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
破碎的“铁证”打破了永不停歇的精神
在东莞众多的城市雕塑中,最著名的无疑是虎门镇虎门广场上那件破碎的“铁证”。
回顾历史,残破的“铁证”雕塑最初源于虎门太平广场的建设需要。 虎门镇宣传文化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忆,1994年,虎门镇政府开始修建虎门广场,想在广场上立一座雕塑,体现虎门特色。 虎门镇政府邀请了著名雕塑家潘鹤。 经过实地考察,潘鹤萌生了取材虎门铲除鸦片的英雄壮举的想法,来表达虎门人民追求和平自由、不畏暴力、敢于斗争的品质。战斗并获胜。
潘鹤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书法家、画家。 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有小学课本中出现的铜雕《艰难岁月》,以及《黄河在咆哮》等代表作。 他后来回忆创作《大赛》的过程时表示,虎门禁烟令震惊了海外各国,体现了虎门人民乃至中国人民抵御外敌、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支折断的香烟最能表达这种精神,于是他折断了一双手折断烟枪的场景就出现了。 在潘鹤看来,虎门铲除鸦片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壮举,也是虎门独有的骄傲。 如果离开虎门广场,这座雕塑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后来,潘鹤将雕塑命名为“竞赛”。
仔细观察雕塑,可以看到“铁证”被有力的双手打破,见证了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与帝国主义较量的历史。 这也是潘鹤将雕塑命名为“竞赛”的原因。 虎门禁鸦片,为人类禁毒敲响了第一次警钟。 同时,虎门教育文化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断而不断的“铁证”意味着禁毒斗争依然十分艰巨。
自1996年建成以来,“铁证”作为虎门镇的城市LOGO已有十多年,并被运用在官方名片、文件等物品中。 直到虎门镇最新城市LOGO“开门”诞生,“铁证”标志才被停用。 雕塑《竞赛》被誉为最能代表东莞城市形象的雕塑。 艺术界将其与广州的“五羊”、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拓荒牛”相提并论。
多年来,雕塑“大赛”也成为虎门的标志之一,人们纷纷与雕塑合影留念。 然而,自2011年虎门广场改造工程以来,“铁证”雕塑就陷入了去留之争。 目前,“大赛”已确定维持原状。 但由于施工原因,“竞赛”号遭遇了沉没等危机。 施工方曾承诺修复,但目前尚未修复。
石龙
来自举重故乡的英雄
一个地方的雕塑往往与当地的精神紧密相连。 作为“举重之乡”,石龙也不例外。 典型代表无疑是位于中山公园西南部的“举重之乡”雕像。 是石龙著名的旅游景点,体现了石龙举重运动的自豪感。 。
1956年6月7日,石龙运动员陈敬凯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雏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他成为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的第一人,引起世界关注。 。 随后,陈敬开连续九次打破世界纪录。
随后,石龙运动员叶浩波、陈曼琳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石龙运动员曾国强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会举重金牌。 因此,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称号。
举起英雄雕像,弘扬举重精神,成为当时石龙人民的迫切希望。
当时,由石龙公安局副局长赖苏忠、民警李陈清、黄道初等8人组成的中山公园整治领导小组,改造景观,肩负建设“中山公园”的重任。 “举重”雕像也落在了他们身上。 为此,石龙还选派了两位自学成才的业余艺术雕塑爱好者参与,分别是赖树高和姚志强。
“举重之乡”雕像的概念是基于某位世界纪录打破者,还是举重英雄的集合? 经过认真讨论,既然被称为“举重之乡”,就体现了石龙镇人民的精神,应该结合英雄人物的特点,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因此,“举重之乡”雕像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要体现石龙举重运动员的英雄气质,光芒四射;二是要体现石龙举重运动员的英雄气质,光芒四射; 第二,必须身材高大,肌肉突出,让人过目不忘; 第三,必须手捧鲜花,胸前佩戴金牌。 ,张开双臂欢呼,庆祝胜利; 第四,脚下放着一对巨大的杠铃,显示出石龙运动员有举山之势。
创作艺术构思确定后,姚志强、赖树高专程来到广州,邀请雕塑家林斌、凌振伟寻求支持。 当时两位专家非常热情,同意给予具体指导。 他们多次亲自到石龙考察,深入了解后制定了雕塑艺术创作方案。
在林斌和凌振伟的指导下,姚志强用石膏制作了一个40厘米高的模型。 经过反复集体讨论、研究、修改,最终打造出“举重之乡”的模型。 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一个人的创造。 随后,时任镇长王菊同志组织镇委、镇政府领导审定稿,决定将模型打造为4米高的雕像。
此时,姚志强离开石龙前往深圳工作。 建造雕像的重担落在了赖树高的肩上。 在中山公园现在的“双龙壁”后面的露天歌舞厅搭建了一个8米高的雕塑棚,开始了雕像的雕塑。 制作。 经过9个多月的时间,整体雕像终于完成。 可谓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1985年2月,雕像正式落成,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荣高堂高兴地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2003年1月,石龙镇对雕像进行了整修并刻有碑文,并在“举重之乡”雕像前修建了小广场,丰富了其历史文化内涵。
石杰
袁崇焕石雕重约300吨
袁崇焕是明末抗击后金的爱国英雄、名将。 为展示他光辉的英雄事迹,弘扬他崇高的道德精神,袁崇焕纪念园以崇焕精神为载体,仿制明代建筑、雕像、浮雕、楹联。 、诗词、书法等技法集于一身。
来到英雄故里石碣,沿着崇焕大道走,很快就来到了袁崇焕纪念公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山门牌坊。 花岗岩石材的颜色庄重、庄重。 牌坊上方写有“袁崇焕纪念园”四字。 背面为广东省原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题写的“久仰英雄”字样。 牌坊正面写有对联:“东江圣地,万邑明珠”。
穿过牌坊大门,沿着大道行走,登上高高的花岗岩台阶。 面前矗立着一座高15米的袁崇焕石像:袁崇焕身穿战袍,胸前持剑,背靠南天,北望辽界。 ,仰望天空咆哮,雄心仍在,展现着昔日的辉煌。
作为纪念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袁崇焕石像由花岗岩制成,高15米,重约300吨。 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大师历时14个月雕刻而成。 雕像脚下的石座上刻着“天一柱”四个大字,是袁汝南堂宗亲会会员、书法家袁鸿书于2002年题写的。
2002年6月29日,重建袁崇焕故居落成典礼举行。 由著名雕塑家潘鹤雕刻的近15米高的袁崇焕石像正式竣工并向世人展示。 袁崇焕的坟墓也在他的家乡重建。 当天,来自香港的袁氏家族成员成为第一批参拜者。
“这个名为‘光柱’的雕塑是著名雕塑家潘鹤的充满激情的作品。” 时任水南村支部书记钟灵觉说,水南村斥资3100万元修建了袁崇焕纪念公园。 得到了香港各界善心人士的赞助,不少富有的袁姓村民也出钱出力。 因此,袁崇焕纪念园承载着他和水南人民对袁帅的敬仰之情。
说起这座雕像,钟灵珏感慨万千。 当时,为了将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经过反复构思和讨论,最终决定纪念园的主体雕塑袁崇焕雕像由国际著名雕塑家潘鹤教授打造。 当时,钟灵珏曾多次拜访潘鹤教授,以求邀请。
为了找到雕像的原型,费了一番周折,也颇为有趣。 有专家查证,袁崇焕的妹妹嫁到了水南村附近的汤洪村。 因此,大家都认为这个村子的后裔具有一定的英雄血统,于是决定从村子里挑选一个人作为雕像的原型。
关城
凤凰台上金鸡报晓
《凤凰台金鸡报晓》描绘的是“东莞八老胜景”之一的凤凰台。 迎着晨光,凤凰台雕塑上的一凤一凤上下契合,翩翩起舞。
凤凰台位于观城文化广场圆形广场中心,与著名景点西城楼相得益彰。 凤凰台雕塑外观金黄,形状酷似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 它在构图上采用轴向旋转的动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展现了凤凰的旺盛生命力、富贵吉祥,也展现了关城历史的文化魅力和内涵。 凤凰台的底座呈八角形。 每面均刻有明代几位东莞诗人的《丰台秋》名作。 还有一面附有凤凰台笔记,讲述了凤凰台的历史和关系。 东莞文化的深远意义。
据康熙《东莞县志》记载:“道山在城西南,昔日道士在此修行,故名。其上有凤凰台,相传凤凰聚集于此,城中文人在其旁建亭。” 自明代以来,东莞人凤凰台一直被列入“东莞八景”,美其名曰“凤凰台秋”。 宋代,凤凰楼原址建有上清寺,旁边还有大雁塔。 所有通过考试的人的名字都被刻在塔的碑上。
清朝末年,凤凰台已倒塌,只剩下基座。 旁边的大雁塔和上清寺也在“文革”中被毁。 凤凰台被誉为东莞诗词发源地,也是东莞文化的重要象征。 于是,东莞开始重建凤凰台,在凤凰台所在的地方修建了文化宫、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文化建筑。 当时,凤凰台位于文化宫的半山腰。 青铜凤凰雕像。 西城楼文化广场建设过程中,原凤凰铜像被拆除搬迁。 2005年元旦,东莞在文化广场圆形广场中央重建了凤凰台雕塑。
凤凰台承载着东莞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百多年前,明代文人墨客在凤凰台创办“凤凰书屋”,经常来这里吟诵诗词。 管城以历史名城和文化新城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管城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凤台诗社”文化内涵,衍生出“凤凰之约”文化品牌,成为管城的文化品牌。核心是“文化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关城”标志整体图案为一只冉冉升起的凤凰,寓意关城的凤凰塔。 这也意味着,拥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关城,在新时代如浴火凤凰,浴火重生,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进。 迈向新世纪。
江百万
东江之滨“金澳”游
华灯初上,东江边的金澳洲主题公园璀璨夺目,霓虹灯闪烁。 最吸引人的是矗立在公园中央的“金奥”雕像。 其宏伟的外观和生动的神态令人难忘。
“金澳”雕像隆重落成,守护着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皖江金澳洲塔。 它与古塔遥相呼应,成为金澳洲主题公园的“点睛之笔”。 巨敖高4.8米,长6.6米,重13吨。 它是由青铜制成的。 巨岙位于皖江与东莞水道交汇处,头临江,颇有气势。 相传,海中的大龟、巨龟,名曰敖,其头似龙。 女娲补天的时候,砍掉的爪子足以成为一根通天的巨柱,天才被牢牢的举了起来。 古代皇宫正殿前的石阶上刻有状元,状元可以踏上。 这就是“冠军”的由来。
“金鳌”雕像的出现与金鳌洲塔的人文历史密切相关。 金鳌洲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明齐四年(1624年)竣工。 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 为楼阁式砖石塔,平座。 据悉,金鳌洲塔原是一座抵御水灾的水镇塔,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近年来又进行了修缮。
万江金岙岛形状如金岙,其四足为原始跨水渡口,在水中不断移动、流动,栩栩如生。 东莞三面环山,但这里没有制高点,所以人们修建了金鳌洲塔。 金傲洲塔被掌控了,金傲就永远不可能离开万江了。 因有最好的成语,金鳌洲塔下原建有一座文昌庙。 该庙供奉文武皇帝。 读书、习武、求名的人,在考试前必须祭祀神灵。
2001年,万江市政府投资1900万元以上,建设了占地4万平方米、以“金澳洲古塔”为主题、集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金澳洲主题公园”。 公园沿河而建,有大型音乐喷泉和纯铜“金奥”雕像,与古老的金奥塔遥相呼应。
东城
黄旗山上的红灯笼
“黄旗山顶挂灯”是民间传说中的东莞八景之首。 黄旗山占地243公顷。 主峰海拔189米。 它的形状像一个旗帜展览。 唐代以前称为“篁岭”,是东莞的象征。 黄旗山又名祖山、竹山、镇山、文笔峰、潮山。 曾有岭南第一山之美誉。 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陆路交通不便。 来广东的人大多是走水路。 进入珠江口,首先到达。 第一站是东莞,而黄旗山是东莞附近的最高峰,因此也成为文人墨客的必游之地。
每当夜幕降临,黄旗山上的红灯笼就会亮起。 只要从城市的高处看去,就能看到红灯笼。 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 红灯笼是矗立在山顶的大型建筑雕塑,具有亭阁的功能。 远远望去,灯笼仿佛给山峰戴上了一顶红帽子,寓意着吉祥如意。 黄旗山与红灯笼的缘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从前,黄旗山顶有一棵千年榕树。 由于常年空旷,满山的小萤火虫累了就会飞到树洞里休息,挤在一起。 夜晚,远看如灯笼,奇观远近。 因此成为东莞八景之首。
大红灯笼位于黄旗山顶。 它是一个双层空间结构。 第一层为圆形底座,面积约150平方米。 周围有石护栏,石雕工艺简单。 第二层为八角形设计。 面积约100平方米,四周有石护栏、石雕。 是一种传统的楼阁式建筑风格。 二层平台中央,立着一根直径约3米的巨柱。 金色外观,喜庆的弧形设计。 颜色鲜艳夺目。 柱子上方悬挂着一盏大红灯笼,直径约10米,通体鲜红,充满喜庆吉祥的气氛。 红灯笼由特殊材料制成,在夜间点亮,成为城市中独特的景点。
黄旗山被誉为东莞的“龙脉”,是东莞人文历史的坐标。 《十道地理》记载:“城中群山自徽州南下,蜿蜒数百里,蜿蜒向西,又曲折东回。至此,三峰耸立,高百刃。”又是县城镇山,城知其事,朝朝几案之间,常出现黄昏薄雾。 清代乾隆年间《东莞县志》记载:“峰峦甚秀,形如旗展,俗称黄旗岭,即县内潮山”。
如今,黄旗山公园是东莞市中心区最大的城市综合公园。 其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大红灯笼已成为大家游览黄旗山的必看景点。 没有看过红灯笼,就不算到过黄旗山。 大红灯笼已成为黄旗山的标志性景点和广大群众心中的图腾。
长平
“白鸽子”印证了经济繁荣时代
白鸽的形象和想象充满了老昌平人的记忆。 这些印象的源头来自位于东深高速与长东高速交汇处陈屋北村交汇处的一座不锈钢雕塑——展翅翱翔的和平鸽。
城市雕塑是一个地方人文艺术氛围的体现。 和平鸽作为昌平的象征,是这座京九重镇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昌平在从农业向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城市雕塑的安装。
昌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昌平铸造白鸽飞翔有几个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各地掀起了修建城镇标志的热潮。 昌平镇顺应时代潮流,决定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城镇标志。 昌平的汉溪河古称“青鹤湾”。 还珠里河沿岸的竹林,曾经是鹤鸟栖息的地方。 常平镇与鸟类有着一定的联系,白鸽翱翔的形象象征着吉祥、平安。 其含义与昌平的经济发展和地名不谋而合。 因此,常平希望用雕塑的形式,将鸽子的形象确立为常平的标志。
1989年,常平镇政府斥资40万多元,委托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殷奇设计了这只以不锈钢为主要雕塑材料的鸽子。 《昌平镇志》记载:飞翔和平鸽雕塑的主题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和平鸽。 和平鸽矗立在铸钢底座上。 基地四周浮雕反映了当时常平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主雕塑后面有9只展翅的钢铸小和平鸽。 整组雕塑为具体雕塑,寓意昌平经济腾飞,和平鸽寓意吉祥、平安。
如今,和平鸽雕塑已飘扬在东深公路与长东公路交汇处、陈屋北村路口。 底座上的青苔已经开始生长变黑,大鸽子的脚边也长出了青草,但看上去依然英姿飒爽。 ,栩栩如生。
据常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雕塑自创建以来已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 它见证了“京九第一镇”的崛起和发展,守护着这个小镇的兴衰。 多年来,作为昌平的标志性建筑,它已成为昌平人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