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傅氏木雕第三代传承人傅立先:木雕比读书有味

洞口县有一个已成为我省著名品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就是傅氏木雕。

2017年11月8日,傅氏木雕作品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一楼大厅展出。 尤其傅先生的木雕作品《一带一路》注重细节,造型自然生动。 它把丝路风情雕刻得十分生动,尤其是那几十头负重前行的骆驼更是栩栩如生:有的昂首阔步,有的行走。 奋力前行,有的向天咆哮……各种情绪都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品质,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观众的好评。

该作品为傅氏木雕第三代传承人傅礼贤创作。 目前,他的作品有80余件在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展出,其中包括《方程式夕瑶女》、《站在一起》等。

洞口县位于雪峰山脉东麓,森林茂密。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以木结构为生,从而产生了代代相传的木雕艺术。 早在1920年代末,傅氏木雕创始人傅满山年仅十二、十三岁,就读于私塾。 有一天,他因调皮而受到导师的惩罚,于是逃学到燕山的傅家祠堂。 当时,衡阳雕刻艺术家廖光宝正在祠堂雕刻雕像。 傅满山很好奇,静静地蹲在廖光宝身边看了很久。 直到私立学校放学,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他逃学去祠堂看廖老爷的雕刻……几天后,他的父亲发现了,带他去私塾认错。 私塾老师问他为什么逃学,他低声嘀咕:“木雕比读书有趣。” 私塾老师叹了口气,说道:“看来你注定是学木雕的,你应该去学木雕。” 父亲无奈,只好带他到廖光宝师傅面前,恳求收儿子为徒。 看到瑶子长得漂亮又漂亮,廖光宝捏了捏瑶子的小手,发现瑶子的小手特别纤细,柔软,灵巧。 他说:“这是学习艺术的好材料。” 公认。 每天都让他学画线、切坯、刻木……在此后漫长的四十年里,傅满山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经验:“雕刻时要记住‘七直座’,五个坐位,三个半位。也就是说,根据所提供的雕刻材料计算,将站着的人分为七段,头部占一段,身体占六段;坐着的人占六段。人,头占一节,身体占四节;盘腿坐的人,头占一节,身体占四节;占一节,身体占两节半,这些不包括头上的帽子。雕刻动物时,必须记住龙是悲伤的,老虎是邪恶的,老虎是笑的,狮子是笑的。” 于是,付满山成为了行业里的佼佼者,1956年,他进入新建的洞口县工艺厂任教。 1957年、1964年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学术研讨会,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傅氏木雕第三代传承人傅立先:木雕比读书有味

傅满山善于将木雕技艺与文学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融合点。 85岁时,他开始创作大型根雕《封神演义》,呈椭圆形,高1.5米,直径4米。 动刀之前,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反复研究《封神榜》,揣摩每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然后在树根前站了四五个小时。 面对树根提供的创作空间,对100多个主要人物和10余种珍稀动物、山水、花卉植物进行了细致的布局。 最终,祖孙三代花费六年时间雕琢出这座宏伟的根雕,布局精美,人物、动物、花草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根雕。 这不仅是傅满山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傅满山最后的作品。

傅氏木雕第二代传承人傅金林,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雕刻,至今已有六十年。 他在父亲的创作基础上,虚心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融入自己独特的一套设计理念和雕刻技法。 其作品主题鲜明、构图完整、具有动感美。 尤其是在技艺的传承上,他广收弟子之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 如今,他“人才遍天下”,两百名徒弟遍布全国木雕界,成为各地木雕界的中坚力量。 其中,他的儿子傅礼贤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之一。

傅立贤是傅氏木雕第三代传承人,他从2003年开始随父习艺,至今已有17年。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当今民间工艺技艺日益衰落的环境下,他必须学好祖辈祖辈传承下来的雕刻技艺,让傅氏木雕蓬勃发展。 他在洞口县开设公司,聘请员工,雕刻作品,将傅氏木雕做大做强。 此外,他还放眼全国,积极推动傅氏木雕走出洞窟、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其作品《母爱如山》、《毛泽东到安源》、《一带一路(系列)》等作品曾在长沙、北京获奖。 2013年,武陵源木雕艺术博物馆在张家界成立,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是湘、鄂、贵、川四省最大的木雕艺术博物馆。 更让他欣慰的是,在傅礼贤的潜移默化下,他九岁、才上四年级的儿子傅一鹏也对木雕表现出了难得的兴趣。 年纪轻轻的他就轻松地回答了作者的问题,并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木雕作品。 作者问他:“你以后想做什么?” 他大声说道:“我要成为一名画家或雕塑家,让傅氏木雕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