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有“天下第一楼”之称。
绥德石狮造型各异。
绥德石雕艺术家包武文在他创办的绥德石雕院创作石雕。
绥德石雕艺术家包武文和他的石雕。
绥德石雕艺术家包来德(右)正在给儿子讲解石雕技艺的注意事项。
无定河流经榆林市绥德县。 河上有一座千狮桥,因桥上雕刻着数千只表情各异的石狮而得名。 进城过桥后,沿着无定河向南,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石刻图案栩栩如生……
绥德是陕北石雕盛产地,享有“石雕之乡”的美誉。 走在绥德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石雕艺术作品。 石雕是绥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是绥德人的骄傲。
“南有才,北有将,陕北善石。” 这个泥瓦匠是指绥德县十里铺镇的绥德泥瓦匠。 他们是精于石雕技艺的艺术家。 一块普通的石头,可能有巴掌大,也有几米、十几米见方,到了石雕师的锤子和凿子手里,就会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没有围墙的石头艺术中心”
从绥德县城出发,沿210国道一路向北,到达十里铺镇。 长达20多公里的道路两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没有围墙的石雕艺术中心”,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慷慨展示绥德精美的石雕艺术。
8月3日,记者来到绥德县十里铺镇看到,210国道两旁,石雕作坊鳞次栉比,生意兴隆。 地上有龙柱立,石虎蹲,石人石佛立。 最大、最常见的是石狮子。 这里的石狮子早已闻名中外。
“绥德石雕艺术最精彩的就是石狮子文化,绥德石雕有百余种,尤其是石狮子,与人们最亲近。” 当地长期研究绥德石雕的学者、绥德县博物馆退休干部李桂龙表示,绥德石雕与陕北人民的生产、生活、精神世界乃至生活融为一体。 凡是有人类足迹的地方,就有石刻的痕迹。
李桂龙告诉记者,绥德石雕种类繁多,用途各异。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器物石雕; 以石为纸刻成的精美卷轴; 牌楼、亭台楼阁、廊柱石雕艺术; 石雕艺术与石狮文化。 石雕艺术家的细致工艺和传统古典美学,在千狮桥、天下第一楼、永乐大道石雕长廊等当地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很多当地人眼中,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 体现了“绥德汉”朴实、直爽、坚韧的性格,也象征着绥德男子的高大、威严、威严。 刚毅的气质更能体现“苏德汉”的英雄、顽强、不屈、不屈、正直的精神。
据考证,绥德石雕形成于秦汉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的手工艺和工业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王助苏督军驻扎上郡时的“太子府”和“观月台”遗址出土的500多块东汉画像石,是绥德石刻悠久历史的佐证。
从古至今,绥德石雕艺人以明快简洁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法,雕刻出了“绥德汉”多彩的情感世界。 无论是雕刻的人物、山水、花卉等工艺品,还是雕刻的石狮子、龙柱或石拱门等大型建筑,无论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汉代画像石,还是乡亲们炕头珍藏的石狮子一代又一代的家家户户,都发展了传统的石雕技艺,让他们继承并再创造了石雕的新理念。
如今,绥德石狮遍布全国各地,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 走进绥德县,处处都能感受到石雕艺术的博大精深。
“玩石头”的艺术家
在十里铺镇,记者见到了当地知名石雕艺术家包武文。 年近七十的包武文是绥德县康头石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他也是绥德县创办石雕厂的第一人,以雕刻石狮子而闻名。
“一件作品从选材到雕刻、塑造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它的造型,也体现了雕塑家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包无文道:“在心里想象一下石狮子的姿势,然后把它雕刻出来,石雕就会生动活泼。越做,你就越知道狮子的头和腿在哪里。”一块石头。”
作为绥德人,包武文从小就痴迷于石雕。 他经常在工作一天后偷偷学习雕刻石狮子。 13岁那年,包武文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木匠成长为石雕师。
20世纪80年代初,鲍武文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穷哥们创办了一家石雕厂。 “当时工厂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员工很少,只能生产传统的石狮子。” 包武文回忆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手工雕刻的石狮子很受欢迎,工厂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随着石雕数量的增加,石雕厂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吴文石业有限公司。
如今,包武文是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艺术家”称号。 包武文雕刻技艺高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玩石头”的艺术家。
这些年来,当地有一批批群众前来向鲍武文学习,马英武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石头上雕刻图案。 凿子在石头上雕刻,发出有节奏的叮当声。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雕刻,马英武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2019年,马英武脱贫。 此外,无文石业有限公司还安置了马西平、鲍夏云、鲍福安、马庄等石雕艺术家,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至7万元。 “我也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我自己也很穷,所以我想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鲍无文说道。
过着美好生活的马英武与人交谈时,皱纹都笑得挤在一起。 包无文也不让自己休息。 他说,他所教的徒弟中有一些有自己的生意,有自己的徒弟。 为了传承和弘扬石雕技艺,在绥德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还成立了绥德石雕研究所,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石雕。
目前,绥德县有石雕从业人员1000余人。 石雕企业带动了周边石材开采、石材加工、运输、石雕和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2000多人就业机会,带动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
雕刻美好生活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绥德石刻的发展并没有落后于时代,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日益繁荣。 1986年,绥德县精选赠送300余尊精美康头石狮,在北京展出后引起轰动。 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令国内外专家震惊。 它们被称为“母体的艺术”和“所有艺术中最好的”。 本次展会为绥德石雕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也正是在这个新的发展机遇中,与鲍武文同时代的当地石雕艺术家鲍莱德迎来了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受祖先影响,鲍莱德将石雕技艺传承了下来。 从为生计雕刻到为艺术雕刻,再到把它变成一种爱好,这些年来,巴拉德雕刻了许多值得骄傲的作品,他创办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石雕种类繁多,大到小型山水小品,大到大型宏伟建筑,各具特色。 巴拉德的专长是三维原创雕塑,用石头雕刻出原始动物的动态造型和五官,特别是雕刻的石狮子,个个凶猛,栩栩如生。
粗雕、精雕、精雕、抛光……一件完整石雕的诞生需要多道工序。 正是在这样强调“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石雕艺术逐渐融入了巴拉德的血液中。 后来,他的大儿子出生了,鲍莱德给他取名鲍雷。 “石头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儿子取名鲍蕾也是希望下一代能够传承我们这一代石雕师的手艺。” 鲍莱德说道。
和父亲一样,鲍雷从小接触石雕艺术,逐渐对石雕产生了兴趣,最终和父亲一起经营自己的石雕生意。
然而,作为绥德当地一名年轻的石雕师,鲍雷并没有完全继承父辈纯手工的雕刻技艺。 视野更广阔、思路更灵活的鲍雷,将发展方向聚焦在数控机床上。 机器雕刻。 “市场环境早已不一样了,如果不敢创新、不敢前行,就很难保住饭碗,更别说继承了。” 鲍蕾坦言。
鲍雷也有着和父亲一样的思考:石雕工艺总是需要人来传承,对于在当今的环境下如何传承,他有自己的想法。 “除了日常的机雕之外,我们还会针对手工人物等新兴产业,手工制作一些精美小石雕。 这样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又可以保证我们的石雕工艺后继有人。 ”鲍蕾说道。
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石雕通过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入了现代市场,既保持了传统的手工艺特色,又绽放出新鲜的活力。 这里的石雕艺术家们正在共同努力,雕刻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