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内容播出
编辑
《青铜时代》全景
《青铜时代》描绘了一个匀称完美的年轻男性身体,姿势自然。 身体重心落在左腿上。 右腿稍微弯曲,脚趾稍微接触地面。 他似乎不敢迈出一步,只能轻轻踮起脚尖。 站起来,做出迈出一步的手势。 左手如握棍,右臂举起,手放在头顶上,引起躯干和四肢的肌肉波动; 头稍微向后倾斜,眼睛闭上。 [3]
创建后台广播
编辑
时代背景
在 19 世纪的艺术生活中,出于实用和审美的原因,雕塑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8世纪至19世纪,雕塑与公众的关系以雕塑创作符合商业和民族特征为标志。 在这样一个充满革命和战争、社会剧烈动荡、政权更迭迅速的时代,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期望通过公共雕塑来展现城市、地区、国家和社会的一些特征。 。
与此同时,在19世纪上半叶,当新古典主义雕塑失去活力时,浪漫主义雕塑出现,并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达到顶峰。 浪漫主义雕塑的发展中心是法国,所以身在法国的罗丹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这些为罗丹后来奠定写实创作手法、走向写实雕塑新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
创作过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出于盲目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参军,但病倒回国。 身无分文的罗丹曾为了赚钱而将老师卡里尔·贝勒斯的名字刻在自己的雕像上,但被发现后被赶出了工作室。 一名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的男子拉拢他制作一些传统雕塑并出售以换取金钱。 很快,罗丹就对这一切感到厌恶。 他想逃离并呼吸一些真正的艺术空气。
1875年,罗丹用仅有的一点钱去荷兰和意大利旅行。 在那里,他被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迷住了。 一种熟悉的感觉突然在他心中升起,一种创作的冲动迸发出来。
罗丹赶到布鲁塞尔,花了18个月的时间雕刻了一尊裸体男子雕像。 他请了一位身体健康的年轻士兵作为他的模特。 他让士兵左手握着一根棍子,向前走。 他似乎被眼前的什么东西惊呆了。 他突然停了下来,右手撑着头,茫然地抬头。 罗丹赋予了这座雕像普遍的人性,让它表达了人类的忧虑和羞涩。 这座雕像与真人大小相同,罗丹将他命名为“征服者”(或译为“战败者”)。
作品完成后,罗丹将其送往巴黎世博会展出,但并未引起强烈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太现实了。 它只是真人的复制品,根本不被视为艺术。 批评者甚至认为这座雕像是用人体铸造的,他们批评罗丹是一个肮脏的江湖骗子。 罗丹认为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侮辱,立即向美术学院提出抗议。 美术学院派出了一个由五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 罗丹在公共场合创作了一座男性裸体雕塑,没有使用任何模特。 罗丹的即兴创作征服了评审团里的雕塑家,人们在一阵赞叹中认可了罗丹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和出色的雕塑技巧。 对罗丹的攻击立刻变成了齐声赞美。
这件事发生后,罗丹的朋友范拉斯普尔建议他把雕塑上的棍子拿掉,并将其重新命名为“青铜时代”。 [1] [4]
艺术鉴赏广播
编辑
主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继石器时代之后的早期阶段。 这个名字赋予了雕塑深刻的意义,象征着“人类的第一次觉醒”和“摆脱无知”。 这座“青铜时代”雕塑中的年轻人颤抖地站着,仿佛还没有从沉睡中完全醒来。 他舒展了身体,正在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挥内力。 虽然他犹豫、犹豫,但精力充沛的身体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毅力和热情,未来的征程正在等待着他。 《青铜时代》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充满了情感和活力。 这也是年轻罗丹本人真实心理的写照。 [6]
图像
《青铜时代》雕塑真实地塑造了匀称、完美的年轻男性身体。 他的姿势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着整个身体,右腿微微弯曲,脚趾微微着地。 左手仿佛握着一根棍子,右臂举起,手放在头顶上,带动躯干和四肢的肌肉起伏。 他的头微微向后仰,双目紧闭,仿佛即将从梦中醒来。 整个姿势和面部表情都很和谐。 他舒展了整个身体,正在摆脱一切束缚,开始展现出内心的力量。 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而且体现了精确的解剖学知识。 [7]
技术
部分(3张)
这件“青铜时代”雕塑的生命力与其说来自于现实的再现,不如说来自于罗丹精湛的艺术处理。 罗丹一直密切关注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的表现方法,尤其是通过雕塑表面的起伏使物体在光影的波动中出现和消失的方法。 他本人也尝试在创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和印象派画家一样,他崇拜大自然,大自然为他提供了如此丰富的形式,以至于他从来不需要发明任何新的形式。 他发现人的形象具有无穷无尽的表情变化的可能性。 他在这座“青铜时代”雕像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可能性。 写实表现手法的深度首先是一种精神,面向生活、面向生活、面向时代。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真实的再现技术。 因此,现实主义创作总是回归科学认识、回归创作方法、回归生活体验。 因此,《青铜时代》一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8-9]
名人评论
编辑
现代艺术家熊秉明《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选》:“表现手法和表现主题如此和谐,我想老罗丹不可能再拍出《青铜时代》了。”只有年轻雕塑家的双手和心灵,才能创造出如此年轻生命的神态和心态。里尔克称这座雕像为“行动的诞生”,我认为这也是“自我意识的诞生”。 [10]
中国艺术评论家陈小新《世界人体艺术鉴赏》:“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1870年普法战争(他曾加入国民自卫队)的感受,体现了他关心悲剧题材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由于他受到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的影响,所以他能够在悲剧题材中表现出英雄气概。 [11]
未来影响广播
编辑
这件“青铜时代”雕塑是罗丹雕塑生涯初期的作品。 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青铜时代”雕塑中所展现的科学认识和严谨的写实再现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基础,对欧洲现代写实雕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9] [12]
历史传承广播
编辑
1877年《青铜时代》完成后,在1880年沙龙展上与罗丹的另一幅作品《施洗者约翰》一起被法国政府收购,此后一直陈列在巴黎卢森堡国家博物馆。 [13]
重要展会转播
编辑
2010年5月1日,《青铜时代》作为七件“国宝”之一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展出。 [14]
2014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永恒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青铜时代》作为其重要展品之一。 [15]
作者简介广播
编辑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 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平民家庭,14岁进入巴黎应用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开始学习雕塑,并担任当时雕塑家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 他前往布鲁塞尔创作雕塑五年。 1875年,他前往意大利,被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深深感动,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代表作有《思想者》、《加来义民》、《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就像诗人但丁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一样。欧洲的历史。 罗丹和他的两位学生马约尔、布德尔并称为欧洲雕塑艺术的“三大支柱”。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