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用树叶吹奏乐曲“木叶吹奏”

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用树叶吹奏乐曲“木叶吹奏”

一棵树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学校的少年宫里,每一棵树都是孩子们眼中的宝贝。 一片普通的树叶可以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树枝可以编织成一条有龙背的龙,树干以其独特的技艺被制成精美的根雕。 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向世界传播民族特色和大山气息。

9月19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教委主办的重庆市2019年乡村学校少年宫第二区培训暨工作报告考核工作会在武隆召开。 通过公布自己的答卷,孩子们展现了自己的成长。

01

用树叶演奏“木叶”,声音响彻山野

摘下一片叶子,就能吹出一首乐曲。 这是武隆区石桥苗土家族乡中心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都知道的技能。 一度濒临失传的“近野吹”,就在这所学校的少年宫里流传下来。

“用树叶吹出声音很容易,但吹出不同的音调却很难。” 教授这门民间音乐艺术的人是石桥小学的音乐老师张其林。 他还是“木叶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人。 传承人,当他在课堂上第一次用树叶演奏各种音乐时,所有人都被征服了。

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用树叶吹奏乐曲“木叶吹奏”

2011年,为了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不失传,石桥小学将“木叶吹”引入校园,并在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了特色课程。 “木叶”声、“木叶吹”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

2016年6月,“石桥木叶花开”被批准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小学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虽然能玩的树叶到处都在玩,但对树叶的要求却不是随意的。” 张起林表示,想要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木叶吹》所用的树叶必须满足多个条件,比如厚度、大小等。 适宜,叶子边缘要圆润,叶子要有弹性、坚韧。 如何选择合适的假期也是每个少年宫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石桥小学少年宫里有近千名学生学习“木叶玩”。 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把这项技能教给了父母。 从这个起点开始,山的声音就已经传到了外界。

02

用树枝当背包,“背龙”舞动未来

近年来,石桥小学以“木叶玩”为特色项目,大力开展民族教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以“音乐与美”为办学理念,拓展了二胡、葫芦丝、唢呐等民族器乐教学。 这是新时代民族艺术教育的华美乐章。

日前,在第十一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石桥小学少年宫的孩子们凭借《扛龙》表演荣获二等奖。

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用树叶吹奏乐曲“木叶吹奏”

武隆区的“龙车”原本是当地人下班后的一种娱乐方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庆祝丰收或重大节日时的民间表演。 它以背竹竿为支柱。 表演时,每个村子都会组成一个单独的队伍。 在孩子们树叶清脆的叫声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前后相连,形成两条长达数米的背竹龙。

“背龙”的动作灵活巧妙,节奏感强。 两条龙一前一后,相互交织,伴随着欢快的木叶声和热闹激昂的锣鼓声,不断翻滚跳跃,充满了丰富的情感。 质朴的氛围将农民丰收的美好画卷展现在眼前。

如今,这场丰收表演已由石桥小学搬到了课堂。 与传统的实用背包不同,孩子们表演时使用的“背篮”是用树枝制成的。 山上取材的成本虽低,但创造的价值却很高。

03

树根雕刻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龙洞小学位于武隆县城南20公里处,前身是创建于1712年的龙洞书院,1908年正式定名为龙洞小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学校四面环山,山上树木无数。 村民们通常用干树根当柴火、取暖、做饭,而山里的孩子们则将它们制成精美的艺术品,称为“根雕”。 成本低、价值高,树根成为学校的珍品。

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用树叶吹奏乐曲“木叶吹奏”

七分天然,三分雕琢。 在学校少年宫开设的课程中,孩子们了解了各种根材的形状特征、纹理特征、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掌握了根雕制作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享受了乐趣,也经历了艰辛。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流水线上制作根雕,而是为孩子们打开想象的空间。” 龙东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让孩子们欣赏优秀的根雕作品,同时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乡村、扎根于乡村、蕴藏于乡村,如綦江版画、荣昌陶艺、铜梁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城市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和培养难度较大。 相反,农村学校少年宫的孩子们,传承这些非遗项目的装备更好,更有情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少年宫承担起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和责任。 他们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特色宫殿的道路越走越宽。 。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