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梁、脚踩四川,世代为高官。” 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位于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 一侧的两座南峰相互呼应,人们习惯形象地称其为“乳峰”。 不得不说,乾陵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作为风水宝地,自然受到后人的关注。 关于乾陵发掘的消息我们都耳熟能详。 唐朝末年,黄巢下令数十万人挖乾陵,却无济于事。 五朝时期,后梁节度使文韬抢劫了所有唐皇陵,但无功而返。 即使在民国时期,乾陵也曾被盗。 军将孙连仲使用真枪大炮和炸药,但乾陵仍完好无损。 这些讯息都向世人揭示了乾陵的稳定与神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听说武则天命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在全国范围内为乾陵选址。 最后,袁天罡在选定的乾陵上放了一枚铜钱,李淳风放了一根银针,恰好是银子。 将针插入铜币孔中。 这个故事虽然广为流传,但并不真实,因为袁天罡于公元635年去世,而此时的武则天只有11岁。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乾陵的壮观,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几位农民工。 1958年,咸阳干县当地几名采石工人用炸药炸开岩石。 恰巧他们炸毁的石头是墓口的那块巨石。 次年2月,陕西省成立乾陵发掘委员会。 经过发掘,专家发现墓道内的情况与《旧唐书·燕山寺传》记载的情况相同,于是判定此地确实是“鄯善”。 墓门口“已经太晚了”。
民国时期文学大师郭沫若发掘明代定陵后,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文物保护措施不成熟,万历陵的许多珍贵文物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坏。 郭沫若痛定思痛,认为明代墓葬虽不完美,但在考古工作中积累了经验。 于是,在他和众多考古专家的带领下,考古专家们决定向上级汇报,对乾隆进行发掘。 但当时并未获得批准,上级给出的答复是:“好事我们做不完,这件事可以留给后人”。 此后,上级下达通知,全国不得挖掘任何皇陵。 至今,乾陵始终保留着它的神秘色彩。
就乾陵中可能发现的珍贵文物而言,流传最广的当属王羲之真迹《兰亭序》。 由于节度使文韬并没有将这部真迹列入唐陵被盗文物名单中,因此专家推测,《兰亭序》真迹极有可能在武则天与李氏的墓中。郅合葬。
事实上,关于乾陵的神秘消息层出不穷,也有很多疑惑一直萦绕在乾陵追随者的心中。 当我们参观乾陵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疑难问题。 比如李贽的圣人碑,记载了高宗的武功武功,但为什么武则天的碑是宋金以后才刻的。 有草书、隶书、甚至女真书等多种文字? 另外,朱雀门外神道东西两侧的61尊石像为何没有头像?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正题。
先来说说石像的身份。 众所周知,西侧有32尊石像,东侧有29尊石像,共计61尊石像。 然而,这些石像的真实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所言。 “唐高宗下葬时,唐朝使者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是为了炫耀唐朝的威严,在陵墓前竖立了自己的雕像。” 其实这里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些石像所代表的人中,一共有六人入围为使节和御宾,其他人则在“质子卫制”的约束下来到长安参加葬礼。 什么是“质子守卫系统”? 简单来说,唐朝的小诸侯国为了表示对唐朝的忠诚,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或女儿留在长安作为人质,守城。 这一制度也是唐朝统治蛮夷的积极写照。
此外,这些石像所代表的人也并非全部都来参加高宗的葬礼。 比如北面西侧第一排的阿南佘,死于唐隆朔二年。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唐高宗李治去世于唐弘道元年,这意味着有一些吐蕃官员去世得早于李治。
事实上,在陵墓周围设置石像并不是武则天的特例。 她只是仿照唐太宗昭陵而设计的。 当时,唐太宗在昭陵竖立了象征14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石像。 李治死后,武则天效仿昭陵,在司马路上立石像。 目的是为了向后人展示唐朝的风采,即“向后人炫耀”。
这些石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头。 可以肯定的是,乾陵建成时,所有石像都完好无损。 至于石像的头部为何后来“丢失”,历来众说纷呈,并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 不过,流传最广的还是“地震说”。 据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月23日,咸阳当地发生强烈地震,相传震级为8至11级。 当时有数万人在地震中丧生。 由于这些石像头部的材质很容易龟裂,61座石像最终全部失去了头部。
不过,这种说法值得仔细推敲。 很难相信,如此强烈的地震,仅仅导致石像的头部断裂。 至于传闻外国人来到这里,说他们的祖先立在乾陵,他们觉得不好意思,然后半夜假装欺人,让人主动斩首。 这样的说法更是令人难以置信。 笔者认为,无头石像的根本原因是人为造成的,要么是明清时期的战乱,要么是无记录的发掘。 简而言之,人为破坏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如今,虽然这些石像没有了头显得别扭,但乾陵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物和古建筑依然历历在目,给后人带来了巨大的欢乐。 毕竟,站在古代帝王陵墓的建筑之中,想着盛唐时期的繁荣,心里不禁生出一股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