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他用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

记者 郭健 金福美玉

他有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绣为笔,潜心雕刻出美妙的图案,并以此为生。

他用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

泰安有一位葫芦雕刻艺术家,名叫杨修文。 他是杨泰山葫芦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 我从17岁开始从事葫芦雕刻,至今已有46年了。 他用一双巧手继承家族的艺术瑰宝,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46年葫芦雕刻技艺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雕刻

在台山区菜园街道清真寺社区红石榴文创中心,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葫芦雕刻,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每件作品都凝聚着杨修文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杨修文系着围裙,正在专心雕刻葫芦。 桌子上的工具袋里装满了各种雕刻刀。 他拿起一把锋利的直面三角刀,在葫芦上刻下了线条。 他的动作非常熟练,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没有损坏葫芦,而且线条清晰可见。

杨修文今年63岁,自幼酷爱葫芦雕刻。 他告诉记者,葫芦雕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他的父亲是一位葫芦雕刻艺术家,他从小就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17岁时,他正式向父亲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历时46年。 这46年来,杨修文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而且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葫芦雕刻中,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 其作品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他用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

他用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

雕刻葫芦考验你的耐心和毅力。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功。

“雕刻葫芦时需要注意的是,葫芦的皮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一层皮打磨掉后,就可以了。”是白色的,而且白层很薄,里面打磨的话颜色会不一样,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第一层去掉后,第二层就留白了,就是这样。” 杨修文的手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伤疤,每当有人问起这些伤疤的来历时,他总是笑着指着自己手上的伤疤,然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46年经验。

“雕刻葫芦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葫芦的结构有三层,雕刻的轻或重都会影响效果,而且一旦雕刻完成,就没有机会了。”去后悔。” 杨修文说道。

不同大小的葫芦在雕刻时需要不同的注意。 小葫芦比较精致,通常雕刻动物图案或成语,而大葫芦则需要更注重构图。

“雕刻葫芦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必须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功。雕刻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就是勾勒出原型。比如在球体上雕刻一条直线,就极其困难。” “沉,是我力度控制不好,花了两三个小时才钩出来的原型没用,一切都得报废,从头再来。”杨修文说道。 。

说起杨修文作品的特点,他会选择外形丰满挺拔的大中型葫芦进行工笔构图,然后用刀以平雕手法在葫芦皮上进行雕刻,留下白色的胡茬形成各种图案。 使之成为雅俗共赏的葫芦艺术品。

他用一双巧手一把刻刀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

举办葫芦雕刻讲座和培训班,让这一传统工艺永存

“雕刻葫芦的收入不高,很难养家糊口。我身边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行业没有出路,中途转行了。” 杨修文是一名轧钢厂工人。 他每周都会利用业余时间雕刻葫芦,“雕刻葫芦是一门精美的手艺,它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放下琐事。” 杨修文说道。

杨文秀是家里七个姐妹中的第六个。 他和弟弟都热衷于葫芦雕刻。 现在,他的弟弟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创作,这一代的传承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杨文秀有五个徒弟。 他们跟随杨文秀几十年了,现在徒弟的作品都可以出售了。 “我的两个女儿也懂得一些基本功,比如绘画、白描等,能简单地勾勒出一个形象。” 杨文秀说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葫芦雕刻这一传统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葫芦雕刻,杨修文一直致力于非物质传承工作。 他在社区、文化中心举办葫芦雕刻讲座和培训班,向年轻人传授葫芦雕刻艺术,让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葫芦雕刻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葫芦雕刻,让这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去。” 杨修文说道。

在杨修文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葫芦雕刻的队伍,这项传统工艺也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 杨修文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贡献。

小小的葫芦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修文散发着传承葫芦雕、弘扬民间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线索举报渠道:从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一点”。 全省800名记者等你在线报道信息!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