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黄杨木雕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保留了根、色的质朴,各种生动的形象、纹理、节子、洞穴、肌理,而且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表现出自然、古朴、朦胧的神韵等自然美。但同时,通过艺术的运用,Processing增添了人类的情感。
▲黄杨木雕刻(来源:珠宝指南)
乐清黄杨木雕是浙江省乐清市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流行于乐清市柳市镇南街村、乐城镇、翁阳镇等地。
从民间艺人收集的口头资料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实物可以推断,乐清黄杨木雕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
▲ 元末铁拐李黄杨木圆雕(来源:木雕事物)
据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乐清艺人叶承荣用黄杨木雕创作了近代乐清黄杨木水雕第一件传世作品《太上老君道祖像》,为乐清黄杨竹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明末黄杨观音(来源:木雕)
20年代中后期,朱子长的黄杨雕塑《和尚吉弟》、《捉迷藏》在国际展览中连续获奖,使乐清的黄杨雕塑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和政府的重视,黄杨木雕这一民间艺术品种很快被发现并传承。 黄杨木雕的技术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和发展,精美的作品不断涌现。
▲黄杨木雕花笔筒(来源:珠宝指南)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艺术家王凤佐的成就最为明显。 此后,随着叶润洲、叶一洲、郑向奎、于明华、叶东才、王笃才等一批老艺术家的木雕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乐清黄杨木雕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以其独特的艺术材料和艺术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受到广泛关注,被有关新闻媒体誉为“华东一朵花”。
黄杨木雕文化特色
技术特点:黄杨木雕刻的特点是根据材料而定的。 由于黄杨木材料直径的限制,雕刻时所选人物的动态都经过精心考虑,人物形状尽量控制在直径18厘米左右,以利于艺术创作。 雕塑。
▲黄杨木雕刻的老鹰(来源:《珠宝指南》)
雕刻精细是黄杨木雕的一大艺术特色。 它可以雕刻眼睛、头发、衣服上最精致的细节。 凹凸纹理可雕得平整光滑,褶皱飘带清晰流畅,不损伤边缘。 浅黄色淡雅的色彩和细腻的纹理适合描绘人物,可以轻松表达作品的自然和纯真。
▲黄杨木雕(来源:匠心演绎)
片雕和透雕也是木雕技艺的技术特点。 由于木材体积的限制,采用拼接手法将单一人物拓展为多人故事情节,使得黄杨木雕作品精致细腻,刀法清晰,纹理清晰。 凸显雕刻精美、典雅的“鬼斧神工”,凸显雕刻技法的表现力和工艺性。
▲黄杨木雕刻(来源:珠宝指南)
造型特点:乐清黄杨木雕的内容和题材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黄杨木雕观音(来源:珠宝指南)
人物造型艺术有其特殊性和独立性。 虽然它不遵循现代西方绘画中的人体比例,但其创作方法和比例却独特且处理得当。 其组织严密,疏密有致,刀工细腻。 人物栩栩如生,因为材料的纹理与人物的肤色非常吻合,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展现。
黄杨木雕刻工艺
乐清黄杨木雕刻所用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还有卡尺、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料刀。 用于制造毛坯的工具有锯、木锤、铁锤等。
雕刻所用的主要工具是凿子。 凿子种类繁多,功能齐全。 分为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凿、翘起凿、针凿和手锯等。 发夹、拖钻等
▲各种规格的雕刻刀(来源:名匠)
乐清黄杨木雕制作精良,包括构思草图、泥稿、选材、粗坯、雕刻、精心修边、打磨抛光、精雕发纹、打蜡上釉、配套脚盆等十道工序。
▲将毛坯敲打成型(来源:名匠)
▲毛坯的雏形(图片来源:小江大师)
▲雕刻(来源:名匠)
▲抛光打磨(来源:名匠)
乐清黄杨木雕充分展现了民间工匠的智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 例如,明代的木雕刀法圆润、简洁、流畅; 清代木雕刀法清晰、光滑、圆润等。乐清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工艺要求是其他雕刻所无法比拟的。 现代技术无法替代,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黄杨木雕刻的断桥上相会(图片来源:匠心演绎)
2006年5月20日,乐清黄杨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号VII-42。
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高公博,男,浙江乐清人。 现任中国根艺学会副会长。 他是亚太地区工艺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高公博大师(来源:乐清新闻)
1965年,16岁的高公博因家境贫困而放弃学业,却幸运地考入了乐清黄杨木雕刻厂。 进厂后,高公博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学习黄杨雕刻技艺时,他信奉“学百家,不学一所”,不断向厂里各有专长的师傅学习。 几年后,高公博掌握了黄杨雕刻的基本技法,开始独立构思和创作。
▲高公博大师(来源:乐清新闻)
1979年被推荐到温州参加中国现代雕塑家周庆鼎先生举办的动物雕塑艺术研究班。
于是,高公博开始创作仿古木雕,在色彩处理和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打破了过去黄杨木雕只雕刻小作品的格局。 《红丝舞》等优秀仿古木雕作品。
▲高公博作品《敦煌飞天》(来源:大真艺术网)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成为“轻工制造”的代名词。 以前从事黄杨木雕的工匠们都转行了,要么做服装,要么做小家电,但高公博从未改变。
当时电视剧《济公》正在热播,高公博就想,为什么不创作一百个表情各异的济公呢? ”从1986年起,他开始创作《济公百态》。同样的人物,不同的表情,高公博的创作激情无穷无尽。这幅作品与传统的黄杨木雕截然不同,完全是他自己的艺术!
▲高公博作品《济公》(来源:大真艺术网)
传统黄杨木雕刻所用的材料必须笔直、无缝隙、无疤痕。 扭曲的根被丢弃,这是相对有限的。 高公博又想:有没有一种黄杨木雕塑可以像草书一样自由奔跑呢? 他用锤子敲了敲,但是没有作用。 他用火烧了它,但还是没有用。 然后他简单地将黄杨木从中劈开。
▲高公博大师与黄杨木(图片来源: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不断变化的分割图案和黄杨木的多样纹理,给了高公博很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1990年,他的第一幅分雕作品《鱼湖雨声》诞生,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意设计一等奖。 另一件分雕作品《屈原》被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收藏。
▲高公博汉江独钓(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1994年,其根雕、劈雕作品被文化部评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2004年,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会见高公博,收藏了他的三件仿古木雕代表作:《敦煌飞天》、《了翁》、《济公》、《酒不醉,人人得》醉”。 现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博物馆。
▲高公博大师和他的作品(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经过50多年的艺术实践,高公博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废弃的树根中发现了美好的意境。 他利用树根的自然状态进行最后的润色,使他成功克服了黄杨木雕刻的百年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