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曾成钢:我在孩提时代非常喜欢画画

近日,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在“人文清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他从四十多年雕塑艺术的探索出发,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曾成钢:我在孩提时代非常喜欢画画

曾成钢《中华民族大团结主题雕塑》(新华社)

“去图书馆‘吃西餐’”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雕塑。 我进入大学雕塑系纯属偶然。

我小时候喜欢画画。 我13岁时开始学习绘画。 我的老师在温州平阳,离我住的镇子有10英里。 我每周都乘船去那里学习绘画。 那时我只看过连环画,没有看过素描,也没有见过石膏像。 我只是想画画。 当我在学校学习时,我经常分心。 老师在讲课,我在画画。 当时我就觉得我这辈子一定要做一名画家。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当时招收的候选人都是从百万中选拔出来的,年龄相差很大。 我刚刚高中毕业,才18岁。 幸运的是,第二年我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本科。 当时我考入版画系,但版画系招生已满。 老师问我是否可以转学到雕塑系。 我不知道雕塑系是做什么的。 我以为只要能考上美术学院就可以了。 就这样,我的雕塑生涯开始了。

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是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雕塑系。 它成立于1928年,当时有很多像李金发、刘开渠这样的教师从法国留学回来。 后来受苏联影响,逐渐形成现实主义。 他的写实创作传统,作品基本都是泥塑。 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很落后。 泥塑只能是石膏像,铜塑的很少。 当我读本科时,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现实主义作品,我的创作也模仿了这些作品。

改革开放后,文化也开放了。 当时建造这座大楼需要80万元,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资金。 不过,王德伟副校长却表示不会修建该大楼。 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大量精美的西方画册。 这些画册一到学校就引起了轰动。 我们把去图书馆看这些画册称为“吃西餐”。 西方各种流派和风格,从现代主义到极简主义等等,都与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写实技法有很大不同,这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青铜器给我的启示》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浙江东阳陶瓷厂和绍兴园林管理所工作,但那些地方都没有我的位置。 我连续6年坚持考研,终于如愿以偿。

考上研究生后,我想把这几年浪费的时间拿回来。 我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周一到周五没日没夜地工作,连吃饭、睡觉都在工作室里。 周末回绍兴老家,火车要两个小时,我就在火车上画稿子。 我的创作方式不是完成一个雕塑然后再制作另一个,而是在它前面放置一排架子,同时制作几件作品。 泥浆量按一辆自卸车按一辆自卸车计算。

在艺术上,我关注的是青铜。 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艺术。 那时我就​​对青铜器很着迷,几乎阅读了所有关于青铜器的宣传册。 我还去了西安和上海,这两个地方商周青铜器展品最丰富。 后来,凡是有青铜器的地方,我就跑过去。

我觉得青铜超越了容器的概念。 它的内部结构、体量、张力都非常震撼,与雕塑具有同样的本质意义。 青铜器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沉稳而有力的装饰线条。 这些线条是完全风格化和标准化的。 我将这些线称为“青铜线”。 弯曲、转折的线条充满了高超的韵律和生命的韵律,表现出矫健的身姿和高贵庄严的气息。 我认为,青铜器的装饰线条不是一般图案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力,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形式”。 这就是青铜器教给我的。

曾成钢:我在孩提时代非常喜欢画画

《鉴湖三杰》

1989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当年非常重要的雕塑——《剑湖三杰》。 该作品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雕塑类金奖。 全国美展每五年举办一次,被誉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 没想到我第一次参加就获得了金牌。 《剑湖三杰》展现了绍兴三位传奇历史人物秋瑾、陶成章、徐锡麟。 前期研究了很多资料,深受他们的人生故事影响。 真正开始创作后,我投入了所有的精力,在工作室里工作了整整一个月,一口气完成了。 此件作品颇有铜鼎神韵,线条十分简洁。 因为这件作品,雕塑界认识了曾成钢; 也因为这份工作,我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

研究生时,我还创作过《精灵系列》和《梁山英雄系列》。 每件作品都具有青铜的质朴、张力和结构。 青铜器充满了刚强、厚重、笨拙的气质,也有豪放、霸气,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精神气质的表现。 我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对这种气质和精神的追求。

最终,我在两年半内完成了研究生学业。 我的毕业展,一共创作了32幅作品,在学校引起了轰动。

曾成钢:我在孩提时代非常喜欢画画

《精灵系列》中的“螳螂”

“有两部作品帮助我摆脱了困境”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学校任教。 当时我有机会去欧洲做访问学者,于是我来到了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之一。

学习结束后,我开始环游欧洲。 为了省钱,白天去博物馆,晚上坐火车去下一个城市。 我从意大利跑到法国,从法国跑到英国,从英国跑到西班牙。 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所见所闻让我“眼花缭乱”。

最让我震惊的是米开朗基罗为美第奇家族墓地制作的一组雕塑《早晨》、《黄昏》、《白天》和《夜晚》。 这和我平时在相册里看到的雕塑完全不一样。 雕塑中的人体完全超出了正常的概念和尺度,并且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将我的雕塑与希腊雕塑相比,希腊雕塑从山上滚下来会碎,但我的雕塑不会碎。” 他的雕塑确实具有生命力和不可思议的力量。

出国之前,我非常自信,认为我的雕塑已经很棒了。 但当我来到欧洲,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我深深地震惊了,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我什至想:我应该继续做雕塑吗?

回国后,我长期处于失语状态,感觉找不到希望。 在苦苦思考的过程中,有两部作品帮助我走出了困境。

第一个作品是为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创作的《忠心忠魂》。 这件作品规模非常大,由五面墙组成,总面积达365平方米。 浮雕采用了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的象征性表现手法,将大量的竖线条与虚实块体相结合,形成铜墙铁壁般的整体效果。 第二件作品是为温州博物馆创作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这也是一个大型的救灾工程,高16米,历时三年完成。

有了这两个创作,我想我还可以。 无论题材、体量、产量,中国雕塑家都有能力完成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也能让西方艺术家感受到中国艺术家的分量。

曾成钢:我在孩提时代非常喜欢画画

《梁山好汉系列》中的“行者武松”

《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型》

2001年,我来到清华大学。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我应该梳理一下,明确一下我的创作方向。

有一次,艺术理论家孙振华问我:“在当今的艺术格局中,有前卫的,也有传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你对自己的艺术有什么立场?” 我想了半天,说道:“如果我要给自己定位,那么我就踢中场。”

中国现代雕塑借鉴了西方古典传统。 例如,它把西方的透视原理引入到我们的绘画中,将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一百年来,我国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训练就是遵循这个思路。 西方现代艺术不再涉及透视。 相反,它借鉴了我们东方的传统,其作品从透视转向平面。 这个变化非常有趣。 事实上,东西方艺术可以相辅相成。 他们有东西要向我们学习,我们也有东西要向他们学习。 艺术只有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能向前发展。 我所说的“中场”,就是不排斥东西方各个时期的艺术,全方位吸收,从而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 换句话说,我们要走第三条路,既不是照搬传统,也不是纯粹模仿西方现代艺术,而是继承、改造、创造东西方文化艺术。

我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 第一,中国雕塑艺术必须立足中国,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行创作; 其次,必须强调传统雕塑语言的母体意义,强调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传统雕塑有语言必须有自己的现代性,必须转化为中国式的现代形式,不能盲目模仿西方。

实现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艺术都可以借鉴。 这种借鉴就是继承经典,然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改造。 必须立足当代,目标是通向世界。 的未来。

《什么是成功的雕塑》

一时间,大家对公共场所的雕塑都不满意。 确实,有些艺术家不负责任,把雕塑变成了作品。 这些劣质雕塑被称为“植物雕塑”,人们常常评论哪座雕塑是“最丑的雕塑”。 多年来,我们付出了很多学费,也有一些教训是惨痛的。 如何消除视觉浪费,防止城市雕塑建成或拆除后被拆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高质量的作品带入公共空间。

我一直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我的第一件公共雕塑《舞动》是为安徽省铜陵市创作的。 铜陵是青铜器的产地。 我正好研究青铜器,就把爵杯变成了舞动的形状。 这件作品后来成为铜陵的标志。

“火炬传递”高8米,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正前方。 《伟大事迹》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馆前。 它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建的。 大型雕塑《月光》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银河公园。 它高近40米,动用了四台大型起重机来放置。

曾成钢:我在孩提时代非常喜欢画画

《圣火接力》

《荷花系列》是我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纯洁而充满活力,但莲蓬却很苦。 如何用雕塑来重新点燃人们对荷花的哲学思考? 我把荷花放大了,把它撕开了,这样枯萎、开裂的莲蓬就不再单调了。 它们会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变化形态,丰富了荷花的审美内涵。 我选择镜面不锈钢作为“莲花系列”的材质,是因为材质本身能够表达一种意境,从而在风格上达到优雅与阳刚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我还积极推动雕塑公园建设。 为什么是雕塑公园? 因为它解决了城市环境的美化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雕塑的发展困境。 10年来,我们在6个城市建设了6个雕塑公园,地面作品600余件,均为5米以上高的大型雕塑,覆盖公共空间3万余亩。

我相信只有得到政府、公众、艺术家和环境认可的雕塑才是真正成功的雕塑。 例如,芜湖雕塑公园就得到了国际雕塑公园联盟主席格特鲁德·艾奇里曼的高度评价,被认为跻身世界前五的雕塑公园之列。 芜湖雕塑公园的建设模式是政府搭建舞台、专家评委、艺术家表演。 通过多次举办“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展,将一片荒地变成了一个非常高品质的艺术公园,让环境与雕塑紧密相连。 成为一体。

“我们为什么需要雕塑”

2012年在德国举办“旅行——曾成钢雕塑展”。

德国著名策展人沃尔夫冈寻找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加德国北方艺术节的年度展览,这是世界知名的年度艺术节。 沃尔夫冈去中国看我的作品,问我是否可以在德国举办展览。 我准备了一年,最终选定了3个主题,共26件作品。

此次展览取名为“旅行”,有几层含义:一是展览在德国举办,是中国雕塑艺术与世界的一次交流,是空间距离的飞跃; 其次,这批作品分别由三个主题组成。 以人类为主题的“大觉者”、以动物为主题的“精灵系列”、以植物为主题的“莲花”,体现了中国天地万物合一的审美观; 第三,雕塑无限一体,能抵抗时间和风霜的侵蚀。 我们也可以面对广阔的未来。

这次展览非常成功。 瑞典雕塑学会主席理查德·布里克索在观看展览后表示:“我原本以为中国雕塑是抄袭西方的,看了曾教授的作品后,完全是他自己的创作,没想到中国雕塑雕塑将从西方复制。” 目前中国还有这样的作品,非常令人震惊!”

《大悟》是我为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创作的。 我把中国历史上几位杰出的思想家放在一起,表达我对人类和未来的思考。 我觉得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永远是我们精神和思想的灯塔。

最后,让我回答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雕塑?” 雕塑是占据物理空间、承载情感审美、能与天地共存的创作。 为什么我们需要雕塑? 因为雕塑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类历史记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只要人类存在,雕塑就永远存在,不会消失。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