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临夏葫芦雕刻艺术葫芦画作葫芦

临夏葫芦雕刻艺术

临夏葫芦雕刻艺术葫芦画作葫芦

徐广文

葫芦雕刻艺术是贺州三大特色民间工艺之一。 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 以国画白描为基础,构图采用国画散点透视法。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跻身艺术瑰宝之列。

临夏葫芦雕刻起源于兰州葫芦雕刻。 不仅继承了兰州雕刻葫芦的传统技艺,而且大胆改革创新。 兰州雕刻葫芦始于清光绪年间。 据《皋兰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一位裁缝(匿名,有说姓王洪平)闲暇时用针在葫芦上雕刻。时间。 还有戏曲艺术家王洪武、赖银娃在葫芦上雕刻戏剧脸谱、刀马、人物、风景等。 当时只在表面进行雕刻,没有划痕,也没有着色。 它相对简单和原始。 作品均作为儿童玩具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后来,清朝末年,生活贫困,没有精神寄托的书生李文斋拿起刻刀,以刻葫芦为生。 擅长书法、绘画。 在雕刻葫芦的过程中,他创造了一种处理葫芦的新工艺:刮去葫芦皮,用水混合颜料,涂上红色和黄色,然后模仿古典小说中的刺绣或绘画。 ,一半雕刻,一半字母。 民国初年,李文斋等精美作品因古玩商的流传,在京津地区颇有名气。 李文斋的雕刻葫芦被称为“绝活”、“奇技”。

马耀良(1927-2013),临夏市人,十多岁时在兰州寺经人介绍结识了葫芦雕刻名家李文斋。 从此,他与雕刻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李文斋的悉心指导下,加上跟随父亲学习绘画打下的扎实基础,马耀良时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 当时,为了购买自己创作所需的葫芦胚,他从临夏乘坐班车到省城兰州,再转车到葫芦的原产地皋兰县,购买合适的、便宜的、高品质的葫芦胚。 -优质葫芦胚。 他反复实践、思考、研究,摒弃了刀雕葫芦的粗糙工艺,吸收微雕的优点,采用针雕技法。 两根钢针,一粗一细,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雕葫芦艺术日趋完善、光彩夺目,形成了与兰州雕葫芦齐名的临夏雕葫芦。

马耀良最初在临夏华寺街开了一家小店,专营绘画、装裱、葫芦雕刻。 他是临夏雕刻葫芦的第一人。 但由于当时国力弱小,人民生活贫困,民间手艺人受到轻视,老人习艺十分困难,生活常常捉襟见肘。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身怀绝技的马耀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的雕葫芦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1964年,临夏工艺美术学会成立,聘请马耀良为技师,从事玻璃彩绘、葫芦雕刻及技术指导工作。 他开始培养葫芦艺人。 1982年,他的13件葫芦雕刻作品参加武汉全国展览会,受到好评。 次年参加广交会,作品被列为国家出口旅游工艺品。 1993年被甘肃省第二照明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当时,他是临夏唯一有此声誉的人。 马耀良不仅在绘画、雕塑方面造诣深厚,而且精通中国四大名著。 热爱秦剧艺术,精于装裱书画,通晓天文地理。 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兴趣广泛的人才。

2005年,临夏州政府秘书处、州文化出版局编辑出版了《临夏雕葫芦画册》。 同年12月,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协会成立,这是临夏州第一个民间协会。 协会成立后,立即开展组织协调、基础统计等工作,开展人员培训、艺术研讨、咨询服务等活动。 临夏州葫芦雕刻产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临夏州葫芦雕刻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有了良好的开端。

2008年5月,马耀良、马世贤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7月7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兰州传递活动中,甘肃省二级工艺美术大师张作良创作的刻有奥运吉祥物福娃的五个葫芦被选为特色礼品。 2016年12月,张作良葫芦雕刻《八十七仙》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如今,临夏雕刻葫芦行业人才辈出,其中有甘肃省工艺美术特级大师马耀良、马世贤、张作良、唐占红、康建林、杨永龙以及高宝福、王春雷等。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奖者。 、二等奖获得者蒋明海等领军人物。 现有省级传承人1人(马世贤),国家级传承人3人(拉志忠、拉志祥、马辉),县级传承人4人(高宝福、张作良、白正兵、杨永龙)。 2018年3月15日至23日,在甘肃省政府与俄罗斯华侨华人团体联合举办的“中国甘肃民间艺术家赴俄罗斯专题交流展”上,白正兵的葫芦《中俄友谊地久天长》和《中俄友谊》 《好友谊》《兄弟》被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馆、莫斯科国立艺术师范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收藏。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