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2017“惊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演开幕

“小雨带来新花,雷声开始惊醒虫”。 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7年度“惊蛰”优秀毕业生作品展于4月8日至15日举行,展出7件服装设计作品。 一场秀、一场艺术设计作品静态展、一场原创戏剧依次上演。 10个专业的1307件设计作品在校内外亮相,充分展示了2017届毕业生四年的学习成果。 4月10日,展览开幕式暨优秀毕业生作品静态展在淮海路红坊创意园举行。 此次展览是学院首次汇集各专业毕业生作品走出校园向社会展示。 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青年。 设计师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机构、大学专业人士和社区居民驻足评论。

我校校长蒋长军,副校长刘春红,学科评估组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估组成员吴海燕、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国务院设计学科评估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立新,上海设计第四届峰会执行委员会主任楼永琪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等兄弟校领导,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会长邵龙图等行业代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Billy Lee等外籍专家,金螳螂集团上海设计院院长范建中先生等企业代表,以及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院长李军出席事件。

蒋昌军校长宣布演出周开幕。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强青年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价值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双一流’建设注重立德树人。” 姜长军表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大学是高层次人才聚集、思想汇聚、创造力迸发的地方。 他们应该主动搭建跨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让师生活跃在国际舞台,积极传播蕴含中国价值观、中国风格、中国风格的文化作品。

2017“惊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演开幕

(姜长军校长宣布活动开幕)

刘春红副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她对同学们的努力学习和老师们的辛勤指导表示感谢。 她对前来观展的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毕业作品展周的概况。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军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各项举措。 徐平教授、外籍导师Billy Li、楼永琪教授、邵龙图教授等从多个角度分享了设计学科的教学理念。 环境设计系毕业生代表杜彦鹏讲述了毕业设计给他带来的成长和收获。

2017“惊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演开幕

(刘春红副院长在活动中致辞)

艺术设计教育传递理念和价值观,创意设计让生活更美好

天马行空的创意理念、时尚前卫的色彩设计、时尚的视频动画……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艺术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6个专业现有学生近300人。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产品设计。 毕业设计作品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设计从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到为社会服务提供概念灵感的过程。 与以往偏向于艺术表现的作品相比,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更具人性化,或关注民生需求,或充满人文情怀,体现了这些年轻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和使命感。进入社会。 随着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认识,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传递更多的理念和价值观。

“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转型和乡村建设问题。” 环境设计系主任王亚明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学生黄林谦的作品就是典型代表。 2008年汶川地震后,数万所学校受损倒塌。 志愿者组织搭建帐篷,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课程。 但由于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安全的场地,困难重重。 针对震后重建问题,黄林谦将校舍废墟中保存完好的教室家具部件拆除,改造成临时建筑材料。 她迅速修建了45种类型的校舍,以满足不同的学校需求,并尽快修复。 正常的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避难所,“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帮助弟弟妹妹们尽快走出地震的阴影。”

产品设计系毕业设计围绕“设计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对上海老旧小区公共设施设计进行探索。 “学院引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关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在设计形式上优化和创新,更能通过设计创造人文和商业价值,增强文化理解,促进社会发展。” 系主任吴翔教授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公共设施实践实习基地,将毕业课题与垂直项目相结合,通过实践完善设计方案。 针对居民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受限的问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阚学清设计了一款集汽车充电桩、监控视频、紧急疏散指示、智能信息于一体的社区智慧路灯充电桩。列和其他功能。 减少了单个公共设施占用的空间,减少了私自拉线的安全隐患,有利于物业的统一管理。 展览现场,社区居民不时向阚学庆询问作品的各种细节。 小女孩非常惊讶,“我的作品正在不断优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运用到居民的社区生活中,让大家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好的”。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学院注重技能培养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家‘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课程以能力为基础,采用开放式教学,将普通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展示,实现与社会的无缝衔接。 “设计师的发展、社会角色、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和创新能力。深度培训可以增强学生对设计师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的理解,践行大国工匠精神。”学院院长李军教授表示。 “学校这一教学改革主体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学校的主要作用是综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2017“惊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演开幕

(展会现场)

走进社会、走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展览中还有很多接地气的奇思妙想,比如视觉传达系张思佳设计的《EATING IN POCKET》。 “‘吃’是能让我们获得归属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东西。”基于年轻人对传统饮食概念的认知偏向,我们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平面设计,利用当代视觉营造现代时尚的氛围。 “有冲击力的语言”,张思嘉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美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享受其中。“文化内涵是时尚创意的基础。” 在艺术全球化的当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融合,培养兼具世界视野和本土意识的中国时尚创意人才。”活动负责人、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新群教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表示。

2017年毕业作品展周期间,除“惊蛰”主题静态作品展外,还将举办“雅莹·东华杯”中日合作研究生作品展、2017中国马海毛时尚创意设计大赛、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 大会、13级服装设计毕业生优秀作品大赛、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创意展活动服装设计创意作品展、第十三届“YKK·东华杯”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暨“表演”“装饰” 2017专业服装表演及设计作品即将发布,原创剧《我是谁》 将陆续上演。 2017年4月12日,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将再次亮相上海时装周。 优秀作品将于6月第二次代表学校赴英国参加第26届伦敦研究生时装周并向世界展示。 展示中国“时尚之都”建设中大学生设计人才的风采。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实用型、创新型时尚人才培养。 多渠道跨文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常态。 “东华新锐设计师”培养扶持计划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学校设立了“毕业作品展”、“东华时装周”、“上海时装周”、“伦敦毕业生时装周”四个先进通道,让大学校园的新锐设计力量走出去。走出课堂,穿过校园T台,登上国际秀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时尚创意也成为中外大学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媒介。

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晨报、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记者现场报道。

2017“惊蛰”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演开幕

(出席嘉宾合影)

搜索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