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主要有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劳动生活雕塑和民间雕塑。 艺术类别有圆形雕塑、浮雕、纪念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 除青铜、石、砖、泥、陶等材质外,还有玉雕、象牙雕、木雕、竹雕等。 等待。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当代特色。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是工艺美术带来的中国古代雕塑的胎记。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无论是古代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塑,都普遍体现了悠久的传统装饰情趣。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鉴赏教科书上的北魏云冈露天坐佛、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子。 佛像对称的坐姿和袈裟的花纹处理,使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与现实的西方宗教造像相比,中国的佛像因其装饰性的虚拟元素而显得更加非人性和神秘,但也蕴含着一种亲切感,因为装饰与生活现实不同,但它也是中国人的象征。 艺术的现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 同时,装饰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的庄严气氛也非常有效。 辟邪石狮子的整体造型已经完全被装饰改造,就像青铜器或玉器上的装饰部分一样。 器身上甚至还刻有线刻图案,以增强这种装饰风格。 装饰变形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 经过这样处理的石兽往往比现实的雕刻石兽更加雄伟、更加勇敢、更加神圣,更能发挥其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2、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与绘画是兄弟,都是从原始工艺美术中诞生的。 自彩陶时代以来,雕塑与绘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 两者成熟后,仍“塑造画质”,为雕塑添彩(专业称“妆鸾”),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 现存历代雕塑多为装饰泥塑、石雕、木雕。 如今的雕塑艺术已经完全西化,不再添加色彩,但民间雕塑仍然保持着化妆的传统。 古代西方雕塑也增添了色彩。 文艺复兴之后,大多数雕塑不再添加色彩,除了宗教雕像外,大多继续添加色彩,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中国的雕塑与绘画是不可区分的,这就导致了雕塑与绘画的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在中国古代,绘画的价值远远高于雕塑。 雕塑一直是由工匠完成的,文人和官员的参与很少。 早期绘画的作者只是工匠,但从东汉末年开始,文人、官员甚至皇帝都参与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 他们是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主宰绘画,使绘画高于雕塑,并用他们的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此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绘画性表现在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和表面,而是注重轮廓线和人体服装线条的韵律和韵律。 这些线条就如同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了高度的提炼、提炼和加工。 它们与西方古典雕塑利用丰富的表面和空间变化来体现轮廓和服装图案的造型完全不同。 后者的体量感很强,而前者只有较大的体量关系,而且大部分部分都非常平坦。 有时在平面上用阴刻线表现皮肤、衣服的皱纹,但仍然没有立体效果,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 因此,雕塑的表面通常是光滑的,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微妙的明暗变化。 这一特点在教科书上最为常见,包括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的唐造像、麦积山石窟的宋代佛像、晋祠的宋代侍女等。太原的辽菩萨,大同华严寺的,平遥双林寺的。 在昆明筇竹寺的明代雕塑、清代雕塑罗汉像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中国雕塑的这一特点代代传承。 直到今天,大多数民间工匠仍然先画出人物的草图,就像线条画人物一样,然后将其临摹成雕塑。 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画线,然后雕刻。 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具有绘画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性很强,具有东方味道,符合中国古代人的欣赏习惯。 他们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待雕塑艺术。 今天我们在欣赏古代雕塑时,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抓住美的要点。 如果仅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批评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无异于修脚以适应鞋子。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3、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

自古希腊时期以来,西方雕塑就力求模仿和再现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中国的雕塑和绘画很晚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出来。 几千年来,它们只是工艺品的两种装饰方法。 装饰不追求再现,只追求物体的表达。 因此,它发展了中国雕塑和绘画的共性——不求相似(对自然的高度写实再现),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 中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大写意,都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准确地描绘物体。 而是主要根据观察和经验获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和美化,形成艺术形象,与客观对象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达题材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彩(所以真实感有限),形状和画面效果非常扁平化。 背景一般是纸帛的留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是注重物体“精神”的表达。 因此,如果你按照西方绘画的解剖学、比例、透视、色彩等高度精确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你会觉得它们一文不值。 但如果你明白了中国艺术有它自己的体系和追求,你就会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美。 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与中国绘画的理念是一致的,贯穿整个古代雕塑史。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虽然比其他时代表现出更高的真实感,但只集中在武士的头部,图像也只分为几种类型。 并不是每件作品都不同,身体部位无一例外,非常写意。 即使是比较写实的头像也无法与西方雕塑相比。 就像中国画的工笔一样,更加深入细致。 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基于图像的形状。 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等都表现出意象的特点。 就像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而不是相似。 如果按照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就会发现其存在解剖和比例不准确、肌理塑造不足等不足,会给欣赏造成障碍。 我们必须换个角度,用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像中理解“栩栩如生”这个成语的含义时,就不像欣赏西方古代著名的雕塑,比如欣赏经常出现的铁饼、饶氏等。教科书上有介绍。 像孔群、奥古斯都等,是一种从形式到精神都像真人一样准确的概念,但只是去感受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宗教境界等形而上的东西。 。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4、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的精炼是源于意象的又一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雕塑从未发明过西方雕塑的造型技巧来精确地塑造物体。 而是从感受和理解出发,用中国画那样简洁的语言。 简洁明快,以少胜多,发人深省。 它常常让人感觉自己在跑步。 ,一气呵成,快乐清爽的艺术享受。 通过夸张甚至变形来强调人和动物的魅力是常用的手法。 汉代的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的石兽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些作品只是遵循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关心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真实的效果,而是说唱歌手们喜不自禁、舞动的表演表情和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程度。 活力。 这样一来,就必然有一些取舍、夸张、变形甚至抽象。 效果会凸显物体的特征,更具艺术感染力,给人更特别、更深刻的印象。 这与西方现代雕塑相似。 西方现代雕塑一反传统写实主义的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可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不被客观物体所奴役,使艺术创作更加纯粹。 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达到了雕塑语言多变、雕塑空间自由的艺术境界。 霍去病墓中的石兽采用“因势象形”的方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让人联想到某些动物的形状。 仅进行极简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型呈现出空间的自由,不拘一格。 外观相似。 加工语言有圆雕、浮雕、线雕等,根据岩石造型和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而变化使用。 这种圆形、浮雕、线雕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佛像中都能见到。 它们使中国雕塑更加精致,因此有时更具雕塑性甚至建筑性。 如云冈北魏露天坐佛、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等就是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及变形处理方法有哪些?

5、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风格往往体现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

儒家哲学尊崇天命,在其影响下,中国艺术体现出崇高、庄重、华丽、肃穆、典雅等风格。 道家哲学崇尚自然,体现在清雅、刚毅、淳朴、淡泊、天真、稚气等艺术风格上。中国绘画和雕塑都具有这两个体系的风格特征。 例如,佛教造像、墓葬祭祀雕塑一般都具有前制的风格。 龙门奉先寺的大佛是最典型的。 是唐代武则天资助修建的。 它体现了一个帝王的精神,其风格必须强调高贵、庄重、肃穆、典雅。 明代艺术中的人物、动物雕塑大多属于后一种风格。 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风格追求自然,简单可爱。 两者都有不同的兴趣和优势。 西方古典雕塑的风格与前一体系比较接近,但很少有后一体系的风格特征。 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不成熟阶段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 中国绘画、雕塑刻意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巧拙兼备的哲学精神境界。 这些追求从西方艺术的角度很难理解,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雕塑的人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总是存在障碍。 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从根本上认识中国艺术。 否则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很难进入艺术世界。

每个民族的艺术必然与每个民族的社会制度、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哲学精神等有关。因此,中国古代雕塑形成了装饰性、绘画性、形象性、语言简洁、充满古代哲学精神的艺术。 希腊雕塑的艺术特点是理想主义、朴素、强调共性、高雅脱俗的艺术特点。 对于同一个艺术门类——雕塑艺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和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通过比较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雕塑。 艺术风格已形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