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据媒体报道,福建漳州碧湖生态公园展出的“中学生用舌接吻”雕塑也引起广泛争议。 两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坐在一起,热情地接吻。 不少市民表示,这件艺术品会产生误导,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艺术还是媚俗?
艺术夸张与荒诞的界限在哪里? 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应该遵循一定的指导方针。
有人说,雕塑艺术应该“前卫、夸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放置在城市中的雕塑或者城市中的建筑并不是短时间存在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影响尽量贴近周围的风景或者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人文主题要一致,这样才可以避免各种“吓人”的造型。 有网友直言,这些离谱的雕塑根本不是艺术,本质上是“媚俗”。
许多“离谱”的雕塑和建筑在受到公众批评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专家的反对。 一些专家说,艺术不是欣赏丑陋。 雕塑应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而不是满足他们一时的好奇心。 雕塑体现了创作者的意境,但毕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是否能够融入整体环境并被人们所接受是应该考虑的。
但也有人对此表达了不同看法。 有专家表示,这些独特的雕塑和建筑代表了一种审美方向,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体验。 公众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和批评,而应该尽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去看待。
专家呼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丢脸”雕塑的频繁出现,换个角度看,或许也反映出艺术与公众的脱节。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周志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展示,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需要公众参与。 例如,一个大型地标雕塑方案,可以同时公布多个方案,供公众投票。
据悉,国外一些城市如果需要安装艺术雕塑,将公开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并邀请各界代表组成评审团进行评选。 确定主题后,与艺术家签订合同,并详细说明雕塑的摆放位置、寿命等细节。
如果采用这种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机制,城市雕塑和一些建筑就可以实现艺术与现实环境的联系。 只要整个运作层面能够公开透明,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公众,也许就会少一些“离谱”的雕塑和建筑。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太多华丽、眼花缭乱的感官刺激,一些简单、善良的东西已经逐渐退出了社会舞台,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 有评论说,雕塑作品要弘扬社会真善美,具有一定的励志和纪念意义,风格要雅俗共赏。 这就是雕塑艺术本身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