庄,眼睛盯着前方,也许是在想念亲人,也许是觉得目的地黯淡,眼里有希望,透着淡淡的忧伤。 从她稚嫩的脸庞和158cm的身高来看,她还是一个清纯的女孩。 再看另外31尊彩塑,个个年龄不同,体貌表情各异,为中外人士所认可。 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的瑰宝。 晋祠的侍女雕像,从造型的曲线到脸部的塑造,再到衣带的刻画,不仅具有雕塑的体积感,而且充满了设计语言——与真人高度相等,姿势略有倾斜。 对个体细微之处的精心处理,收到了整体造型空间的生动效果。

进而从整体上进行研究,即雕塑个体与绘画背景的统一。 这种布局方式的设计过程将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结合起来,将个体归入群体,从而达到虚实相配、块面交融的特殊效果。 这一点可以从宋代的石窟、寺庙或祠堂(以晋祠为例)来分析。 宋代雕塑的绘画背景一般以立体雕塑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线条的划分以流动的方式发展,这恰好符合宋代雕塑的形态特征,即:强烈的动感,其次是色彩的统一。 正如文章前面分析的,宋代雕塑在工笔画中大量使用了矿物色,并且还使用墨线来强化雕塑的结构。 因此,当人们站在洞外或祠堂外向内看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彩绘空间。 慢慢地,视线又回到了中心点的雕塑上。 并且视觉可以随着线条的延伸而流通,从而创造出雕塑与绘画空间的整体统一。

综上所述,分门别类地分析宋代雕塑的设计元素,尝试从中国传统设计的传承中汲取营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雕塑的文化底蕴和世俗审美。 造型艺术在宋代达到了全面的高度,并随着思想的发展,转化为当代的雕塑语言,从而延伸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内涵。 此外,我认识到艺术学科从来都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始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这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有利于指导我们当前的雕塑艺术创作,拓展和提升现有的雕塑创作视角。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林永超)

笔记:

1 陈美艳. 金明观系列第二版[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社会,1980

2 李泽厚. 美丽之旅[M]. 北京:三联书店,2009

参考:

1 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社会,2012

2 瞿健,刘丹。 中国美术史[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社会,2012

3 田子兵. 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

4. 李先锋. 雕塑与版画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7年

5 王铁城,刘玉婷。 装饰雕塑[M]. 北京:中国纺织

出版社,2005年版

6 李泽厚. 美丽之旅[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