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矢量图 黄杨木以其色泽细腻、质地象牙而闻名,被誉为“木中象牙”。 所谓黄杨木雕,顾名思义,就是以黄杨木为原料雕刻而成的一种艺术。 我国黄杨木雕起源于唐宋时期。 它在印刷工业中用于生产带有文字和插图的木版印刷版。 后来,它被广泛用来制作各种造型丰富、形式多样的观赏艺术品。 在我国黄杨木雕的历史上,上海黄杨木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这与上海独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上海作为近代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历史。 另一方面,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风格。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包容一切、中西结合,是上海黄杨木雕成为我国木雕工艺特色艺术分支的重要基础。 上海黄杨木雕融汇中西技法,创新题材,与时俱进。 它们既继承了我国木雕工艺的优良传统,又融合了西方的绘画、雕刻技术。 题材涵盖古今中外,充分展现了上海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性。 特征。 继承的基础,继承先于继承。 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着特点是它依赖于传承人的言行。 传承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掌握着精湛的技艺。 它们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说到上海黄杨木雕,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涂山湾的最后传人——徐宝庆。 黄杨木雕作为一种凝聚民族元素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审美和社会价值的工艺品,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练和雕刻者文化修养的艺术。 徐宝庆先生生前也说过:从事黄杨木雕,必须有吃苦耐劳的头脑,必须耐得住寂寞、吃得苦,才能干成。 2008年,当徐汇区申报的上海黄杨木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时,徐宝庆大师不幸去世。 他培养的101名徒弟在进入21世纪后纷纷转行,只剩下寥寥无几。 不多。 技艺的传承一度陷入危险。 徐汇区文化局携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长桥街道寻找接班人。 后来终于找到徐先生的第一弟子侯志飞先生,请他在退休多年后再次出山带徒授艺。 事不宜迟,侯先生不顾76岁的高龄,高高兴兴地来到上海聋哑青少年技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指导10多名学生。 时值冬季腊月,侯先生每周坚持去学校教授木雕技艺。 面对那些沟通困难的聋哑学生,侯老师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亲自示范、亲自授课。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他探索出了海派黄杨木雕班的传承之道。 虽然侯老师因为身体原因不再继续给学生们授课,但每次见面,他都会向学生们询问技能学习的情况。 我们被他的热情所感动。
2009年,得知我们正在筹建海派黄杨木雕发源地之一的土山湾博物馆,侯先生将自己创作并珍藏多年的作品《飞跃》捐赠给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展出。与徐宝庆先生的作品一并以备后用。 广大市民近距离领略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魅力。 受侯先生的感染,为了做好文化传承,我们于2012年下半年与长桥街道举办了为期4个月的黄杨木雕展,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欣赏; 随后上海黄杨木雕走进了社区。 在徐汇区文化中心设立培训班,大规模培训技术学徒。 第一批招收50名学生,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岁。 期间,区文化局、场桥街道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历时两年编撰完成了《黄杨木雕》一书。 理解社会广泛传播的文本。 侯先生原为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工艺师。 20世纪50年代初,经田中德郎(也是徐宝庆的老师)推荐,成为黄杨木雕大师徐宝庆的第一位徒弟。 木雕设计与制作。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从宗教肖像到现代人物,从模仿到创作,侯先生深刻领悟了徐先生的高超技艺,融会古今中外雕刻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受到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侯先生在60年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飞跃》等数百幅木雕作品。 富有时代特色、生动活泼的乡村题材作品是其木雕作品的典型代表。
1962年作品《快乐农民》入选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 《说书》入选1964年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他创作的《小胖加油》《庆丰收》《奋力争顶》《齐飞跃》《长寿》《 《玩象》先后赴日本展出;《上游》、《摇摇摇》、《玩象》参加印法文化交流展;大庆群雕《进军新油田》《缝纫精神》印成1996年,侯先生参与制作浦东大型雕塑《五牛城》,入选《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大型画册。更值得一提的是,侯先生创作的反映中华民族和龙的传人宏伟理想的作品《飞跃》,曾入选1978年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中国邮政局发行的T29《工艺美术纪念邮票》是该系列中唯一的木雕作品。 侯老师不仅在国家名片上留下了艺术印记,也让上海黄杨木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幅精彩画卷。 侯毅老师的作品活泼、主题感强、构图稳定、活跃。 擅长儿童题材创作、设计。 在业内,他被大家公认为继承徐宝庆先生创作特色和雕刻技艺的优秀弟子,是海派黄杨木雕的重要传承人。 徐先生去世后,成为“上海黄杨木雕传承第一人”。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侯志非先生的大量作品未能保存下来。 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侯先生当年留下的一些作品照片来回顾他的艺术生涯和创作的艺术结晶。 从这些充满古铜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侯先生60年黄杨木雕生涯的艰辛和汗水,更能感知到他所追求的坚韧和内涵的丰富与灵动。 唐方干《观祥心水墨》云:“险险虽由笔造,气由心生”。 保护传承体现海派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黄杨木雕”,就是保护海派文化,更好地留住我们的“根”,传承和弘扬我们的精神财产。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正处于繁荣的时代,有良好的管理和运营机制,我们有信心将前辈工匠大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代代相传。 代代相传。矢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