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它在内容、题材、风格、雕塑表现手法、所用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考察茂陵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
关键词:霍去病墓; 雕塑; 《马踏匈奴》; 艺术价值
CLC 编号:J323 文档识别代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2) 36-0061-01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它在内容、题材、风格、雕塑表现手法、所用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 雕塑题材主要涉及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劳动生活和民间雕塑。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荣,汉代厚重的墓葬风格导致了动物俑、人物俑的雕塑数量众多。 这个时代的工匠、艺术家所创作的丝画、石雕、陶俑、石像(砖)等都比以前的要好得多。 此类雕塑作品更显出雄伟、博大的气息,尤其是陵墓雕塑艺术,其造型古朴深邃,表现手法夸张动感,风格蕴含着时代精神。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陵茂陵东侧。 规模巨大,墓前排列着各种巨型石兽雕刻。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具有许多独特性和创新性,包括其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美意义、突出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 具有划时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作品《马踏匈奴》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其在中国美术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霍去病墓概况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 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凭借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西汉王朝的统治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西汉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对匈奴采取了和平政策,换来了短暂的和平。 国力逐渐恢复,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汉武帝开始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结束了高祖对匈奴的亲族政策,正式向匈奴宣战。 霍去病自18岁随叔父卫青第一次征伐匈奴以来,在短暂的一生中六次进攻匈奴,六战全胜,为安定民生、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早年因病去世。 汉武帝刘彻失去了爱将。 《从长安到茂陵》中,在茂陵东侧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这位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弘扬了汉朝威望、培养了汉朝雄心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就静静地埋葬在这里。
二、《马踏匈奴》艺术风格分析
纵观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根源。 形式和风格对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西汉艺术风格独特、雄伟、充满无限活力和想象力。 如果说气势磅礴的祁连山形古墓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将浴血奋战、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却为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和战场的缩影。
(1)自然形成
与秦代相比,汉代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秦代的雕塑以人物为长。 创作手法比较写实,结构严谨。 雕塑的比例和大小更加真实地再现了客观人物。 但汉代的大型石雕并未沿袭秦代的艺术风格,而是以粗犷、浪漫、活力着称。 他们追求精神之美和意境之美,简洁夸张的语言显得浑然天成,使整个雕塑更加优美。 大气磅礴,充满生机。
“西汉中期的汉匈战争,打破了匈奴‘君臣世世代代自立,不服中国正说’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改变了匈奴人的传统观念。匈奴人的民族心理”。 这使得匈奴人不断迁入西汉定居,将匈奴的文化艺术习惯带入汉地,对西汉乃至汉代艺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匈奴。 霍去病作为平定匈奴的一代名将,位列骠骑将领之列,与匈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工匠们在建造霍去病墓时也充分融入了匈奴的艺术语言。
《马踏匈奴》风格雄浑刚健,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恰恰展现了西汉继承楚文化、融合匈奴艺术所形成的浓郁而独特的西汉雕塑艺术风格。文化——自然如其然,追求将浓郁的写意色彩融入简约写实的造型中,也体现了西汉“天人合一”的主要思想。
(二)“循石形”
汉代的雕刻技艺并不追求外形的精确。 例如,动物雕塑在认识到动物的表情和习性后,抓住了形象,选择最能表现其生命力和表情的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进而寻找所要表现的题材。 风格相似的石材,利用一些相似的石材进行雕刻加工。 正如本文提到的,《骑马踏匈奴》是一座纪念雕塑。 为了使其能够长期放置,该作品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雕刻而成。 面与线、粗与细、简单与复杂的对比关系,都能很好地搭配。 它们是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 形式语言简洁而夸张。 器身转折处进行大胆简洁的凿刻,细节处采用浮雕、线雕。 主要技法是采用“寻势”的造型手法。
循石形,即根据材质进行艺术运用,更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纹理,稍做加工,取与意义相近的,不作详细说明。 “跟随”在字典中的基本解释是:遵循,跟随。 单从“寻石”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技法的表现手法是遵循原石纹路的规则进行雕刻加工,神重于形。
《马踏匈奴》又名利马石雕,长1.9米,高1.68米。 在造型技法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随石造型”的手法,运用了圆雕、浮雕、线雕等雕刻技法。 斧凿,去粗取精,去繁求简,从石中得形,造型大气磅礴,古朴苍劲,充分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态,并以简洁的线条造型呈现出自然雄伟的气势。
三、《马踏匈奴》的价值体现
墓前的《马踏匈奴》等石雕至今仍保存完好。 它们不仅蕴藏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更让现代人得以一睹西汉时期为国为民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 他的珍贵作品的外在技法和创作理念都为现代艺术创作者所研究和探索,在艺术和雕塑史上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之美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也再现了道家的审美思想:心物合一,使人的精神摆脱了实用的束缚。 、利益、逻辑因果,上升到‘虚’、‘静’、‘明’的审美境界。” 在造型手法上,作者用静态画面再现了动态战争的悲壮场面,打破了汉代以前石雕艺术的创作观念,不再大量采用战场上的动态和生态。将自然环境中的场景浓缩为若干个场景进行造型表达,把握场景的整体意义,运用简洁、夸张、动感的形式语言和高超的雕塑技巧进行创作。 西汉的艺术工匠们掌握了这一技艺,将西汉“雄浑、浪漫、包容”的独特艺术精神表达到了极致。
(二)展现汉民族精神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中,除了驯兽和猛兽之外,最突出的就是主体雕塑《马踏匈奴》,它为我们呈现了汉匈战争战场的缩影,还是霍去病征战匈奴时的形象写照。 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表现出特定的历史情感。 它体现了西汉王朝抵御匈奴入侵、团结全国的精神和意志,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帝国的强大和不可动摇。 马的姿态雄伟而骄傲,有一种不容侵犯的威严和尊严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下的匈奴士兵惊慌失措,想要挣脱束缚,却已经陷入了狼狈的境地。 一脸无奈。 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场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可以想象当历史被西汉帝国骑兵的坚强意志改写时,西汉人民是多么欢呼雀跃。
四。 结论
《马踏匈奴》将汉匈战争这样一个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事件及其反侵略精神浓缩成一件纪念雕塑,将美学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重点描绘了整个相关事件的内在精神和意志。历史事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个人或某件事,形成西汉独特的充满内在精神魅力的艺术雕塑风格,建立中国墓地纪念碑的新的表达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艺术和雕塑史上。 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