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圣母殿宋代侍女彩塑资料及图片
天龙山八号窟佛头回归中国
太原永佐寺双塔
炎热的癸卯之夏,我和几位作家朋友一起去中国寻找文化脉络,其中包括并州之行。
相传,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并其中一州,治太原。 如今,并州仍是太原的别称。
初到太原,我立刻惊叹不已:几年不见,太原古老而朴素的面貌已被霓虹灯、高耸的建筑、清澈的汾水、绿色的树荫覆盖着田野。 一座依依新城就在这里。 古老的地基拔地而起,矗立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两侧的盆地之间。 太原的阴凉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并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或许能够告诉我们我们从哪里来,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晋祠叙事
这是一个关于文明延续的故事。
周成王年纪轻轻即位,得到周公的辅佐,所以能够安心地在西安王宫度过童年。 有一天,他和弟弟季宇在法庭上玩耍时,捡到了一片巨大的泡桐树叶。 玩完后,他用剪刀把它剪成一块玉石的形状,对弟弟说:“我要用它来封你为王。” 周公听说后,立即请他为王并实行。 成王说:我是跟他开玩笑的。 周公说:“皇上没有笑话。” 季羽随后被调往古唐(山西),史称他为唐叔羽。 这就是《鲁国春秋》和《史记》中记载的“同业奉帝”的传说。 后来,唐叔虞之子姬邪因居晋水而改国号为晋,从此开启了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韩、赵、魏三国的不羁历史。随后全部纳入战国七侠之中。
从太原向西南行驶40至50里,即可到达吕梁山脉的玄翁山。 玄翁山脚下,泉水浓密,地为山西水之源。 《山海经》记载:“悬瓮之山,晋水流出”。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建了一座唐叔虞祠,祭祀金朝的开国皇帝。 三大家族分裂为金朝后,金朝为唯一的祠堂,但金庙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而屹立不倒。 如今的晋祠占地1696亩,古木参天。 茂密的树荫下,有宋、元、明、清时期修建的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桥亭百余座。 它们层次丰富,造型各异,犹如一座皇家园林。 例如,私家花园既开阔雄伟,又曲折幽深。 南来北往的游人无声地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它完整的时代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代木建筑技术的演变。 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在唐叔虞的母亲弋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成为晋祠的正殿。 现存元代重修的唐叔虞庙被搁置,成为陪衬。 南老泉、山里泉从圣母殿前两侧的泉水中喷涌而出,沿着运河蜿蜒流淌,伴随着房屋周围的道路,汇成水池,凝结成湖,把金殿点缀得水花缭乱——彩色天窗,顺流而下流入金水。 沃土滋养了万千浪米、谷子。
作为一个国家的宗祠,晋祠恐怕是各地仅存的祠堂中最好的一个了。 它从西周开始的路径是如此漫长而漫长,穿越了中国有记载历史的完整时空隧道,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中国年轮实物样本。
1934年,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赴山西汾阳考察古建筑,途经太原。 当拥挤而颠簸的公交车驶上一个山坡时,突然看到了玄翁山脚下美丽的晋祠。 他们惊愕地抓着车窗,盯着大殿的剪影许久。 他们爱不释手:“好雄伟的寺庙啊。” 顶上斗拱雄伟,飞檐深远。 当汽车经过对面的山坡时,它仍然高耸入云,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对晋祠已经有所了解,但根据经验,景区往往经过后人的不断整修,很少有古建筑的遗迹。他们本来无意考察,但这一瞥让他们相信,晋祠虽然成为了“景点”,但它仍然是一个“古迹”,经过一个月的辛苦、雨、食、行,他们从汾阳回来,身心俱疲,他们不放过任何机会,孜孜不倦地工作,拖着大大小小沉重的行李,勇敢地去见晋祠。
当时的局势十分紧张。 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古代中国处于崩溃边缘。 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对古建筑进行抢救勘察,民族情感满溢。
果然,晋祠没有让他们失望:雄伟雄伟,幽雅深邃,古木婆娑,水池倒影,宛如一派北方园林景象。 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 其上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飞檐悬垂,弧线优美。 檐下斗拱疏密有韵律铿锵有力。 宫殿内巨大的柱子一字排开,撑起苍穹,巨龙盘绕在空中。 大殿气势雄伟,庄重古朴,气派雄伟,典雅。 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他们惊喜地发现,圣母殿斗拱上的彩画与《建筑法式》卷34中记载的“彩饰”极为相似。 参考其建筑结构和相关文献,确定其为宋代建筑无疑。 寺内的彩色泥塑是宋代的。 名媛群像更是色彩缤纷、造型诱人。 还发现前厅是镂空的,四面都有栅栏,就像小木作《卓法师》中的“叉子”一样。 现存建筑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 殿前为宋政和八年(1118年)。 )前后铸造一对铁狮,以护门。 大雄宝殿与献殿之间的沼泽上,有一座宋代修建的精巧而又极为罕见的十字形“飞梁”桥。 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仅存的实例。 大多数其他桥梁都是直线形状的。 桥下的潭水清澈碧蓝,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讲堂前的“金人台”上,周围有宋代沔州渭城刘志等人雕刻的铁人四尊(其中两尊为清代后重铸)。绍圣四年(1097年)。
收获如此丰硕,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次年,两人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报》上发表了长篇调查报告《金汾古建筑初探》,以优美的文笔宣布了这一震惊国人的发现。
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发现的第一座宋代建筑。 他们主要参考的是北宋主将李解逢池所著的《建筑法》,这是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规则。 “工法”如今已为全国人尽皆知,但当学者、实业家朱启谦于1919年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偶然发现它时,震惊地发现它是国宝。 后来他创办了中国建筑学会来研究它。 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时,从父亲梁启超那里得到了《建筑工法》。 读起来就像读一本天书,他根本看不懂,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破译这本“天书”。 根据《构法》,晋祠宋代圣母殿的做法被发现,为解开天书之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梁思成、林徽因觉得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源头,立即进行实地考察。 找到宋代建筑后,他们梦想有一天“发现一座一直保存到20世纪的唐代木结构寺庙”。 1937年6月,他们根据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朝壁画《大五台山图》中“佛光寺”的线索和《大佛造像》包括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中。 “法式”,我们和中国建筑学会的两位同事一起,骑着毛驴上路,在晋北的深山荒野中苦苦寻找。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五台山南麓西麓斗村镇东北部的佛光山发现了第一座唐代建筑——建于唐玄宗十一年(857年)左右的五台山佛光寺。 )。 在东殿,他们还发现了无数的唐代雕塑、壁画和唐代碑刻……梁思成兴奋地称赞道:“是我国第一国宝。” 这是梁思成、林徽因继晋祠之后最新的古建筑考察。 收获很大。
趁着中国动乱,虎视眈眈中国领土的日本派出了众多专家前往古迹探索。 1922年,他们拍摄了五台山佛光寺的照片,但无法确定其建造年份。 于是,1920年至1928年对中国进行过五次长期考察的日本著名古建筑大师关贞夫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古建筑了。 想要一睹唐朝风采,就得去日本。 京都或者奈良。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梁思成夫妇的心。 至此,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发现打破了日本人的梦想。 但很快,“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侵入华北,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团结一致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 他们对古建筑的考察失去了条件。
徜徉在晋祠花园中,处处可见古老古迹的痕迹和沧桑的气息。 最为人称道的是周勃唐槐、木雕盘龙、泥侍女、唐太宗碑。
当我们来到圣母院大厅时,我们看到北侧有两棵巨大的国槐树。 它们体态庞大,皮肤苍白龟裂,枝叶粗壮,生机盎然。 唐槐挺身而立,身材高大挺拔,就像一个庄严站立的壮汉。 周白倚在宫殿的屋檐上,就像一个休息的八十多岁的老人,静静地等待着观察世间的变化,一千年的光阴。
圣母殿前有八根柱子,柱子上盘绕着雕刻的木龙。 它们就是《建筑法式》中提到的“盘龙柱”。 它们是当今唐宋建筑中仅存的范例,为大殿增添了不少灵气和仙韵。 宫殿的柱子上盘旋着八条雕龙。 它们的鳞片和胡须展开,它们的牙齿和爪子已经准备好飞翔。 它们动作敏捷,栩栩如生。 数千年来,他们一直在这里滋养能量。
殿内的彩绘侍女像是宋代泥塑中最好的。 正中端坐雍容华贵的圣母像,两侧各有43名侍女。 她们盘着高高的发髻,飘逸的衫裙,优雅的身材,秀美的眉目。 他们手持印章、器物、梳子和琵琶、三弦、笙、笛,手鼓、钹等各种乐器演奏着羞涩的微笑、深情的眼神、温柔、愉悦、希望,充满了世俗的人情味。情怀。 眼前的人可以看到她那栩栩如生的肌肤纹理,一击就能碎。 当你看到她的那一刻,你仿佛回到了美丽、雍容的宋诗世界。
唐书育殿台阶左侧立有唐碑《金殿碑序》,为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所书,记述他和父亲李渊如何在太原起兵反抗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天下功勋事迹——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是从古唐开始的。 书法风格如王羲之的笔法,但更为雄浑有力。
徜徉在偌大的晋祠园林中,伴着水声、蝉鸣、鸟鸣、花香,一次次接近历史、进入文化深处,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停止了。在这里,并在这里无限延伸。 。
一座晋祠,讲述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故事。
天龙山佛泪
这是一个关于一件远古传世文物幸存的故事。
太原西部的吕梁山脉南北纵横。 峰排列成一条直线。 从北到南分别是烈石山、九尾山、石狮山、蒙山、泰山、龙山、玄翁山、天龙山、香山。 太原市的一道美丽的屏风。
沿着著名的“盘龙公路”登上天龙山顶,远眺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山势险峻,峰奇谷深,松柏苍翠,心旷神怡。 半山裸露、突兀的石壁上,一排排佛教石窟连在一起,引人入胜。 然而,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前面,走进洞内时,却惊奇地发现:盘踞坐姿的青石佛像全部都掉了头。 旁边站着的菩萨和武士也被惨斩,较小的也被惨斩。 雕像的全身甚至完全消失了,只在石壁上留下了清晰的人体痕迹,无声地描述着一场惨烈的灾难。
公元532年,东魏高欢杀掉盘踞晋阳的尔朱氏,开始在天龙山修建夏宫,开凿佛洞。 后来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先后在此开窟,跨越四百多年,留下各代石窑27座,内雕神佛雕像1500余尊,壁画1144幅。飞天和沉箱。 宽度。
天龙山石窟继承了敦煌、麦积山、云冈等北魏石窟的传统,雕刻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凸半圆形雕塑展示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 神佛造像表情凝重,造型典雅,造型丰腴,体态静谧,线条柔和,韵律清新。 它们在沙漠中不那么粗犷和鲁莽,而更像小巷。 巷子里的人文之美是安静、含蓄、委婉的。 当你凝视他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正在和你说话,语气和善。 这就是石窟中独特的“天龙山风格”,成为后来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 天龙山的石窟、造像完全涵盖了北朝、隋、唐、五朝的内容。 它们是系统的、全面的。 因此,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麦积山、云冈、龙门石窟相提并论,但却异军突起,超越了它们。 它在中国传统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活了一千多年的天龙山悬崖上的大佛却在20世纪初遭遇了一场浩劫。
清朝末年,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清政府一片混乱,无暇顾及自己,失去了控制。 帝国主义以中国文物为目标,开始盗取西北沙漠深处的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和甘肃敦煌石窟。 地处山西腹地的天龙山虽然躲过了第一波灾难,但却无法逃脱随之而来的更为尴尬的屈辱。
1917年,日本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佐田关吉奉命前往华北探险,意外发现了天龙山石窟。 他拍了许多照片,写了一篇名为《天龙山石窟》的考察报告,于1921年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次年,他出版了《中国佛教历史文物》一书,收录了天龙山的珍贵资料。佛教石窟,令世人瞩目。 天龙山石窟的不幸开始了。
1924年,一个名叫山中世二郎的日本人别有用心地悄悄来到了天龙山。
山中世次郎是日本山中商会的会长,也是一名古董商,也是一个习惯于趁乱中国的强盗。 1912年,他只花了34万银元,在北京恭王府购买了除字画外的七大类玉器、青铜器、陶瓷、木器、珐琅、石雕、纺织品、刺绣等500余件。 偿还的钱不值文物的价值。 万分之一。 当时,清廷被推翻,“孝公太子”溥伟失去了生活来源。 他还企图恢复满清政权,急需大量资金。 山中贞二郎抓住了这个机会。 通过倒卖中国文物、艺术品,山中商会发了财,发展迅速。 短短几年内,它就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古董经销商。 大量在中国以各种方式购买和抢走的文物被迅速运回日本进行分类整理。 有的送到欧美拍卖行拍卖,更多的是在日本等国山中商会的古董店零售。 山中诚二郎在中国活动了30多年,导致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然而他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衣冠楚楚的客人,甚至成为了英国王室的古董经纪人。 他与瑞典王子也有很深的接触。
一看到天龙山摩崖石窟的照片,山中舍二郎顿时眼睛一亮,心中生出邪恶的念头。 他在1928年出版的《天龙山石佛集》中写道:“大正十一年,当我第一次看到天龙山的照片时,我就被那里的石窟和造像深深地吸引了……这里蕴藏着从北齐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他们给我的惊喜和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他立刻就萌生了偷走佛像的恶念。 此时,中国军阀割据,南北厮杀,局势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华夏大地无秩序,正是乘乱之时。
1924年6月,山中城次郎潜入天龙山,摸清石窟分布和环境,制定了周密的抢劫计划。 1926年10月,61岁的山中成次郎带领四位年轻助手,带着石凿工具、装满钱的袋子和两辆牛车,再次潜入天龙山。 他先来到悬崖下半山腰的圣寿寺,找到方丈和和尚景良,出示12根金条,并以武力威胁他帮他偷房子。 此时,景亮和圣寿寺正陷入挣扎。 连年战乱,香客稀少,寺庙里也没有过夜的食物。 他需要这笔钱。 大多数饥饿的弟子都下山化缘。 山外的府府早已不堪重负,力不从心。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恐惧,他们无法也不敢以一己之力阻止早有准备的山中佐次郎一伙。 晚上躺在和尚的床上,难以入睡。 他满心忧虑,辗转反侧,最终决定用自己的默许来换取山中城次郎丰厚的薪水。 然而,他一贪心,灾难就接踵而至。 山中世次郎让他用钱招募附近破产的农民来帮助移动石窟造像。 断了多年修行的景亮开始帮助恶人。 1905年,敦煌道士愚昧痴迷的悲剧,在天龙山更惨烈地重演。
山中世次郎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用手中的真金白银说服了景良和尚,他同意让我取走佛像头部的一部分,这让我无比兴奋。工匠们在石窟中凿出佛头,其乐胜于得万两黄金。”
山中贞二郎一伙人开始挥舞锤子、凿子,日夜盗凿佛像。 他们砍掉了大佛的头和小佛的整个身体。 他们用切胶技术切割沉箱和飞天壁画。 当钢凿落在佛像的脖子上时,恶魔在他们心中咆哮。 夜晚,在油灯火光的照耀下,洞壁上拉长的人像翩翩起舞。
山中贞二郎一次性从天龙山盗走45尊佛像和佛头,大部分高价卖给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博物馆。
一个古老民族的身上被利刀划出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守护华夏数千年的佛像正在流血、默默哭泣。 山风吹过,天龙山的夕阳凄美。
随后几年,天龙山盗版开始蔓延,形成了地下黑色产业链。 太原人民知道后,自发组织了保护小组,开始对这种丑陋的交易进行打击。 直到1930年冯玉祥将军来到太原,闻讯勃然大怒,下令严肃整改,并判处圣寿寺住持景良死刑,天龙山开凿之风才止住。
真正破纪录的是,晋祠博物馆现在陈列的几尊佛头,当时被盗贼砍下来,留在洞里,当时看到镇压他们的来势汹汹的人,仓皇逃走。
历时四百年开凿,经历千年历练的天龙山石窟,从此成为无头石窟,凿痕引人注目,身躯残破,四肢残破,找不到完整的造像。
据不完全统计,天龙山石窟共有240多尊造像被盗,150多尊造像流入海外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其余下落不明。 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有28尊唐代佛头和壁画,是天龙山石窟中收藏文物最多的地方。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天龙山第21窟的菩萨头像是天龙山最美的唐代风格,神情安详,低眉微笑。 哈佛艺术博物馆里,精美的天龙山浮雕、飞天、飞龙、莲花,绚丽多彩。 福格美术学院有两尊原属于第17窟的天王头像,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有两尊初唐天王全身像……
天龙山的树木又增添了八十个年轮,中华民族再次崛起。 满目疮痍的天龙山不断向我们诉说着中华文明被掠夺的血泪史。 失落的佛像何时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8年9月,纽约佳士得博物馆拍卖了天龙山北齐第10窟西壁佛头。 经过多方努力,国内学者谢兵和山西企业家徐鹏以86.6万美元成功买下,标志着天龙山造像回归。 欢迎来到黎明。 2020年9月14日,东京准备拍卖天龙山唐代石佛首。 中国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文物回收机制,终止对方拍卖。 佛祖最终同意无条件将佛头捐献给中国。 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迎回佛头。 恰巧是当年我国从世界各地回收的第100件文物。
202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了这尊威严的佛头。 佛陀静静地、祥和地微笑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一年。 2021年7月24日,流亡近百年的佛头终于回到故乡——天龙山第八窟。
无论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历史的阴霾终将消散。 只要我们牢记梦想,永不放弃,总有一天,流亡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会回到故乡。 那闪烁了五千年的光柱,将再次照耀中国。
双子塔和背景
这是一个延续语境的故事。
太原郝庄村南的香山上有一座永祚寺。 寺旁有两座古塔,高耸于市区东部,成为太原的标志性建筑。 古往今来,“凌霄双塔”已成为太原八景之一,为世人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
附近的郝庄、宋庄、马庄、郝家沟地区的人们世代相传: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9年灭北汉,焚晋阳城后,在距今东北三十里处重建太原。旧网站。 新城市。 新城西北高于东南,遮挡了文化脉络。 历史上曾长期“郁文”的太原,自此重贾轻文,人才凋零。 傅山的祖父傅林从山东省布政司职务回到太原后,觉得太原文化福气不旺,于是于二十七年带领当地士绅在新城东南建文峰塔。明万历年间(1599年)。 我希望能够“扭转八代颓势”。 九年后,佛登和尚在其旁边又建了一座宣文塔。 文峰塔高54.76米,宣文塔高54.78米。 均为八角形13层空心砖塔。 从此,太原双塔矗立在东方,俯瞰这座城市的兴衰。
建塔延续文脉的直接作用应该在浮山身上。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奇人。 他从经史、文诗、书画、钟鼎、医术,无所不精。 他一生骄傲、特立独行,成为山西文化的百科全书。 Fu Shan is particularly praised for his integrity. After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Fu Shan failed to contact the Qing Dynasty and retired to study in the mountains. He called himself "the Taoist in Zhuyi" and "the Taoist Stone". In the seventeenth year of Kangxi (1678), the emperor issued an edict to promote virtuous people. The 72-year-old Fu Shan was forced to go to Beijing to take the Bo Xue Hong Ci examination by Dai Mengxiong, the magistrate of Yangqu County. Fu Shan did not eat for seven days and was bedridden because of illness. Emperor Kangxi specially granted him exemption from the examination and granted him the title of secretary in the cabinet. When the imperial edict came, Fu Shan did not kowtow to express gratitude, but bowed his head and closed his eyes, saying nothing. Fu Shan's intellectual integrity was respected by future generations, and Liang Qichao therefore listed him as one of the "Six Master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long with Gu Yanwu, Huang Zongxi, Wang Fuzhi, Li Yong and Yan Yuan. In recent years, my good friend Zheng Huaixing wrote the Shanxi opera "Fu Shan Enters the Capital", which was performed on the stage by Xie Tao, a famous female senior student in Taiyuan, with an emotional and shocking performance.
When Wenfeng Pagoda was first built, the tower body tilted slightly to the northwest,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the past dynasties. By the time of measurement in October 1993, the tower had tilted 2.86 meters. After several discussions, the Taiyu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dopted the advice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Hangzhou Cao's Building Deviation Correction Institute used the caisson method to force the base of one side of the tower to sink and straighten it. The project lasted two years and was completed on September 26, 1997, and Wenfeng Tower was re-erected. This case has become a typical example of domestic brick tower deviation correction.
Today's Twin Towers Park has become the most beautiful landscape in Taiyuan, and is crowded with tourists during holidays.
Climb along the trapezoidal corridor inside Wenfeng Tower to the top and look out, you will see the beautiful Taiyuan hidden among the lush forest and towering buildings. It is dotted with modern museums, libraries and historic gardens, becoming a city in a garden. Fushan Stele Forest Park is filled with children's works that have recently won awards in calligraphy activities. Although the writing skills are immature, the inheritance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 Each stroke extends the ingenuit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 saw the extension of Taiyuan's Yuyu cultural context.
People were surprised that Shanxi has preserv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cultural relics. People explained that it was related to its unique geography and humanistic features: high mountains and thick soil, dry climate, remote location, hard-to-reach wars, simple folk customs, and reverence for gods. Although it is both plausible and far-fetched, the last thing mentioned is the human factor. The human factor is elusive, but the tower-building example of Fu Shan's grandfather proves that the people of Shanxi have always had special humanistic care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Here, it is not just architecture that travels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time and space, but also folk customs.
Li Junhu, chairman of the Shanxi Provincial Writers Association, told me that in his hometown of Hongdong County, there is a custom of "picking up aunts and welcoming empresses" when visiting relatives. It has been aroun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has not been discontinu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olk legend: Emperor Yao, who lived in Yangxi Village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Fen River, married his two daughters, Ehuang and Nvying, to Emperor Shun who lived in Lishan Village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Fen River, 80 miles away. The people of Yangxie Village, who are the mother's family, call the two girls "Gu Gu", and the people of Lishan Village, who are the husband's family, call them "Empress". Every year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lunar month, people from Yangxie Village go to Lishan Village to pick up their two "aunts" and return them to their parents' homes to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On April 28th, the birthday of Emperor Yao, people from Lishan Village came to Yangxie Village to celebrate his birthday and then took the "empress" back to Lishan. At that time, people will hold a grand welcome and farewell ceremony. Hundreds of people will hold Luanjia ceremonial guards, carry the two women's shrines, beat the "majestic gongs and drums" that shake the ground, and fire deafening cannons. Fields, across the Fen River, passing through more than 20 villages, walking back and forth for two or three days, attract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to participate and watch, complet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 folk activities of the year. The activities have continued year after ye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and were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2008.
Although the legend may seem false, the formation of folk customs is by no means without reason.
The civilization on the land of China continues, and it is like this, although it seems unimaginable, it really exists, and it continu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is the inherent gen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has lasted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Author: Liao Ben, a cultural scholar, former vice-chairman of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former vice-chairman of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