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石刻的历史
《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产白石,可作碑记等物,故山周围村落石刻甚多。” 据现有史料显示,曲阳石雕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汉代就已用于建筑业。 曲阳县城南有一座“狗塔”。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55年)为了纪念一条保护他免受火灾的义狗,招募了当地的石匠。 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曲阳石刻艺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当时,全国各地都提倡佛教曲阳石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和寺庙建设,这也促进了曲阳石刻各种佛教作品的发展。 曲阳石佛造像造型庄严雍容,面容严肃威严,或慈祥威严,线条流畅。 至今仍是主要的传统石雕品种。 1953年,古刹修德济寺出土文物中,出土了佛像、金刚像等石雕200多尊。 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公元534-537年)等年号和作者姓名。 经查,上述作者均来自曲阳县。 唐宋时期,曲阳石刻艺术更加繁荣,作品流传到全国各地。 除石佛造像外,曲阳石雕动物、瓜果等石雕历年也曾出土。 曲阳县西郊村的一座寺庙里,还保存着唐代雕刻的汉白玉立佛一尊。 佛像高八米,神态庄严,气势磅礴,衣着折痕,线条清晰柔和,极其生动传神。
可追溯性
曲阳雕塑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这件事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流行的是一个传奇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的黄石公,与鬼谷子齐名,曲阳县人。 他幼年时被遗弃在曲阳黄山,后人称他为黄石公。 他隐居黄山,着书立说,留下了《太公兵法》、《刻天书》。 他把第一部书传给了张良,又把《天刻书》传给了家乡曲阳的两位弟子宋天浩和杨一元。 从此,曲阳人学会了雕刻。
据史料记载,曲阳雕塑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西汉以来,曲阳砌石就开始用大理石雕刻碑记等器物。 曲阳县城南有一座“狗塔”。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征集当地石匠,纪念一只保护他免受火灾的义犬。 的。 北魏时期,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时全国提倡佛教,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和寺庙建设,也促进了曲阳石刻各种佛教造像的发展。 曲阳石佛造像造型庄严雍容,面容严肃威严,或慈祥威严,线条流畅。 至今仍是主要的传统石雕品种。 1953年,古刹修德寺出土文物中,曲阳石刻出土了佛像、金刚像等石刻200余件。 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的年号和作者姓名。 经查,上述作者均来自曲阳县。
唐代时期,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造像的发源地和雕刻中心。 到元代,曲阳石刻已享有盛誉,涌现出杨琼、王导、王浩等一批优秀的民间雕刻艺术家。 元朝创建者忽必烈修建大都(北京),召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 曲阳石雕艺术家杨琼因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被任命为总经理。 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杨琼主持设计建造的。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更加精美。 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使“曲阳石刻誉满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向革命老区派出慰问团。 曲阳石雕艺术家向慰问团赠送了自己精心雕刻的各种石雕。 随后又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修复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重建大石桥等重大工程赵州无不涉及曲阳石雕艺人。 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塑之乡”。
在曲阳,说起曲阳石刻,就必须提到三个人。 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元代贡品,受到元世祖的高度赞赏,称其为“这一绝无仅有的艺术”; 清末刘璞之的《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获第二名。 这就是“曲阳石雕”的美誉; 在现代的刘东源身上,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其弟子卢金桥、甄延仓、安荣杰继承传统技艺,谱写了锤钻石雕艺术。 新章节。
卢金桥、甄延仓、安荣杰虽然出身同一所学校,但走的是不同的艺术道路。 卢金桥集石雕、象牙雕、玉雕、木雕技艺于一体,独创了剥、塑、雕、磨、造相为一体的雕刻技艺; 技艺开创了曲阳石雕西洋流派; 安荣杰发明并运用“安氏放大法”,将“横哈二江”、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等巨型雕刻工程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