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节“中学教育概论”课上,我们集体参观了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 去之前,我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深深敬佩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贡献。 我也很好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死在哪里。 当我开车到小庄时,我看到了城市郊区的混乱,空气中充满了灰尘。 我不禁想知道为什么纪念馆要建在这样的地方。
下车往前走,古典风格的犁宫就出现在眼前。 越往里面走,就越能感受到那种祥和的气氛。 纪念馆外的小学似乎也在赞扬埋葬于此的陶先生。 进入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后来通过导游的介绍才知道是根据陶行知先生演讲时的照片雕刻而成)在日本)。 雕像两侧的墙壁上是领导人的讲话。 陶先生的评价如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旁边还附有陶先生的一些优秀弟子的照片。 纪念馆陈列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手稿和文物,包括周恩来赠送的毛衣、冯玉祥将军赠送的遗物以及陶先生生前使用过的衣服和椅子。 纪念馆内还有更多照片,全面、生动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根据原照片复制的,包括陶先生故居、陶先生出国留学前后、环球旅行、工程和学习团体等,“小学”活动、育才学校、孝庄书院以及陶先生葬礼照片等方面。 解说员根据陶先生的生平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人生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纪念馆为何建在这里。 陶行知原名陶文君。 大学时,他推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自号“知行”。 后来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完成”,故改名陶行知。 并以此激励自己一生。 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毕竟书本上的都是前人的知识,到底是真是假还需要自己判断。 这也符合陶先生“教万事,教人求真;学万事,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和学习主张。 后来我去参观陶先生的墓时,也看到了郭沫若为他写的这句话,可见陶先生在世时对这一点是多么重视。
参观纪念馆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先生的《情满天下》。 陶先生始终把“仁爱”作为教育的中心思想。 我想起现在广为流传的陶先生的另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心连心的活动,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触及灵魂深处。” “教育是灵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真挚的爱、善意和宽容,又如何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呢?恐怕学生会在心里筑起一堵坚固的墙。”著名的四颗糖故事也讲述了同样的道理,陶老师出于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善意,以奖励四颗糖代替了常人的批评,从而获得了预期的教育意义。他创办孝庄学院时亲手设计的校旗,充分证明了陶先生热爱世界的理念,“来时手捧一颗心,走时不留一丝草叶”只有十二个字,却是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毕生热爱教育事业,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了育才学校、工科集团、晓庄学校,发起了“小教师”活动……培养了大批心怀仁爱、赤诚之心为国的优秀人才。 他消灭了大量文盲,为教育树立了榜样,做出了杰出贡献。 宋庆龄称赞他为“万世之师”,不无道理。 另外,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时,几个小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陶先生的博学多才,有优美的英文和书法功力; 二是陶先生的交友广泛。 陶先生与很多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痕迹的人交往过,比如艾因斯塔、泰戈尔、杜威、甘地等,没想到这些著名人物竟然是同一时代的,更难以想象竟然都和陶行知先生有关系! 总而言之,这次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真是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