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的天龙山半山腰。 天龙山又名方山,海拔1700米。 这里风景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高阳帝父亲高欢的夏宫。 周围群山起伏,松柏茂盛,山顶龙王石洞泉水碧波荡漾,山前溪流清澈潺潺。 由于北齐时在山麓建有天龙寺,后人便习惯称它为天龙山。 天龙寺于宋代更名为圣寿寺。 1948年,一场火灾,寺庙被烧毁。 1981年,南大寺迁至太原南郊山上,并进行了修葺。
石窟分布在天龙山东西峰的崖腰上。 现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开凿的洞窟24个,其中东峰洞窟8个,西峰洞窟13个,山北侧洞窟3个。 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肖像共存1144件。 各窟开凿年代不同,以唐代最多,有十五窟。 东魏石雕比例适中,形象逼真写实,生活气息浓郁; 唐代的雕塑日益严谨、精致、精美。 唐代石雕形体生动,姿态优美,刀法将服饰线条炼得流畅,富有质感。 第九窟“漫山阁”内的弥勒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神态端庄;
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 它的体形丰满,有华丽的项链和透明的纱布。 普贤菩萨像微笑着,满足于自然。 这是一座精美的石雕。 明代张冕的《天龙观》诗中有“门对松岩,殿围龙柏托丘”之句,就是指此景。 天龙山上,满山苍松翠柏,尤其是古松龙盘绕龙盘,纵横缠绕,为天龙山又一奇观。
天龙山石窟造型巧妙、比例恰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细,为后人研究佛教、艺术、雕塑、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它们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雕塑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太原乘坐小巴到清徐,或乘坐8路公交车到晋祠下车,再绕行晋祠后面到天龙山,沿着蜿蜒的山路步行即可到达。
第一个石窟开凿者是东魏宰相高欢,即东风第2、3窟; 其子高阳开凿三窟,东峰一号窟,西峰十号、十六号窟。 北齐至隋时期 东风十一窟是在此期间开凿的; 东风八号洞是隋炀帝晋王时开凿的; 唐代已开凿洞窟18个。 它跨越四个朝代,历时四百多年。 它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成就,但却有着相通的传统关系。
如北齐第1、10、16号窟,在窟前增设仿木结构的前廊。 廊内有雕花柱两根,柱头以柏枝支撑,梁上有三升斗拱。 中间饰有人字形交叉手。 是现存唯一的北齐建筑实例,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隋代第8窟为有底洞,中心有一座方塔。 塔壁及四面均有佛龛、雕像。 结构虽复杂,但加工十分恰当。 双钩服装图案简洁流畅,别具一格。
西峰第9窟是晚唐时期不可多得的杰作。 峰顶有一尊高755厘米的弥勒坐像。 端庄华丽的形象有一种古朴温馨之感。 服装图案虚实结合,聚散合理,给燕国佛像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下部主塑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三尊侍者。 它们分别以男性和女性的身体进行处理,完美地表达了身体、纱布和配饰。 雕塑中穿插着迂回的雕塑技巧。
后壁浮雕有弥勒倚佛、坐佛及多座化佛坐莲座,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景。 崖壁间依附着数个龛窟,既宽阔又雄浑,传统与古朴相结合,寓意深远。 为了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了仿明代三层楼阁,底部有汉白玉台阶,中间建有木梯,可到达弥勒佛顶。 仍沿用旧名,称“满山阁”。 “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北坡石家峪福惠寺天龙山石窟中还有唐窟三处,南坡柳子谷悬崖峭壁上五朝至元明时期的石窟五处(其中三处无佛)雕像)。 这样算来,天龙山石窟应该有33个洞窟,其中有佛像的洞窟就有30个,而不仅仅是25个洞窟。 但由于南北路线不规则,悬崖险峻,加之是较晚的作品,所以鲜为人知。 放眼天龙山风景区,其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驰名中外,备受赞誉。 其特点是情感的表达成熟、饱满、精致、细致,贴近劳动者的生活氛围,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以“小而精”着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的不同特色。 其独特的风格有别于其他石窟艺术,故被誉为“天龙山风格”。 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 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 高欢之子高洋定北齐晋阳为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 隋朝时,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 唐代,李渊父子在晋阳创业,造窟达到鼎盛。
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峰之间的悬崖半腰上。 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开凿的石窑洞二十七个。 东峰有八窟,西峰有十三窟,山北有三窟,西南有三窟。 洞与洞之间山路相连。 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肖像1144件。 每个洞窟的开凿年代不同,以唐代最为常见。
天龙山石窟的雕刻技术较北魏进步了一步。 第九窟为原木结构“满山亭”。 亭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 上层供奉弥勒佛。 坐像高约八米。 虽然有部分损坏,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一座石像。
下层供奉观音立像,高十一米。 造型生动,姿态优美。 披着项链,身着透明纱布,身材丰满。 柔软的纱布质感清晰。 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造像。 天龙山石窟由灰白色砂岩构成,易于雕刻、风化。 其中东峰有十二洞,西峰有十三洞。 北魏末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虽然他们都冠以“大魏”的称号,但实际上都是傀儡政权。 东魏由高欢摄政。 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国号魏为齐。 历史上称为“北齐”。 ”。太原古称晋阳,是东魏(公元534-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高氏的都城。高欢曾在天龙修建了颐和园。山,使得佛教在这里迅速兴盛,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建设工程。
东魏两窟、北齐三窟,均为三壁三龛的方洞。 东魏造像均有三尊造像,即前壁释迦牟尼、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佛。 西魏时改为五尊,坐弥勒佛改为盘腿坐弥勒菩萨。 东魏造像身材瘦削,手法古朴简洁,至今仍保持着“骨骼优美,形象清晰”的风格。 北齐造像减少了运动感,注重对形体结构的雕刻,雕塑语言得到了完善。 同时,在佛龛、洞窟造型上还可以看出建筑结构上的重视,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当时木结构建筑的原貌。
隋代仅一窟,保存有著名的“开皇石室铭文”。 可见该洞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 晋阳还是唐太祖李渊创建隆兴的地方。 因此,这里也是唐朝的重要都城,佛教进一步发展。 因此,唐代开凿的天龙山数量最多,达到十五处,其中包括第九窟“满山阁”。 代表。 这是一个很大的山洞,有两层。 上层有一尊8米高的弥勒佛卧像。 下层中央有一尊高6米的十一面观音像。 左右为骑大象的普贤菩萨和骑狮子的文殊菩萨。 造像体态丰满,雍容华贵,技艺细腻。
总体来说,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高于同时期的其他石窟,生动地表现了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转变过程。 遗憾的是,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精品流失海外。
天龙山石窟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历史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