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艺术介绍
方毅1981年出生于浙江开化,师从著名根雕大师徐古清。 工艺美术师,衢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开化县拔尖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根雕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第五届“伟大劳动-开化县优秀职工” 2013年被开化县委宣传部、开化县总工会授予的荣誉称号。 2013年被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衢州市政府授予“衢州市第五届‘银锤奖’最美衢州人——衢州市优秀员工”称号工会联合会。 其作品曾多次荣获根艺展金奖。
浅谈人物根雕的创作
摘要:根雕艺术约70%是天然的,30%是人造的。 它在创意和构思方面比其他艺术门类难度更大。 在创作根雕人物时,如果你想象出根的形状,有时遇到合适的根材料就可以立即完成。 但大多需要后期设计才能达到创作目的。 这个过程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 本文以字根雕为例,探讨字根雕创作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人物根雕; 创建; 造型; 材料选择; 文化内涵
▲五赞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根雕的普遍性和平民性让很多人认为根雕可以根据雕刻的形状来创作,不需要太多的艺术处理和强调事物的准确性。 其实不是,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钊先生所说:今天的根雕艺术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唯一的缺憾是美术大师们的艺术基础不够扎实。 很多作品很有创意,雕刻作品也很细致,但由于对雕刻对象缺乏了解,作品缺乏严谨性、完整性和完善性,需要加强。 在此,笔者以人物根雕为例,简述一二。
▲鲤鱼跃龙门
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出好作品
根雕人物雕刻的艺术处理与木雕不同。 根雕注重雕刻少,注重自然姿态,只取人体形体的一部分。 木雕一般都是圆雕或者平雕,而且大多以整体雕刻为主,这样就不会出现材料与艺术的混淆,表现出脱节的状态,但如果不能恰当准确地处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在根雕设计处理中,会出现“错”的艺术现象,既浪费材料,又达不到艺术的目的。 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材料是否适合表达文字需要从形式和质感两个角度考虑。 例如作品《离骚》中,利用了根材的质感,如风般飞翔。 只有头部经过精心雕琢,其他部分的根材都保留下来,使衣服随风飘扬。 由于材料的形状为三角形,符合人物站立的形状,因此在人工雕刻与自然形态的联系上可以非常自然。 由此可见,在创作根雕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根部的形状,不能胡乱猜测,而是因势而宜地创作形象。
▲李骚
二是如何发挥根本身的魅力。 至于根的原始形态,它有四个特点:稀、奇、古、奇。 树根一般生长在土壤厚实的平原或山区。 由于水分和养分充足,它们生长迅速,木纤维疏松。 很难形成奇怪的形状。 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比如生长在阳光照射下或悬崖峭壁的缝隙中的根,经受过雷击、火灾、蚂蚁侵蚀、石压、人踩、刀砍等考验而幸存下来的根。排骨,会因光照不足而遭受光照不足的困扰。 由于缺乏土壤、水和养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感变得更强,形状也变得更加奇异、动感。 如果能在人物根雕创作中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力量,就能创作出更加成功的作品。 比如作品《达摩》。 这项工作基于树干的横截面。 由于自然侵蚀,树干留下了斑驳而规则的纹理。 这些重叠的形状不仅像日积月累的历史碎片,而且具有人骨的韵律美,让人想起圣人修行各种功法。 之所以选择“达摩”,首先是他的形象粗犷自然,没有太多的修饰。 其次,达摩在中国民间最流行的形象是面壁修行。 “面壁而坐,终日寂静,人无法预知,故名婆罗门壁观。” 这是一种冥想状态,人们可以在静止中凝视宇宙。 静而不静,与这种根材所形成的视觉想象不谋而合。 因此,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达摩成圣的超自然经历,还可以认识到生命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只有超越时间才能找到自己。
▲金蟾蜍出现
注重细节和文化
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从选材、造型、构思、制作到命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笔者认为构思是关键,应该比雕刻花费更长的时间。
当选择了一块具有自然美和创意价值的根材时,有时一眼就能清楚地识别出创意主题,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第一印象认为形状很漂亮,可以用来创造一些东西,但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创造什么。 因此,制作时必须贯彻“三分之一劳动,七分自然”的原则,围绕主题和构思的要求,运用巧妙的计算,做出合理而谨慎的选择。 除少量局部修饰和必要的雕刻外,重点应巧妙利用根部的自然形态,如枝、须、孔、节、伤痕、纹理、色彩、姿态等,力求使这些自然特征和魅力在既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利用和充分体现。 巧妙地利用自然,把美运用起来,让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最初的创作理念。
根雕人物的创作,在选择根雕材料时,必须选择质地坚硬、木质优良、木性稳定、不易开裂变形、不腐烂、能长期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香、山毛榉、柏木、榆木等,是根艺造型的理想材料。 再加上丰富的质感,能够很好的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比如光滑油腻的纹理可以雕刻成年轻人,粗糙的纹理可以雕刻成老人、圣人等。比如我的作品《老人与海》中,斑驳的、不规则的纹理雕刻成弯腰的身躯,就像岁月留下的折痕,也像绿色椰壳雨衣下包裹着生命的贫穷与艰辛,令人充满想象。
▲乐
有了好的根型,如何去表现它就像雕刻它一样困难,尤其是塑造人物。 中国传统艺术一直注重意境的营造,缺乏西方的造型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家善于创造意境,但缺乏细节的阐述。 我们很擅长雕刻花鸟、山水,但是在雕刻人物时,由于我们对人物的人体骨骼、肌肉、动作习惯不熟悉,往往会出现手脚相同,或者面部表情相同的情况。不到位。 比如,很多人喜欢把古代圣人雕刻成根雕的形状,但迄今为止能雕刻得好的人却寥寥无几。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创作古代圣贤形象时,多是从一些历史画作中汲取形象。 但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选择和艺术表现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线条的运用:绘画的线条是用来框定形象的,雕塑的线条是用来框定形象的,雕塑的线条是用来框定形象的。是为了发布图像。 根雕的线条除了释放线条之外,其实还需要与自然相连接、相连。 如果不能从外到内做好。 如果我们准确地思考和理解这些雕刻线条,那么雕刻在平坦的表面上就会显得毫无生气,或者会出现人工与自然的脱节。 如果跳出根雕的范围,既不符合根雕艺术的审美要求,也根本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
▲洞天乐园
另外,过去很多人只是为了肖像而雕刻人物或创作肖像,而没有考虑人物的故事或背景。 因此,雕刻作品只停留在观赏阶段,缺乏可欣赏的内涵。 比如很多人雕刻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只是想雕刻出人像。 他们没有考虑到释迦牟尼佛应有的环境气质。 它要求作品不仅要具有造型性,还要蕴含一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魅力和灵性。 因为任何艺术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和尊重文化礼仪和信仰,艺术就没有任何基础。 根宫佛国的根雕之所以如此令人惊叹,是因为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 例如,在“树神——释迦牟尼”雕像中,虽然只雕刻了头部,但通过自然树根的大小,将形象和内涵无限放大,因为自然和宇宙本质上是无限的。 而人造的一切都是有限的。
▲菩提
后记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根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美化生活、支撑精神文明的艺术,它的发展从来都是缓慢而从容的。 例如,唐代诗人韩愈在《木居士题》中有诗云:“火透波涛,不分泉水,根部如头面面,茎如身,若不小心题上木居士的名号,求福之人必不绝于耳。” 诗中的“木居士”是被视为“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 事实上,从传统根艺文化来看,根艺的艺术文化要求比许多其他艺术更高。 对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要求也很高。 除了简单纯粹的人性表达之外,我们还要学会融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古人融为一体,与时代融为一体,与生活融为一体等等。我想在这里和同事们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三阳开泰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