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馆藏作品:陈益晶《鸿福临门》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陈怡静《鸿福登门》15.5×11.5×6cm

作品《鸿福登门》是用金狮峰石雕成的。 弥勒大师和达摩大师身着袈裟。 整体造型如一颗“心”,似乎体现了“一心一意”。 两位尊者笑容满面,眉间白发闪闪发光。 他们手捧长寿桃,手握蝙蝠,寓意“禅意人生,幸福就在其中”的愉悦之美。 陈怡静巧妙地利用石材的自然形态、丰富的纹理和绚丽的色彩来表达作品的主题,融诗画元素于一体。 作者雕刻手法娴熟,对人物服饰、袍服采取大胆概括的手法,但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却细致入微,使作品古朴自然,充满幽默感。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林恒云《寒冬争霸》10.5×11.5×6cm

《寒冬暴君》描绘了两只熊在寒冬里吃鱼,又饿又渴的情景。 熊的鬃毛浓密细密,将坚硬的石头雕刻成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栩栩如生自然,幼崽身上短而细的毛细腻光滑。 在腿部的弯曲部分,绒毛与皮肤的紧密贴合经过精心处理,显得生动和谐。 我们似乎能看到两只熊的狩猎动态瞬间定格。 他们的天真增添了乐趣,舔小牛的感觉美妙极了。 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活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寿山石雕技艺丰富多样,精美成熟,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思路,融汇了中国绘画和各种民间雕刻技法和艺术精髓。 其技法主要有圆雕、纽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微雕等。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收藏作品:林法树《念罗汉》7*7*5.5cm

作为四大“国石”之首,寿山石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特色,广泛用于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文具、器皿等艺术品。 自古以来,寿山石艺术深受文人墨客乃至帝王贵族的喜爱。 林法树大师用温润的山白石雕刻了《念经罗汉》。 虽无声无息,却让人感到“无印书法更鲜明”,凸显出“静心冥想,沉醉宁静,提神醒脑”。 的宁静。 清爽的块面,工整简洁,绘画般的人物线条精准生动,毫无冗余。 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思和回味。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冯九和《合家团圆》11.5×25.8×12cm

凤九和擅长圆雕,尤以猪群等动物雕塑闻名。 猪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是财富、吉祥的象征。 作品《合家欢乐》描绘了十二只活泼可爱的小猪围绕着猪妈妈争夺牛奶的场景。 小猪们或昂首“哼”,或吸吮妈妈的乳头,或凝视一旁……画面自然逼真,这得益于凤九和一家人生活在乡村,对他们的熟悉。 农事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和生活经验。 此外,他的作品中巧妙的色彩运用和处理也十分出色。 他不被“靓色”束缚,而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驾驭“靓色”,开创了寿山石雕“以色作花”的技法。 更高的创作空间。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黄丽娟《少女图》10.1*5.5*4cm

作者的家乡是畲族聚居区。 畲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畲族妇女绚丽的民族服饰,是闽东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这部作品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 女孩背着背包,腰间系着一串珠子,头发扎成辫子放在一侧。 作品形象生动,天真可爱,真实而不浮夸,有一种质朴之感。 个性突出,风格鲜明,能将真、善、美融为一体。 作者将自己的女性、母性、爱的本性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中。 ,让更多人沉浸其中,获得精神升华。

南宋时期,寿山石矿被开采。 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出现了东门、西门两大流派。 寿山石雕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花鸟等。福州寿山石雕与福州脱胎漆器、软木画并称为“榕城三绝”。 寿山石刻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上为帝王将相陪伴,中为文人雅士,下为平民百姓”的特点。 其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文化中占有显着的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致、尊贵、智慧的象征。 寿山石雕追求雕刻与打磨并重的艺术效果,崇尚回归自然。 因此,它以“相石”为重要环节,注重石形、色彩的运用,巧妙运用技法,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王祖光《贵妃醉酒》9*6.8*3.3cm

《贵妃醉酒》以烛红芙蓉石为原料。 红芙蓉石色泽鲜红,初燃时如蜡烛般细腻润泽,光芒四射,细腻可口。 王祖光将传统的雕刻技法提炼为古朴有力的方式,既有“东门派”圆雕的细腻与灵性,又具有“西门派”奖牌的精致与文化内涵,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象。一种全新的感觉。 《贵妃醉酒》按照原石的形状,生动地描绘了杨玉环醉酒的状态。 复杂的头饰、飘逸的衣裳、迷茫的表情、摇曳的姿势,无不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陈文斌《鱼之欢》,高16厘米

寿山石是“四大印石”之一。 陈文斌的雕塑题材广泛,以圆形人物雕塑为主。 他刀工精良,作品新颖别致,善用俏色。 《鱼之欢》刻的是一位身着蓑衣的老人,一手握着鱼,一手捻着长须,开怀大笑,两只蝙蝠翩翩起舞,寓意“鱼中有欢乐,幸福在中”。吃鱼”。 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平凡而幸福的世俗生活和豁达的人生哲学。 石头就是七剑石。 其质地细腻、油腻、坚韧。 虽然不透明,但有光泽,韧性强。 该作品有多种颜色,包括黄色、红色、白色和紫色。 黄色巧妙设计,与脸部、手部和皮肤的肤色相匹配。 紫色部分是椰棕雨衣,米色部分是衣服,充分保留了材质的自然美感。 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手部细节也刻画得非常准确。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陈立中《左莲听雨声》35×16×34cm

《留莲听雨声》以仙游石为题材,仙游石是一块原石。 作者根据石头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创作,然后化腐朽为神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是一个经典题材,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 它特属于文人的精神范畴,是文人品格的隐喻。 受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师荷花题材的影响,陈立中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残荷”独特的寿山石风格。 作品中,荷花的苍劲与沧桑,荷花茎的铿锵豪情,荷花的孤香,翠鸟的淡然神情,在看似残缺中呼唤出坚强不屈、绵绵不绝的生命意识。 、枯萎、腐烂的景象。

唐朝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寺建筑兴盛。 寿山石雕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 南宋时期,寿山石矿已被开采,形成了专业和非专业石雕队伍,寿山石雕也被列为贡品。 元代以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质。 元明时期,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印。 因其洁如玉,质软易攻,寿山石印章应运而生。 受到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的高度赞赏。 从此,篆刻师们开始制作自己的刀剑。 、仿汉、斑驳,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开始流行和发展。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叶紫仙《长生仙童》8.5×3.5×10.3cm

叶子显大师初学木雕,后转学寿山石雕,擅长雕刻人物。 本作品采用文阳石,具有质地细腻、质地纯净略硬、色泽鲜艳、色界明快的特点。 大师巧妙地利用石头的色彩变化,将人物与背景合理地排列组合。 画面的主人公长寿人,住在山上,性情善良。 旁边还有一个小孩子,抱着寿桃靠在长生男子身上,脸上满是喜悦。 两只蝙蝠落在它身上,一只鹤栖息在它后面。 金色的石幔被巧妙地雕刻成一棵象征着仙界吉祥的瑶琳树。 创造者利用石头丰富的自然色彩,精心雕刻,使石头展现出它的美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林元康《观罗汉》7.7×10.8×4cm

作品材质为高山玛瑙石,是寿山石的一种。 作者利用石头本身鲜明的红、白色彩,巧妙地雕刻出似睡、似醒、似醉、似思的罗汉形象。 罗汉背着蒲团,脸色通红,双目微闭,双手抱胸,正在打坐,仿佛看透了世间一切因果,他的冥想是超然的。 罗汉身边的酒坛已经空了。 白色僧袍的色彩过渡自然流畅。 左边颜色稍有变化的石头上,一只小猴子顽皮地挠着罗汉的袈裟,与罗汉抬头沉思的动作相呼应。 整幅作品的色彩虽然变化很大,但造型却是三角形而不失稳定性。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潘思衡《访友摆件》10.8×5.8×3.8cm

《访友饰》无论在整体构图、色彩搭配、刀法运用等方面都充满了独创性和匠心。 作者用娴熟的色彩和娴熟的刀法描绘了古树参天的山野奇观,以及智者不甘被困在屋内,进山寻找隐居朋友的情景。做一两件优雅的事情。 乘势而上,享受悠闲自在,令人羡慕。

到了明代,寿山石的钮扣装饰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雕刻艺术家在继承古代玉印、铜印等纽扣装饰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造诣和独特的印艺风格。 寿山石印章已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和珍品。 宝藏。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 史料记载,雍正年间,寿山石雕就被纳入政府的税收范围。 雕刻艺术以材料和技法为基础,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镶玉器物以及印章纽扣。 装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手法上出现了精炼、连锁的手法。 经过长期的发展,寿山石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 藏品:周宝亭《高山石虎》7*3.5cm

周宝亭擅长雕刻印章纽扣、古代动物摆件、仕女圆雕等。 被世人誉为周氏石艺“三奇”。 其雕刻手法既有“东门派”的刀刻锋利、造型清晰灵巧,又具有“西门派”的特点。 “圆刀意为薄、古朴、高雅。” “高山石虎”是一款玩具。 在其设计中,非常重视“相石”。 它是根据石材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的,石材与工艺相匹配。 它将大量的雕刻语言浓缩在方寸之中。 作品造型稳重厚实,线条概括刚劲,雌虎双目圆睁,獠牙外露,四肢粗壮,尾部饰有云纹雕刻,夸张而霸气。自然的。 整部作品充满了蒲茂、沉雄的古意和趣味。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林飞《锦上添花》8.7×9.2×4.6cm

赞美美、表达美、热爱美是人的本性。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就是女性的身体。 在被封建制度压制了几千年的中国,表达这种圣洁之美一直是有些顾忌的。 有着深厚人体艺术功底的林飞,敢于突破壁垒,为寿山石雕艺术创造了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题材领域。 “锦上添花”是花园里“小睡”的女孩雕像。 裸体女孩的形象带有一丝唯美主义色彩。 她有着曼妙的身材和匀称的身材。 她的头枕在手臂上,双腿弯曲,侧躺在花海中。 慵懒、性感、迷人,半掩的脸庞、弯曲的双腿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有欣赏古画时安静的审美情趣。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潘晶石《湘音》39x27x12 厘米

“香印”是指美丽的玛瑙,利用玛瑙的颜色、花纹、形状等特殊性能进行雕刻创作。 两只小鸟或站立或卧在一块枯木上。 木材的纹理和鸟翅膀的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动与静的结合,充满了禅意。 两只鸟虽然形状不同,但目光却看向同一个方向,似乎透露着归家的渴望。 整幅作品散发出一种悠闲的氛围,使观者在欣赏时感到平静、返璞归真。

寿山石从原矿到艺术品,至少要经过相石、下料、凿刻、修边、抛光五道工序。 同时还要运用各种雕刻技术。 寿山石雕的技艺是通过刀法来体现的。 寿山石刻的剑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洁的剑法、古朴雄伟的剑法、刚健的剑法和飘逸的剑法。 例如,伯夷、花鸟等雕塑,多采用秀灵的刀法; 人物圆雕、古代兽篆钮等雕塑多采用蒲茂刀法。 适合收藏家和鉴赏家拿在手里“把玩”,但不刺手还有另一个有趣的方面。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收藏作品:郭茂杰《荷塘趣思》8.8*1.5*1.5cm

薄意是寿山石印章独特的表现手法。 由于伯益的雕刻技艺流畅,刻工细致,光影泛白,深受金石画家的欣赏和推崇。 博艺是由浮雕技法逐渐衍生出来的。 它比浅浮雕“浅”。 因雕刻层薄,绘画丰富,故称“博艺”。 博邑雕刻以“讲究典雅、做工精细、贴近画理”而著称。 它集书法、篆刻、绘画为一体,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独特艺术。 《荷塘清趣》用的是一把利刀,层层意象。 依山石颜色雕刻而成,意境深远。 作品生活气息浓厚,艺术境界崇高,文化内涵深厚,诗情画意,真正堪称炉火纯青的佳作。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作品集:郭公森《瑞兽呈祥》3.8*2.5*5.3cm

《瑞兽呈祥》采用山波洞石。 山宝洞石属于寿山石家族的一员。 产于月尾山西南山伯洞。 此石质地晶莹油腻,蜡质、半透明性极强。 或略透明有光泽。 其上刻有敖龙,故该作品又称“敖龙钮”。 从作品原本的色泽到每一个工艺细节,作品都蕴含着“想象的能力”和“情感的活力”,以及外在呈现的视觉美感——皮、骨、肉,“具有穿透力” “看到皮下骨头”的三点手法,以及每一个细节经过精心刻画后所呈现出的“写实”,都源于其内流淌的扎实稳重的古典气质,以及独特的“中国传统纹样的融合”。和审美趣味”的味道。

在雕刻艺术上,寿山石雕讲究“从石的外表取巧”,即根据石头的形状、色彩、纹理等特点来构思,因势而宜,运用技法。因材而宜,因色而花样,使自然的色调与神秘的做工融为一体。 。 寿山石雕的最大特点是色彩的巧妙运用。 寿山石有十多种颜色,色彩十分绚丽。 艺术家在雕刻之前必须经历一个对石头进行定相的过程。 石头的定相过程取决于其表面的形状和颜色。 初步设想,雕刻后会出现其他颜色,需要进一步构思。 一件好的寿山石雕,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益求精。 这是对工匠的考验,也体现了工匠的匠心。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收藏作品:黄宝庆《无忧无虑》8*8.5*15.5cm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郑友林《眼前的祝福》8×4×10厘米

《眼前的祝福》利用石材原有的色彩分布,巧妙地将顶部和中间红色部分雕刻成儿童和蝙蝠,白色部分看起来像云海。 蝙蝠飞到幼儿面前,寓意主题。 作品体现了“精致和谐、美善统一”的人文价值。 它不仅包含刀功,还充满精神感染力,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雕塑工艺篇 寿山石雕

藏品:林东《伸展瓜谷》11×9.5厘米

“绵绵卦炉”的材质是芙蓉石,其创意来源于《诗经》中的“绵”。 首句“绵绵卦炉”四字,是一幅祝愿子孙兴旺、繁荣昌盛的吉祥图名。 林东的寿山石雕有形、有灵、有情、有趣。 他们技术精湛、气质高雅、富有、耐久。 他们常常用幽默来营造轻松和欢乐,也常常用巧妙的夸张来营造乐观和纯真。 他们总能让人明白。 洞察力。 他的作品没有神秘感,只有深刻性; 没有浮夸,只有真诚; 没有矫饰,只有自然。 《伸卦露露》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 几个海胆在瓜蒂上爬行。 它们头大身小,表情快乐、和谐、自然。 因此,并不会让人觉得比例一点不对,甚至变得更加精致和谐。

信息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

制片人| 南昌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