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文明和文化内涵。 古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遗产渗透到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印度雕塑艺术的形成。
按照我们今天对印度的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与宗教密不可分。 宗教在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也体现在印度文学艺术中,这赋予了印度雕塑艺术特殊的宗教内涵,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古印度的雕塑艺术以美而闻名,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它不逊于任何雕塑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充分展示了古印度文明的独特特征和古代社会生活的画卷。 它为我们了解古印度社会面貌提供了一种途径,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古印度雕塑的艺术特点
印度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专家考证,印度人民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首先发展了雕塑艺术。 孔雀王朝时期,印度的雕塑艺术已达到较为发达的水平。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印度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雕塑的特色。
01.以浮雕为主的雕塑技法
雕刻艺术可以分为很多门类。 按材质可分为石雕、铜雕、木雕、玉雕等,按雕刻工艺可分为浮雕、圆雕、影雕、凹雕等,而古印度的雕塑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印度雕塑的主要成就在于浮雕技术,这是一种在平板上进行雕刻的技术,将要雕刻的图像与原始材料分离,呈现得栩栩如生。 印度浮雕以线雕为主,内容丰富生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构图紧凑,连续性强,突破了现实中时空的限制,成为印度最常见的雕塑形式。
浮雕之所以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是因为这种雕塑形式比较方便。 它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与圆形雕塑的独立性相比,在建筑上雕刻更容易。 而对于宗教信徒来说,浮雕的形式是正面的,适合信徒从正面欣赏,具有神圣感,所以浮雕更多的出现在宗教寺庙上。 这些都使得浮雕技艺日趋成熟。 圆雕的技法虽然运用在建筑中,但由于需求量低,无法发展到浮雕的艺术高度。
02.尊重人体之美
印度人比较注重人体的感性,因此经常表现人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通过雕塑将女性身体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有着柔美的身材和各种迷人的表情和动作,仿佛此刻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观者面前,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动。
在这些女性雕塑中,艺术家追求女性身体的丰满,表现肉体之美。 艺术家通过描绘女性身体的丰满形态,表现女性身体的曲线美。 这种曲线美体现在形态的“三弯”上,即头部。 稍微向右倾斜,胸部向左倾斜,臀部向右突出。 同时,女性还应该用一些精美的配饰来装饰。 虽然大部分的女性雕塑没有大量的服装遮盖,但是配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都非常华丽。 用华丽奢华的配饰来装饰美丽的女性,也体现了印度雕塑家对美的追求。
印度雕塑中对女性的描绘源于印度人民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繁衍的重视。 他们认为女性代表着人类生命的繁衍,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是最美丽的。 这是对自然活力的庆祝。 这种美甚至超越了身体本身,成为一种思想追求。
对生殖的崇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性。 最典型的是对“塔娜”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以表现蓬勃向上的生活理念。 在印度人民心目中,这并不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不正之风,而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这也是与其他民族雕塑的不同之处。
2、佛教造像艺术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曾一度占据印度历史的主流。 因此,它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佛像成为印度雕塑艺术的重要对象。 佛教雕塑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才逐渐走向成熟,更加能够表达印度人民的思想追求。
01.注重精神表达和形式美
佛教雕塑艺术注重表达自身的精神追求,通过描绘客观事物来表达。 在表达某一主题时,往往借用某一特定事物,赋予其特定含义,以传达佛教思想和教义,达到吸引信徒和其他欣赏者注意的目的。
在描绘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本身的描绘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东西来表达其背后的宗教意义。 因此,艺术家在描绘某物时,并不是要再现事物本身,也不需要非常真实地表达事物的所有细节。 因此,它比较抽象,仅用事物的大小来说明所描绘事物的位置。 雕塑的地位和重要性。
这种表现方式让观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忽略了物体本身,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雕像背后的意义和人们的思考上。 例如,以“三弯”的手法描绘女性人体,突出了女性身体的美感,使整个画面更具动感,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让观者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另外,佛教雕塑非常注重形式美。 无论画面拥挤还是稀疏,都不会让人感觉凌乱或不一致。 相反,每件作品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则可循。 它有自己的表达顺序。 例如,阿育王石柱上有四只狮子背靠背的图像。 它们都相对对称,在图案内达到平衡和美感。
02.雕塑艺术本土化
随着佛教造像艺术发展到后期,造像上逐渐去除了外来文化的痕迹。 雕塑的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塑造佛像,更加具有印度本土特色,符合印度人民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逐渐使印度雕塑风格化,仿佛有一个标准模板,所有的佛像都必须按照这个模板雕刻。 这种风格化不仅体现在对佛像的固定上,也体现在对佛陀精神追求的固定上。 多表达追求淡泊、宁静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玄学意蕴。 无论是怎样的举动,似乎都有其目的。 表达的意义。
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越来越注重在内容上添加一些华丽的装饰。 这些华丽的装饰也是这门艺术在印度本土化的另一个方面,并从此成为印度艺术的发展趋势。 此时的佛像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样式,而是变得华丽富丽。 例如,佛像的外观会更加女性化,并且会装饰大量的金饰,变得更加世俗,符合印度人民的现实追求。
3.印度教雕塑艺术
印度教一直是印度本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9世纪左右,它通过与其他宗教的争论,逐渐成为印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这不可避免地成为雕塑的主要内容。 它一方面继承了佛教雕塑风格,另一方面又融入了自己的教义思想,成为独特的印度雕塑艺术风格。
01.形象多元化
印度教雕塑的形象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崇拜三位一体神的形象。 因此,在描绘佛陀时,往往会为佛陀创造出许多变化的形态,这就是所谓的“化身”。 印度教的三位主神也成为“三相神”。 梵天有四头四臂,湿婆有五面三眼四臂,毗湿奴也有四臂,还有十多个化身和一个。 拥有上千个称号,他们都是变化莫测的神。 这样的神灵形象,使得印度教的雕塑显得富于变化,并不让人感觉很庄严,反而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这些多肢神的形象表达了印度人民对神力多样性的想象,是对世界的原始认识。 他们用这种不符合现实生活的怪异形象来描绘神灵,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梵天的四张脸象征着四吠陀,他的一只手拿着一串念珠,代表时间; 湿婆神的行星之一“林伽”是男性生殖器,象征着再生的力量,充分表达了印度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02.装饰华丽
印度的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公元8世纪开始,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品,都必须在其上添加装饰。 这体现了他们追求华丽、奢华的艺术风格,并且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在现代印度艺术中,他们认为越宏伟,就越美丽。
在《画工法》一书中,对雕像也做出了一些规定,“必须以各种装饰装饰”,并规定在雕刻人物时,必须在其身上使用华丽的装饰。 用配饰装饰它们,使它们看起来丰富而美丽。
这种装饰不仅体现在人物的服饰上,也体现在作品结构的构思上。 在《天降恒河》雕塑中,整体可雕刻的面积非常大。 艺术家将其分为天地上下两部分,并在整个区域布满了一头巨象和许多大大小小的神祇。 画面给人一种复杂的感觉,中间连一丝缝隙都没有。
古印度的雕塑艺术总体上比较完整。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由于宗教在印度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教的思想形态对印度雕塑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使得印度雕塑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 雕塑艺术的特点已成为世界上独特的艺术形式。
参考:
《古印度雕塑》
《古印度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