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黄杨木雕刻最早作为三维雕刻工艺品单独出现。 可追溯的实物是元朝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雕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沙坪坝区的黄杨木雕刻工艺,利用黄杨木纹理光滑、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创造出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因此,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项目名称:黄杨木雕刻技术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简介: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工艺继承和吸收了大足石刻的传统技艺。 以黄杨木为雕刻材料,结合竹、木、象牙、石雕而成。 该工艺将重庆地域文化元素注入图案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巴渝地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2009年,沙坪坝区黄杨木雕技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黄杨木是一种名贵木材。 它生长缓慢,质地细腻,质地坚韧,色泽光滑。 它像象牙一样,适合精细雕刻,且易于长期保存。 黄杨木雕的工艺主要包括设计、选材、雕刻、粗坯(人物的整体造型)、精坯(四肢、脸部、衣纹等)、修边、抛光、雕刻、上漆、底配等。 木材一般是四十、五十年的黄杨木。 以形状直圆、无节、树皮细腻均匀、纹理细密、色泽鲜黄为宜。 雕刻时,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循序渐进。 雕刻技法有透雕、圆雕、浮雕、线雕等,其中以圆雕为主。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工艺在内容和题材上秉承了传统的黄杨木雕刻技法,主要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如八仙、长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产品主要分为饰品类、饰品类和实用类。 摆件类主要包括大小不等的动物、人物、花鸟等作为家居或办公室摆件; 配饰品类主要包括发夹、发夹、耳环、项链、手链、手机挂件、皮包挂件、汽车饰品等; 实用类主要有梳子、筷子、勺子、碗、花瓶、首饰盒等。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1992年,陈力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重庆著名雕塑艺术家柯玉珍。 先后雕刻出具有重庆特色的《吊脚楼餐具》、《银龙长寿星》、《山下追踪者》等优秀作品。

2011年,陈莉被评为沙坪坝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陈莉被评为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弘扬黄杨木雕工艺,防止黄杨木雕工艺失传,传承人陈力从2004年开始向社会招募对黄杨木雕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行免费培训迄今为止,已培训学员150余人。 ,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教育机构提供相关专业实习岗位。 2015年至2016年,他在二塘小学讲授黄杨木雕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手工操作,授课学生200余人。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技艺的黄杨木雕走进了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

沙坪坝区黄杨木雕刻工艺--拐像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