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东——厚积薄发中为雕刻艺术风格

寿翁

寿翁

人民网福州9月1日电(通讯员 邱丽梅)出生于雕塑世家,自幼跟随父亲林祥云在沉浸式氛围中学习雕塑。 他博采众长,博采众长,以夸张、幽默的雕刻手法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又不失审美内涵。 他通过自己积累的经验,为雕刻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他就是中国玉雕大师林东。

林东,1957年出生,福建福州人。 自幼随父亲习艺,后又师从福建省著名雕塑家王泽俭、周鹤生学习泥塑。 擅长人物圆雕,尤以雕刻寿星、弥勒等传统题材而闻名。 作品古朴神韵,善于表现人物表情的幽默和肢体的夸张。 作品多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展出,受到国内外艺术收藏家的好评。 现为中国玉雕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现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雕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滴汗水映月石

林东的工作室位于福州国货路林动美术馆。 林美术馆的创始人是著名的寿山石雕大师林恒云、林飞、林东三父子。 也是福州寿山石雕艺术世代传承的典范。 林动是林恒云大师的次子。 与哥哥林飞作品的“中西合璧”风格相比,他更多地表现出民间艺术家博采众长的艺术特色。 在林美术馆,我们看到它不仅藏品丰富,而且珍品不少。 既有林衡云早期的成名作《寒冬霸主》,林飞的代表作之一《女娲补天》,还有林动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司马光砸缸》。 坐在这里很容易让身心平静下来,久坐可以滋养性情。 面对采访,林动并不像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藏品那样令人着迷或眼花缭乱。 他显然有着朴实不做作的性格,甚至还有着更加低调、谦虚、不做作的性格。

林东出生于福州厚浦。 在那个满是石头的雕刻小镇里,你可以赤脚踢石头。 邻居们不是从事石雕就是木雕,林动从小就生活在城里。 一个雕塑家世家。 得益于父亲林恒云的言传身教,林东从小就对雕塑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而林恒云也愿意教导自己的天才儿子。 林东在采访中回忆,父亲下班回家后总是继续创作,每天都会雕刻到很晚。 林动小时候,蹲在父亲身边,模仿父亲的手势,优雅地雕刻。 父亲时不时会俯身观看林动的创作并指点。 一轮明月当空,洁白的月光照耀着春夏秋冬,也照亮了林东的艺术创作之路。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滴滴汗水,年仅小学四年级的林东,让他的雕塑作品大受欢迎。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赋,二是勤奋。” 林东强调了自己看似顺利的艺人生涯。 在他看来,艺术没有所谓的捷径。 仲永虽然才华横溢,但不到二十岁就失去了能力,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林东一直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这与林家血统息息相关。 “小时候,当一只小鸟飞进我家时,父亲会赶紧关上门,抓住小鸟,当场素描、绘画,塑造成泥塑,然后把小鸟放走。” 据林动介绍,父亲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 艺术从来不惧怕困难。 “爸爸每天七点钟上班,晚上回家,吃完饭就拿起切肉刀,直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 父亲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林东的脑海里,并一直鞭策着他。 在艺术创作生涯中必须时刻牢记艰苦奋斗的精神。

十年耕耘与积累

1978年,林东进入福州雕刻厂。 在这个名人云集的工厂里,林动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艺术的天堂。 他向这些能工巧匠学习才华,终于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福州雕刻厂,林东看到了各流派的雕刻技艺。 无论是西门薄艺技艺的淡雅意境,还是东门圆雕技艺的精湛,林东君都学识渊博,鉴赏力强。 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汲取名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为寿山石雕加载了很多灵感。 新定义。

在福州雕刻厂期间,林东眼花缭乱的雕刻技艺让他大开眼界,思维也进一步开阔和活跃。 不仅学习了东西方的雕刻技艺,雕刻厂的传统雕刻技艺也奠定了林东深厚的雕刻功底。 雕塑世家的出身和优势,为雕塑技艺的讨论和艺术理论的交流注入了更多的“活水”。 林东深刻体会到传统技法注重刀法,西方雕塑强调线条特点。 如何将两者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成为林东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林东运用现代雕塑理论重新诠释传统雕塑技法,并取得了成功。 1988年,林东的寿山石雕《踏雪寻梅》荣获轻工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一举名声大噪。

如果说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林东雕刻技艺日益成熟的体现,那么他通过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为传统题材赋予新观念的巧思,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他雕刻技艺的炉火纯青的程度。

鸟欲飞高,先振翅; 一个人要想进步,首先要学习。 在林东看来,石雕也是如此,需要时间去磨练推陈出新。 事实上,在赋予作品新的概念之前,林动就已经熟悉了各种技巧,包括人物的比例、结构等,这就是箭在弦上,时机缺失的意思。 林动当初创作《生日星》的时候,就得到了一块白皮綦江原石。 当他寻找那块石头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他在最大限度保留石头原型的同时,将白色的石皮加工成人物的胡须和眉毛。 ,并垂落至脚背,改变传统只延伸至胸部的款式。 最引人瞩目的是,他突破了传统的30/70的人物塑造理论,夸张地让寿星的头占了身体的一半。 此外,他还根据情况巧妙地利用了石头的样式和形状,将长生星独特的长头改造成仙桃形状。 不仅不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反而传达出了长寿星善良、和蔼可亲、活泼的样子。 林东此举不仅改变了以往长寿明星的固有形象,也为寿山石雕题材注入了新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一开始,很多人认为我雕刻传统题材时不能创新。创新是否意味着放弃传统题材,用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进行创作?看看卢浮宫传世的许多艺术,仍然无法被超越。杨清代玉轩、周尚君的传统罗汉造像和印章也是前所未有的。” 林东认为,创新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放弃前人的智慧。 而是基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认识,集众人之长苦练基本功后,将多年的积累转化为自己的艺术特色,形成自然的创新。 确实,在记者看来,林东凭借娴熟的雕刻技法,类比、赋予传统题材新的特点,通过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寿山石雕界独树一帜。 这就是创新。

石材的韵味自然厚重

油画以抽象写意为特点,水墨画以清新淡雅、韵味悠长着称。 可见,每种绘画都有其艺术属性,石头亦是如此。 “厚度是石头的标签。” 林东总结了寿山石的艺术属性。 “石头必须有石头的味道,而不是轻盈通风的。”

林东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感。 他常常用流畅的线条来丰富和诠释和谐的人物形象。 “比如雕刻弥勒佛,弥勒佛的笑容要幽默,脸上要有笑意,肚子又圆又大,要有肥肥感。如果作品搭配一个男孩,男孩“应该‘小’来衬托弥勒的主题。包包需要简单的轮廓,大块最能表达石头的颜色、亮度和材质美,而不破坏石头的主要风格。” 经过多年的雕刻艺术经验,林动准确地掌握了弥勒佛的结构。

《皆大欢喜》是他的经典作品。 林动根据这块荔枝洞石的形状和颜色,将那极其闪亮的黄色部分,刻在了弥勒圆圆的肚子上。 同时,随着颜色的变化,他将白色的部分雕刻成弥勒的头部、双手等几个部位。 一个天真又调皮的孩子。 只见弥勒左手抱着许多小孩,这些小孩贴在他的耳边,似乎在告诉他如何捉弄玩伴,而另一边的小孩则紧紧抓住弥勒的右臂。 弥勒佛闭着眼睛,专心聆听他们的窃窃私语,生怕被这些顽皮的孩子们戏弄。 林动利用黄与白的相对大小和相互依存,将弥勒佛的宽容、大度、肥硕和欢乐,以及孩子的天真、浪漫、渺小、可爱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禁。

此外,林东在爱好上还善于追求与寿山石雕相同的意境。 平时收藏书画作品。 虽然他从不用墨,但厚重写意的笔触却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 张大千空灵古朴的抽象表达,李可染浓郁深邃的精神力,徐悲鸿风雷电的浑厚渲染,都从剑起落的那一刻融入到了他的创作之中。 他的《踏雪寻梅》是一部有力的杰作。 林动挑选了一块品质优良、色彩巧妙的落旗石,将落旗石的白色部分雕刻成一堆冰柱,中间绽放着傲人的红梅。 诗人骑在驴背上,在雪地里行走。 诗曰:“踏雪寻梅。开,立雪中默默等待。” 在整个作品中,林东运用了国画的大写意技法,以一种稀疏而优雅的方式表现了古人诗情画意的生活。

对于目前寿山石市场的火爆,林东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无论市场如何整合,最好的雕塑必须经得起考验。 但同时,林动也有些担心。 曾经火爆的寿山石市场,正吸引着大批投机取巧的商人。 “他们缺乏理性判断,遇到经济不景气就会立即被淘汰。” 林东建议收藏家,进入寿山石产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眼光,能够用理性冷静的眼光看待艺术品的盛衰之外,还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有所收获。动荡的艺术市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