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我用我法”的印章——傅抱石

傅抱石先生,江西余姚人。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史研究者、绘画理论家。 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傅抱石少年时曾在一家雕画店工作。 他先是观看了师傅的雕刻、装画,后又向师傅学习刻字、绘画,为他后来的艺术之路铺平了道路。 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师范附属小学,成为附属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傅瑞林。

1921年,傅抱石高中毕业后,未参加考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大学。 17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张塘乡。 目睹傅家庆祝回乡的热闹场面,傅抱石无法平息心中的激情。 他在油灯下摊开纸墨,写下“《乡居图》”,记录了他对故乡“山幽田野,农舍无闲人”的印象。已进入以笔墨抒发感情的境界。

当他开始走上艺术道路时,傅抱石把一本赵之谦的《尔金蝶篆书》作为他学习篆刻的最初的范本和教材。 在第一师范大学期间,他不断地去二手书店,开始阅读一些古代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著作。 当读到石涛《盲师》(陈鼎着)中的“我用我自己的方法”这句话时,傅抱石恍然大悟,很佩服石涛“遍寻奇峰做草稿”的思想。 ”。 为了表达对石涛的特殊喜爱,他不仅刻下了“我用我自己的方法”的印章,还开始用“宝石斋大师”作为自己的绰号。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历史著作,并开始研究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从顾恺之的《魏晋生流画赞》到石涛的《苦瓜画语录》,他一一涉猎。 1925年,22岁的学生傅抱石完成了他的第一本书《中国画起源与发展概述》。

1926年,傅抱石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学院,留校附小任教。 1933年3月,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的大力推荐下,傅抱石得到政府给予的留学日本的机会,在上海登上了赴日的轮船。

三十多岁的傅抱石曾就读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金原正吾。 从翻译金原正吾的《唐代绘画》和《宋代绘画》开始,他开始了对中国绘画史更加专业、系统的研究。 研究。

留学日本期间,傅抱石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 1934年5月10日,在导师金原正吾的帮助下,傅抱石首次个展《傅抱石中国画展》在东京银座松番屋举办。 不久,傅抱石的篆刻《离骚》在全日本篆刻大赛中获得冠军。 正当傅抱石在日本一切顺利,准备第二次画展时,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他不得不取消1935年6月24日的画展,并于当天回国。 但当他回到南昌老家时,母亲却因病去世,傅抱石悲痛万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抱石于1938年受郭沫若邀请到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部工作,后撤回重庆。 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 此后,他常在画作上题写“金刚坡下山房”。 重庆时期傅抱石的人物画注重形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 虽然他们的头很乱,衣服也很粗糙,但他们却内敛而平静。 显示金刚坡的下降。 成渝路上的美景,反映了巴山夜雨的情景和情趣,成为这一时期傅抱石山水画的主题。 他的绘画方法也一改传统的各种倒角方法,用松散的笔触表现岩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倒角”。 此柴法以气生势,雄伟多样,浑然天成。 这也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束缚的第一法”。 1945年10月,他和家人离开居住了近七年的重庆“金刚坡山房”,随中央大学搬回南京。

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批准下发《关于开展年画工作的指示》,新中国开始了第一次改造旧艺术的运动。 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诗词,并用他惯常的文学作品表达方式,将毛泽东诗词中精彩的段落转移到他的画作中。

1957年5月,傅抱石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代表团团长,率其他画派五人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访友、写生作画、举办画展。 自1935年从日本回国以来,傅抱石从未踏出国门一步。 二十多年后,当他来到欧洲时,一切都感觉很新鲜。 面对异国风情,他开始思考如何用中国的笔墨表现异国的风景,在充分发挥中国工具、材料和笔墨形式优势的同时,力图充分表现异国山水的特色。 傅抱石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画家开辟了一条前所未见的道路。 同时,通过对异国风景的表现,山水画在新题材的表达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我用我法”的印章——傅抱石

在傅抱石的欧洲系列写生中,他抛弃了中国画常用的构图方法。 尤其是在一些留白的处理上,他没有用中国画中的奇险取胜,而是用相对平淡自然的画面处理来凸显写生中的自然性,从而与中国山水画中人们熟悉的构图公式有所不同。 在国外的100天里,傅抱石共完成了49幅作品,其中在布拉格和布加勒斯特举办了观展,为弘扬中国画艺术做出了贡献。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组”踏上23000里写生之旅,推动了20世纪中叶新山水画的发展。 在为期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艺术家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十几个大中城市。 他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祖国建设成就,游览风景名胜,达到了“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增长见识,向外省市画家学习”的目的。 对于傅抱石来说,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树立了“思想一变,写作就不可能保持不变”的观点。

23000里旅行写生活动,将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写生推动国画创新运动推向历史高潮。 几乎在“山河新貌”展览展出的同时,傅抱石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又得到了一次前往东北写生的机会。 1961年6月至9月,傅抱石先后到长春、吉林、延边、长白山、哈尔滨、镜泊湖、沉阳、抚顺、鞍山、大连,然后漂洋过海,从青岛返回北京。 傅抱石后来感叹此行是“一生中最奇妙的旅程”,可见此行写生对傅抱石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人生也达到了低谷。 1962年,一只患病的手臂让他晚上睡不着觉,吃饭也不安。 傅抱石并没有停止创作,并在杭州出版了《浙江写生本》。 1963年专程到井冈山、瑞金创作了《井冈山》等系列作品。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脑溢血在家中去世,享年61岁。

傅抱石61年的职业生涯中,在南京生活了20年。 1933年,傅抱石东渡日本前,在玄武湖拍照留念。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南京,从此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 次年,经徐悲鸿推荐到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 此后,除了抗战时期随中央大学迁居重庆八年多、在江西老家不到两年外,南京一直是傅抱石一家的居住地。

他热爱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篆刻艺术,并自学刻苦。 他尤其欣赏清代山水画的革新者石涛。 1921年考入江西第一师范学校,被封为“宝石斋大师傅抱石”,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 1933年,傅抱石进入东京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具有绘画、文字、书法、印刷“四才”,尤其是山水画的全才。 1935年7月,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抱石不仅担任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史教授,还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中国画院。 和其他职位。

从历史的角度看,傅抱石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一方面是他在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是他在美术史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在他的带领下,江苏国画家的创作。 这个群体推动了整个事业的发展,使20世纪中叶的山水画焕然一新。 他所开创的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创作,也开创了一个时代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 这也是他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贡献。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