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吴为山
图片| 中央党校《马克思与恩格斯》
图片| 《超越时空的对话——齐白石对话达·芬奇》
图片|《举杯明月——诗人李白》
图片| “春风”
演讲者简介: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不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雕塑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 兼任美术学、设计艺术、中国哲学三个方向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导师。 由于其杰出成就和影响力,被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授予院士称号。 2018年当选法国艺术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并荣获俄罗斯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金质奖章。 奖章、米开朗基罗奖章、“中国之光”年度人物等多项国内外奖项。
编者注:
12月3日,2020年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暨人文交流论坛开幕式在线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昆明在京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发表题为《扩大共识,拓展文化交流新路径》的讲话。 他在致辞中表示,人类生命的起源是共同的,终极理想也是共同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 “合作共赢”为核心,这是在总结人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愿望。“展望未来,吴为山认为,我们应继续加强联系,促进多方面交流。 “一是相互举办展览,运用经典作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是召开研讨会,让思想碰撞融合,形成共识。 三是加强学术人员的互访学习。 四、开展网上交流并使其常态化; 第五,疫情稳定后,金砖五国互派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 第六,翻译各自的文化经典,扩大传播。”最后,吴为山谈到文化传播有三个“一”:脸、心、魂。“脸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国家。 心是指彼此的坦诚、真诚、温柔。 灵魂是指共同珍惜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灵魂。 只要我们彼此面对、心心相通,就能互相依靠、心心相通,在人类共同命运的海洋里,就能互相依靠、助力前行!”
这次演讲的内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吴为山作品的内涵及其所传达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将他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的演讲稿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01
塑造时代形象,传递文化之神
在20世纪80、90年代,我感到,随着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很多年轻人忽视了那些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 因此,我尝试创作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雕塑,为时代精神树立一座丰碑,影响未来。
中国人的生活形象是五千年文明之火锤炼出来的。 无论是泥人、陶塑、石雕还是铸铜。 从伏羲、女娲“造人”至今,中国人的形象一直在文化意象中被塑造……
雕像正在“放弃”,时间的痕迹遍布桑田和大海; 逝去的是共音,永恒的是定力。 人们往往希望通过雕像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像当我们凝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石像时,我们会想到雅典、希腊、爱琴海的阳光……它们是什么样的? 图像是图像,但又不是图像。 形象是种族、时代、文化和个性的结合。 费孝通先生曾给我题过《从形象到上帝》。 这里所谓的神超越了形象,到达了真实的自然、社会、科学和人文。
我始终相信中华文化的强大伟大——那些历史精英、文化巨人,最终以他们的精神沧海、重生的灰烬,化作不朽的雕像。
首先,表达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我创作的主题之一。 比如“老子”雕像,他心胸开阔,知识渊博,包罗万象。 每个人都可以进入他的世界,读《道德经》,所以我把《道德经》刻在了整个雕塑上。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泰山。 雕塑“孔子”矗立山东,他的形象和精神巍然屹立于世界。 表达孔子问老子的雕塑《问》,不仅矗立在中央党校、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而且还矗立在世界各地。
左丘明与孔子同年生,同年卒。 《左传》中对孔子有很多重要的评论。 其所记载的“三仙”是为了立德立功,不注重肉体形象的传播,而更注重精神面貌的记录。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语言学家。 他的《说文解字》为文字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词圣”。 文字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在文字产生的过程中,文字的形状、声音、结构、形式等都受到天象地脉的影响。 因此,在雕塑《虚沉》中,他也在仰望天空,同时学习。 单词。 看着文切写的《张仲景》,他的手势和眼神都关心着他把脉的人。 “采菊东篱下见南山,悠然诗意,如树中林,我塑造着一种互帮互助的隐逸精神,我还在文学园里写写写写。” 这是我在创作《陶渊明》水墨像手稿时随手写下的一首诗。 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我的艺术的文章。 他说:“我在大同认识了吴为山。” 事实上,当时他并不认识我,我们也从未见过面。 他在云南。 看到我在冈石窟创作的“昙曜”雕像后,他在精神领域认识了我。 工作就是人,工作就是品格。 人类的思想、人类的观念、人类的创造智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都包含在作品中。 所以当有人想见钱钟书先生时,钱先生说不用见,看我的作品就可以了。 最终,人与人相识,心与心相识,艺术的心灵表达让人们通过作品了解人。
我们喜欢诗歌,也欣赏诗人。 尽管我们从未见过李白或杜甫,但我们很快就能认出他们诗歌中渗透的人格精神。 例如,在《李白》中,我们既看不到他的脸,也看不到他的嘴,但在展览过程中,观众一眼就能认出他就是李白。 为什么? 正是因为大家都熟悉李白,他的浪漫气质与他的精神特质相结合。 这就是像与神同构,有形物质与无形精神的共性。
我们来看看我创作的雕塑《弘一法师》。 在过去的几年里,它被许多人引用和描述。 曾经有一位作家在《图像》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我的雕塑的。 他说:“任何照片、任何肖像、任何雕塑都是用图像来感动人,而且有很多雕像站在那里。不看名字、不了解经历、不听介绍,你不知道这幅画是谁,代表谁。但《弘一法师》一看就触动了我的心:这就是弘一法师!”其实人物雕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的统一。 无论是唐朝、宋朝,还是其他朝代,我们都会对这个时代的人物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在人物身上得到体现和体现。 因此,我们在创作时,表达这种精神气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例如,雕塑《李白》就体现了唐诗风格。 唐诗被“喊”出来,从灵魂中迸发出来; 而到了清朝,则是“造”了。 可以想象,在清朝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会出现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 再看弘一法师的雕像,可见他既身处红尘,又身处孤峰之巅。 他生前写下的“悲喜”四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 他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最终融入了他的佛教生活,成为他的灵魂形象。
法国摄影家、法国艺术学院院士布鲁诺·巴贝在看到“弘一法师”雕像后表示,艺术有三个境界:第一是生命和情感,第二是知识和美,第三是境界。灵魂的境界。 艺术所揭示的心灵境界,震撼人心,直达人心深处。 比如让人震撼的“南京大屠杀雕塑”; 敦煌艺术让人在有限中追求无限;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所展现的中华儿女在“站起来”过程中浴血奋战的壮丽场面,令人振奋……艺术是有灵魂的,灵魂的状态又会引领人们对人生有新的思考,对人生的道路有新的追求。
我觉得一件艺术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通过作品引发人们对艺术和生活的思考,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因此,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深入人心。
其次,展示独特的红色文化也是我创作的主题之一。 法国的“百年纪念碑”代表法国勤工俭学,马克思故乡的“马克思”雕像,中央党校的“马克思恩格斯”,古田干部学院的“毛泽东同志在古田”,还有《延安窑洞对——毛泽东、黄炎培》、《延安·延安》、《毛泽东同志在香山》等。还有《五位同志群像雕塑》为纪念渡江战役而创建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百万大军渡江》、《讨论国家大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站在象山革命纪念馆会议上”,以及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竖立的“人民总理周恩来”、中央党校竖立的“邓小平”……这些作品中也展现了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让我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他们的启发。 移动。
第三,呈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我创作的另一个主题。 2003年荣获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潘格林奖的《熟睡的孩子》,表现了一个熟睡的孩子,展现出一种美好的状态——“睡吧,宝贝!梦境里有一个美妙的世界。” 梦境……此时此刻,你在世界里熟睡,世界也在你的梦境里熟睡。”《春风》的灵感来自于我女儿,当时她从幼儿园回来,穿着小裙子。飘了起来,小脚抬起来,头仰着,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诗园里梦游,可爱极了。于是我抓起一把粘土,塑造了这个“春风”。
生活的感觉很重要。 只有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触动你的点,你才能获得灵感。 《希望一-小女孩》、《希望二-笑男孩》、《孩子》、《小男孩》、《小辫子》、《小篮子》……每部作品都有生活原型,每部作品都有故事。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想象的。 只有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来、走向生活,才能获得生活赋予的动力,才能真正表达和反映生活。
第四,为世界文明互鉴做出贡献的历史文化人物,也是我的创作对象。 《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利玛窦》、《弗洛伊德》、《顾拜旦》等。 雕塑不是蜡像,也不仅仅需要制作成蜡像的样子。 应该是如何在“形象”的基础上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创作理念,进而传达作品的内涵。
也就是说,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在包罗万象的艺术生态中,中国艺术家必须找到支点,保持平衡,让经典艺术与当代创作有机融合,让中国艺术确立自己的文化。在世界艺术史上。 协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研究中国美学精神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写意雕塑”的概念。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中国写意艺术源于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 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理论是一致的。 表现为一种象、气、道层层升华、融为一体的动态美学。 它表达的是智慧和创造的过程,其思想和形式特征都是东方精神的形象。 它所描述和弘扬的是一个古老而新的民族的诗意追求。
中国传统雕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写意传统和风格,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 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不同,中国传统雕塑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注重精神意象。
中国写意艺术仍处于发展道路上,艺术家需要将其融入到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审视、考察和超越。 属于民族的就是属于世界的。 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了中国人“写意”的审美精神。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避免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减重。
国家、民族不仅具有地理意义,更具有文明传承的精神意义。 文化的凝聚力,是不断丰富世界、影响世界、与世界对话、屹立于世界的强大力量的聚合。
新时代的中国写意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中国人、中国艺术家的梦想。
02
用雕塑讲好中国故事
培养文化自信,首先要深刻认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特别是中华美学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美学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厘清情趣的生活体验、仰视与俯视的观察方法、奇葩的欣赏特征。对自然的认识、虚实共存的创造规律、环境之外的审美形成、神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和融会贯通的审美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是由一大批“坚强、道德、温暖”、“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构筑起来的。 ” 因此,创作具有中国精神的好作品并有效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
什么是中国精神? 我的理解是,中国精神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体现。 这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民包容包容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崇尚道德、礼让的人文精神。 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夸父追日”坚定不移的精神。 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将会营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氛围。 它是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中坚守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支柱。 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血管里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激发艺术创作。
沟通的价值在于对话和讲故事。 因此,立像、举办展览是引进经典的最好方式。
雕像是指树立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形象,树立独特的红色文化形象,树立追梦时代充满活力的创新形象。 让面带春风的老子、孔子脱颖而出于世,让人觉得有这样祖先的民族一定是礼仪之邦; 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中流砥柱作用,使中国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向世界中心,也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将为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 举办展览,通过古今作品的展示,用经典作品完整展示中华民族的美好历程,会让世界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进步。
这些年我做了两件事:
首先,在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创作一系列中国人物雕像,为时代树立一座丰碑。 世界许多国家创作并树立了近600尊老子、孔子等雕像。 这是一次以“人”为核心的创作。 恩格斯指出,文化就是人化。 表达人,首先要从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有恨、有梦想、有内心冲突和挣扎的具体人”。 通过对温柔、敏感、坚忍的中国人的欣赏,我在寻找和探索如何表达一个伟大民族自强不息的曲折历程。 艺术家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与民族的情感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暖、散发能量、体现魅力; 这样创作出来的群像,都是大写的“中国人”。
二是通过国际巡展,用艺术和思想影响世界。 近年来,我的作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 2012年9月,“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题写《吴为山先生雕塑展,题至善如水》赠我以表祝贺。 他还手捧孔子雕像,向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讲话:“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全人类的灵魂。”
2018年9月,应巴西库里蒂巴市市长拉斐尔·格雷卡的邀请,我创作的雕塑《孔子》在巴西矗立。 这是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也是中巴文化交流的象征。 共融的永恒印记。 “孔子”将永远矗立在库里蒂巴州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巴西已将该广场永久命名为“中国广场”。 庄严巍峨的孔子铜像矗立在“中华广场”,形成巨大的中华文化气场。 仁慈、善良、睿智的孔子以中华广场为杏坛,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故事。
2017年12月,我的雕塑《问》在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竖立; 同年12月,《灵魂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的对话》也在乌克兰基辅塔拉斯国家博物馆展出。 ·舍甫琴科大学落成……文明互鉴,文化相通。 艺术为文化之间的对话搭建了平台。
“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于2012年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威尼斯宫)成立,2019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学院成立。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雕塑与米开朗基罗雕像并立,形成齐白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肩而立的画面,寓意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互动。
2020年1月17日,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落户在意大利芬奇。 这部作品阐释了不同文明的互补性是人类社会平衡发展的条件。 这也是该作品第三次受意大利重要艺术机构邀请永久扎根意大利,成为意大利国家公共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一步加强了中意两国之间的尊重和友谊。国家。
12月13日是国家阵亡将士纪念日。 每年12月13日,国家都会举行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所有被日本侵略者残酷杀害的遇难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群雕》以历史为依据,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时所遭受的苦难和悲剧。 雕塑创作完成后,我写了20多首诗,刻在雕塑上。 其中一首歌曲更道出了我的感受:“我用难以言喻的悲伤回忆着那场血雨腥风,我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三十万死者的灵魂,我用纯洁的心雕刻着这个受苦民族的痛苦。” 我祈祷,我希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十多年过去了,每年国殇日,成千上万的人来到纪念馆瞻仰。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居安思危,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
为时代树碑,为人民塑像,最重要的是用真情、真心、真技艺、真艺术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