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茂陵以东约1公里处,有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土丘,周围及上方散布着众多石雕。 当地人俗称“石岭子”。 自南北朝以来,这里被认为是霍去病的坟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霍去病墓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位于兴平市南尾镇道场村西北。 西侧为卫青墓,东侧为金日熙墓。 现属茂陵博物馆。 墓前建有一座巨大的水池。 台阶直通墓顶。 上面还有一个“岭亭”,可以俯瞰整个茂陵。 然而,霍去病的坟墓原本并不是这样的!
元寿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十分悲伤。 《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记载:“帝悼之,遣国宣甲军,自长安至茂陵,墓如祁连山。” 因此,根据“石岭子”独特的外观,大家普遍认为它是仿“祁连山”而建的,与汉武帝的陵墓非常接近。 应该是霍去病的坟墓。
南北朝时期,姚叉曾游览霍去病墓,留下这样的记载:“墓上有立石,前有石马对峙,亦有石人。” 由此可以判断,在霍去病墓中,墓上竖立着各种巨石; 霍去病墓前对称分布着石马和一些石人。
1556年,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霍去病墓石刻受到影响。 有的被翻了个底朝天,有的被埋在水里。 民国时期,这里仅能看到九尊石雕,后来逐渐移至两侧瓦房。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发现了五尊石雕和三块刻有铭文的巨石。
1956年,霍去病墓前设立茂陵文物保管中心。 后来这些石雕被移到两侧的回廊、亭台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景象。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青蛙、蟾蜍、短口鱼、长口鱼、人与熊、卧牛、野猪、卧象、和野兽吃羊。 、野蛮人等
近年来,我曾多次参观霍去病墓。 不过放置石雕的走廊一直在维修,一次只能看到部分石雕。 因此,我将之前和之后两次拍摄的照片一起展示在这里,以便大家可以看到全貌。
1、马匹践踏匈奴
这是霍去病墓中最著名的石刻,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整个石雕长约1.9米,高约1.7米。 石马昂首而立,长尾拖地。 腹部下方雕刻着一个匈奴人,手持弓箭和匕首,仿佛在背上奋力挣扎。 雄伟的战马践踏凶猛的敌人,堪称一部不朽之作。
2. 跃马
高约1.5米,长约2.4米。 与“马践匈奴”相对,位于东侧亭内。 马脖子的弧度、肌肉和紧致的纹理,仿佛在调动全身的力量; 触地的后蹄仿佛有弹性,为腾空而起的爆发力做着准备。
3、卧马
长约2.6米,宽约1.1米,位于西回廊最南端。 鬃毛整齐,耳朵竖立,马头昂扬,右蹄上扬,左蹄扣地,后腿有力。 寂静中有动,千里征战的骏马、上过沙场的良马历历在目。
4. 卧虎藏龙
长约2米,宽0.8米,卧马旁。 通过一块块起伏不规则的石头,将凶猛不羁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头、颈、胸相连,积蓄力量,一举出手。 虎尾卷在背上,虎身上的斑纹清晰可辨,极为生动。
5. 睡觉的牛
长约2.6米,宽约1.6米,高约1.2米。 它位于东回廊的最南端。 牛趴在地上,身体强壮,眼睛大大的。 它向后看,四肢自然向后弯曲。 鼻、耳、口线条清晰,五官规整。 牛背上似乎刻有马鞍和马镫,但比例很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6.野猪
长约1.6米,宽约0.6米,旁边是卧牛石雕。 雕塑家熟悉野猪的习性,采用尖端的凿刻技术,通过一块边缘相交的石头塑造出野猪的形象。 巴掌大的耳朵贴近后背两侧,眼睛凹陷在脸颊上,长长的嘴巴张开,充满了野性。
7. 人与熊
长约2.8米,宽约1.7米,高约9.6米。 它位于西回廊的最北端。 在一块天然巨石上,按照原来的轮廓略加雕刻,呈现出人与熊搏斗的状态。 人与熊的五官、熊的手臂、人的手臂线条柔和,轮廓分明。
8.野生动物吃羊
长约2.7米,宽约2.2米,置于野猪石雕旁边。 利用石材的翻转表面,浮雕出一头凶猛的猛兽,正在吞噬一只羔羊,羔羊正在做最后的挣扎,极具游牧民族的装饰风格。 但也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牛舔小牛”的场景。
9. 野蛮人
长约2.1米,宽约1.2米,高约0.9米。 它位于东回廊的最北端。 采用圆雕与线雕相结合的技法,先雕刻石像的整体形象,然后在手、眼、鼻等部位雕刻清晰的线条。 石人双手一挥,仰头望天,眼睛睁得大大的,嘴角咧着嘴,露出一排牙齿,颇有毕加索画风!
上述九尊石雕一直矗立在霍去病墓前,后来被放置在走廊上。 1914年,法国艺术家塞格兰和拉迪格来到霍去病墓前,绘制了石雕分布图。 其中,践踏匈奴的马就位于墓穴正前方,跃马就在旁边。 后面不远处是卧牛,卧马在墓的北边。 坟墓上方还散落着其他石雕。
10. 说谎的大象
长约1.9米,宽1.1米,高0.7米,旁边有兽吃羊的石雕。 大象长长的鼻子垂在左前脚上,身上有几把刀,表情活泼。 自然地勾勒出弧形的耳朵,在象头上轻凿两刀,描绘出大象的眼睛和腿。
11.青蛙
长约2.9米,宽约2.2米,高约0.6米。 位于西回廊中部。 如果不仔细观察,你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一块石头,原本位于墓顶小庙旁边,作为通往庙台的踏脚石。 石头的一角,刻着一双小眼睛和小嘴,看上去像一只青蛙。 不过,也有人认为它是蝙蝠。
12. 蟾蜍
长约1.56米,宽约1.07米,高约0.7米。 它被放置在石蛙旁边。 选择一块表面凹凸不平的黑色岩石,只要稍稍刻上眼睛、鼻子、嘴巴、牙齿等,一只活灵活现的蟾蜍就会从石头里跳出来。
13. 短嘴鱼
长约1.1米,宽约0.4米,高约0.7米。 位于西回廊北侧,原位于墓顶小庙前的空地上。 身体呈长方形,头部微凸,眼睛圆睁,嘴巴短,石雕背面平坦,可能是建筑物的基座。
14. 长口鱼
长约1.1米,宽约0.4米,高约0.7米。 它放置在短口鱼旁边,原位于墓顶小庙前的空地上。 利用石头的锋利部分雕刻出清晰的鱼头,成了点睛之笔。 形状和用途与短口鱼相似,只是嘴稍长一些。
1957年11月,陕西省文化委员会在考察霍去病墓顶及周围时,相继发现了上述五尊石雕,后陈列于墓前广场。 此外,还发现了三块刻有铭文的大石,现陈列于东回廊北部。
15、“左司空”石刻
目前共发现两块此类石刻。 其中,较大者长约2.3米,宽2.2米,厚0.7米,一侧刻有篆书“左司空”三字; 较小的长约1.2米,宽约1.2米,厚约0.2米。 米面边缘刻有篆书“左司空”三个大字。
《汉书·百官百官》中记载:“秦国少府,掌山海塘赋赋以养,有宰相。下属官员是……左仪、客厅、甘泉客厅、左右司空……”。 由此可以推断,霍去病墓内的石刻应为司空佐所制。
16.“平原乐陵苏伯牙”石刻
长约2.7米,宽约1.2米,厚约0.6米。 其形似一块巨大石碑,立于东廊。 两侧齐平,表面光滑。 中部下部镌刻隶书“平原乐陵苏伯雅火巨猛”等十个大字。 上面的七个字符是垂直的,最后三个字符是水平的。
其中,“平远”是指汉代设立的平远县,“乐陵”是指平远县所辖的乐陵县。 “苏伯牙”、“霍巨猛”极有可能是这里工匠的名字。 不幸的是,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你能在照片中隐约看到它吗?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是西汉武帝年间抗击匈奴的著名青年军事家。 十七岁征战匈奴,勇夺三军,被武帝封为“状元侯”。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追击匈奴主力,到达郎居须山,基本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霍去病刚满二十四岁就英年早逝。 汉武帝怜惜他,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以表彰他的战功。 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早期杰作和杰作,为后世墓前石刻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霍去病墓上,仍能看到大量巨石散落在茂密的树林中。 也许,墓葬中还藏着汉代的石刻,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我是沉伟龙,陕西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专业“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平台“关中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