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建筑 课时:一节课 班级类型:鉴赏班 教学对象:高一 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材分析:版画:版画是通过绘画、制版来创作的制作和印刷 可复制性是成品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木刻:将绘画雕刻在木版上,然后擦在纸上。 木刻是版画的一种。 除木刻外,还有铜版印刷、石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等类型。 木刻分为黑白木刻和彩色木刻,其中以黑白木刻最为正宗。 黑白木刻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苍劲清晰,给观者以视觉震撼。 2、木刻工具简单,有木版、刻刀、墨、纸等。 由于表现工具的差异和艺术家艺术个性的差异,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表现效果。 木刻制作的便捷性及其复制特性,使其易于生产和传播,使其在革命斗争环境中发挥强大的战斗作用。 3.最熟悉的漫画类型是讽刺和幽默,《讽刺与幽默》总结了这两类漫画的特点。 在讽刺画中,一类是政治讽刺画,包括讽刺国际题材和国内政治运动的作品。 还有不少喜剧作品,以诙谐幽默的素材和表现手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笑声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能够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情感。 一般来说,欣赏雕塑作品是从造型的感觉开始,主要看造型本身的表现力,并且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不同体量组合所形成的韵律美和韵律美。 不同材质的雕塑也可以通过触摸来制作。 不同的心理反应。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刻和漫画这两个既传统又新兴的艺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 2.启发学生了解艺术的社会作用,体验艺术家对国家的使命感。 教学要点和难点 1、要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 除木刻版画外,还有铜版印刷、石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等类型; 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战斗作用。 艺术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展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来表现的。 “一件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在政治上多么进步,都是无能为力的。” (****)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入:中国现代木刻和漫画都有悠久的传统渊源。 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抗日救亡和明朝革命运动时期,都发挥了强大的战斗作用。 1、木刻、漫画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木刻、漫画曾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过战斗作用。 艺术家与民族命运共同体,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表现出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2、木刻的特点和发展是什么? 木刻的特点:中国古代木刻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传统木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随着印刷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书籍插图。
例如:已知最早的作品是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页上的佛陀教法图,这已经是一幅绘画、雕刻、印刷技术成熟的作品。 宋代以后,不断有新的发展,明清时期,文学作品插图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然而,这种版画是艺术家创作出原稿后,由雕刻师复制的。 它是复制木刻的一种,与现代创意木刻不同。 中国古代木版画作品的另一类是民间木版年画,在民间影响深远,形成了杨柳青、桃花坞等重要的生产中心。 也属于木刻复制品。 木刻创作于19世纪在欧洲兴起。 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临摹,雕刻家自己用刀代替笔,用木头代替纸或布,完全由雕刻家自己创作,雕刻家就是画家。 2、版画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以鲁迅为倡导者、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版画创作运动。 中国版画的发展,其早期萌芽出现于本世纪高度发达的封建唐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在16世纪的明朝万历年间达到鼎盛。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版画有其特殊性。 “五四”运动后,版画总是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所谓的“版画”,其实只是木刻版画;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画、石版画。 近代木刻的发展固然有青年木刻家的努力,但实际上却有文学家鲁迅的大力倡导。 鲁迅不是木刻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的名字几乎与木刻密不可分。
直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许多老一辈木雕艺术家仍然记得鲁迅,因为他们受过鲁迅的教导。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出现了许多木刻画协会,如“艺吧艺术社”、“春地艺术研究所”、“野风画会”、“现代美术协会“木刻研究会”、“广州现代版画协会”、“MK木刻研究会”、“野岁社”、“无名木刻社”等等。木刻运动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因为它接受鲁迅“为生活而艺术”的思想,强调“对抗自然”。鲁迅曾说过,关于木刻的动机,一是“因为好玩”,二是“因为简单”,三是“因为有用”,他还说:“革命时期,版画应用最广泛。” 虽然很匆忙,但一瞬间就能完成。”他教导年轻木雕师要关心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真诚地表达“他们眼中和心中的世界”。木刻作品苍劲有力,形式颇具欧洲特色,痕迹明显,制作粗糙。抗战时期,木刻艺术逐渐成熟,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聚集延安,革命圣地,其中就有鲁迅培养的版画师。当时在延安,生活和创作条件十分艰苦,对于抗日宣传来说,木刻成为最理想的创作表达方式。研究民间艺术通俗明快的表现形式,创作了大量表现军人、农民生活的作品,简洁、生动、朴实,克服了木刻艺术长期以来强调光影的西化倾向。过去,呈现出新的面貌和风采。
一批年轻有为的画家脱颖而出,如古元、严瀚、李群、王式廓、罗工柳、李绍言、沉柔健、莫朴、艾子、石鲁等,他们都成为了画坛的中坚力量。我国的艺术创作,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木刻艺术的成熟。 木刻作品——《怒吼,中国》(黑白木刻19352015厘米) 该作品与《义勇军进行曲》是在同一时代环境下制作的。 面对这幅画,我想起了那激昂的旋律:“起来,不想干了。奴隶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中的长城!” 原作体积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张力。 木刻作品——黄辛波的《卖血之后》 黄辛波的作品常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充满诗意和独创性,刀法更具装饰性。 画中,卖血者双手捂住眼睛,张着嘴尖叫。 画家把人描绘得比建筑物还高,辅以旋转雕刻来表现背景,反衬出世界旋转的印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部作品表现了旧社会被迫生活的卖血者。 令人眼花缭乱的背景衬托出卖血后的痛苦感受。 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艺术特色。 漫画-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在这部作品中,张乐平把三毛塑造成一个在当时社会受到歧视和羞辱、值得同情和怜悯的流浪者。 作者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将三毛刻画得真实、生动、典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 堪称漫画界的乡镇作品。 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悲惨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著名漫画艺术家有:丰子恺、张光宇、叶浅予、廖冰雄、华君武、张乐平,总结:木刻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现实。 其他成为1930年代和1940年代最活跃、最具战斗力的艺术运动的作品欣赏: 1.罗庆镇的《逆水行舟》黑白木刻 2.晁梅的《北方九月》1964年彩色木刻40.565厘米水印彩色木刻5534.8厘米 作品抒情性丰富,曾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年度版画展上荣获金奖。木刻为2219.5厘米。 这部作品展现了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生活。 黑白木刻高1310厘米。 木雕师听取了边区人民的反映,在人物的布局上没有添加太多的阴影,表现出普及木刻语言的努力8.冯子凯《詹詹车底》张光裕和张正宇《西游记》中国雕塑的发展史:中国传统雕塑发展到近代,宗教雕塑处于衰落状态。 明代小雕塑虽盛行,但未能形成主流。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一些年轻人前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学习外国雕塑。 回国后,他们在美术学院任教并举办展览,为架上雕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艺术理念、表现手法、工艺材料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出现了不同传统雕塑的动态雕塑、声光艺术和软雕塑。
作品赏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法和艺术体验。 主题:浮雕高2米,长4.68米,雕刻人物170余个,生动全面地展现了近百年来我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分别以“虎门卖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三十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河”为主题)在“胜利渡江”浮雕两侧,还有另外两幅装饰浮雕,标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 《虎门卖烟》人民英雄大理石纪念碑 高200厘米 1985年 河北省 唐门市花岗岩高400米(李大钊烈士纪念碑造型灵感源自南天门景观。和谐团结。宽阔的肩膀象征着“铁肩担道德”的伟大精神。《五羊雕像》1959年 花岗岩 高800厘米 市越秀公园五羊石,表现古代五羊神降临楚庭(广州名)的传说。 《庆丰收——农业展览馆群雕》1959年水泥高800厘米圆形雕塑浮雕。 线刻的结合,使作品装饰丰富,获得简洁、清晰、丰富、耐人寻味的关系。 作者注重运用纪念碑雕塑的语言特征,不仅具有民族风格、民族风格,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情。
杨应峰的《凤凌小寒》1990北京亚运村不锈钢高580厘米,这是台湾艺术家为北京亚运村设计的大型雕塑。 天空飞翔的凤凰鸟象征着亚洲人民的崛起。 田金铎的《走向世界》1985年上映,604025厘米。 这幅作品展示了竞走运动员脚部的瞬间运动。 底座上的“O”型圈象征着中国突破奥运会零纪录。 铜像安置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花园,1989年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体育与艺术”奖,雕塑家和石雕师操作点线机器参与雕刻。 2、浮雕创作特点:首先在底板上设计画面,雕塑个体或群体的三维空间关系不改变长宽比,主要压缩造型的厚度。根据透视关系的有限空间。 根据压缩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属于高浮雕。 艺术体验:在集体创作过程中,除了对浮雕人物的高度和厚度做出统一规定外,还允许不同的作者对浮雕的位置、层次和形象采取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每个作者都能充分发挥发挥他或她的优势。 长,还能保证整体风格与外观的统一。 3、大型泥塑群《收租院》——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尝试。 作品中泥人大如真人,采用真实场景,充分运用写实手法,在连续七个情节中真实反映历史事实,包括交租、验租、风谷、打斗、定居、强租、和阻力。
群像与收租环境融为一体,收租情节和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农民、迫使农民过日子的历史事实。走上反抗的道路。 雕塑家将西方雕塑技法与中国传统民间泥塑技法融为一体。 写实的风格和粘土材料的运用相当恰当,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生动而深刻地塑造了如此多不同身份、年龄、性格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作品赏析:《艰难的岁月》——雕塑家潘鹤捕捉了人生中典型的瞬间。 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行军和战斗的间隙,老战士拿出笛子悠闲地吹着,小战士则依偎在他身边,全神贯注地听着。 作品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了人物破烂外表下乐观、高贵、充实、美好的内心世界。 作品在铸造青铜的过程中,保留了创作过程中留下的造型痕迹——它是雕塑语言中非常生动的组成部分。 《日日夜夜》——张德地的作品用纯白色大理石雕刻了一位护理病人的护士。 她用嘴轻轻地吹着勺子里的汤,生怕烫伤病人。 这是生活中常见却又感人的细节。作品取材于《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