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寿山石因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和支持,逐渐流行于自上而下,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清商君田黄石《九赤仙宝印》
康熙六年(1667年),高照从浙江回到家乡,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寿山石文化的专着《观石录》。 二十年后,毛奇龄游历寿山,写下了另一本《石头记》。 两项赏石记录的出版,掀起了世界人民竞玩寿山石的热潮。
《观世录》记载,在寿山,石农有“奎路设枷”。 寿山石甚至销往北京等更远的地方。 《后观石录》记载,当地一个姓陈的小伙子进山,发现了很多好石头,运到北京,卖了“千金”的天价。
周尚君在牛田上刻黄石凤钮朱文椭圆形印章
需求如此火爆,就有供应。 人们对寿山石审美价值的要求提高了,对雕刻技艺的要求也提高了。 清代的雕刻师水平普遍比前代高出不少,也有真正的寿山石雕大师。 其中最著名的雕刻大师应该是杨宣和周尚君。
杨玉轩的田野,《黄石》,《卧虎藏龙》,故宫博物院藏,北京
杨宣,又名杨雨轩。 据比较可靠的资料显示,杨选出生于明末,创作于康熙年间。 杨选与宫廷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他的作品几乎都有宫廷的印记。
杨玉轩的绝活是能够在极其微小的材料上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手势,极其微妙,或者通过运用奇妙的想象力,在雕刻的图像中使用石头的自然色彩,这已成为“后世寿山石刻中的“借色取巧”。 来源。
毛奇龄在《后观实录》中记录了他巧妙的用色,“一粒葡萄纽,一粒瓜纽,纽扣为杨选所制。葡萄和瓜都是纯灰色的,唯有白色略带红色的。”它们是树枝和叶子,被甲虫破坏的叶子都染上了红色和黄色,明暗相通,就像老荷花的画叶一样。”
清代上君将军洞木槿、石、红、凤钮制作方形印章
另一位寿山石雕大师是周尚君,又名周滨。 据说他生于康熙时期,也有人说他生于乾隆时期。 乾隆本人所用的寿山玺上的纽扣大多是商君所刻。但与杨选不同的是,周商君在乾隆时期并没有专职为宫廷工作,他的很多作品也在民间流传。
周尚君的绝活似乎与精细雕刻有关。 他在仅二寸高的印刷材料上雕刻了六龙三凤。 这在当时是其他人无法达到的。 说白了就是“个性化”,这与当时西方的艺术潮流不谋而合。
清代周将军洞芙蓉石马唱菩萨坐像
真正把杨宇轩、周尚君和朝廷联系起来的人是文人。 文人常常担任官员,官员有时也需要向皇宫进贡。 杨、周等石刻名家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享有盛誉,他们的作品自然成为贡品的最佳选择之一。
康熙年间,据说周斌被招为“御工”,在内廷任职。 据查,故宫博物院虽有其遗作不少,但没有其他原始文献记载,因此无法证实。 但和杨宇轩一样,他的大量作品被统治阶级收藏,成为事实上的“御匠”。
清周时期
文人的赞扬和鼓励,使周尚君和杨选名声大噪。 工匠不再是一般的“百工匠”,而是有名字、有血肉、有自己的审美和风格的艺术实践者。 因此,他们也有权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清代杨玉轩持花罗汉像
这些刻在他们身上的名字就像是一份骄傲的自证,一份不容忽视的宣言。 为皇帝雕刻的艺术大师们终于在作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
1.《明清时期寿山石雕刻家众多,为何以杨玉轩、周尚君最为著名?》,寿山石文化网
2.《清宫与寿山石》,寿山石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