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雕刻资讯

潘玉良: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原姓张,后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石秀,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安徽桐城人。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自幼父母双亡,14岁时被叔父卖到戏院当歌舞伎,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潘赞化赎回,纳为妾。 改名潘玉良,住上海乍浦路。 她热爱艺术。 1918年,她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考入上海绘画专科学校(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师从朱屺瞻、王继元学习绘画。 1921年毕业后,获得安徽省公费留学法国的资格,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第一批学生。 然而,她到法国一个月后就申请了国立美术学院,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院士。 专科学校油画班转校生,徐悲鸿同学。 1925年,她以第一名毕业获得罗马奖学金,得以前往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雕塑。 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华人获奖的记录。 潘玉良是民初极少数接受新艺术教育并成为画家的女性之一。 受限于客观条件,女性画家想要成功往往比男性画家更加困难,必须付出很大的牺牲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潘玉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潘玉良,画家、雕塑家。 毕业于巴黎和罗马美术学院,作品曾参加罗马艺术展,并荣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 1929年回国后,历任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大西洋画院院长,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7年旅居巴黎,任巴黎中国美术协会会长。 等待中国画展。 曾雕刻过张大千、王继元的头像。 潘女士是第一位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绘画学院的东方人。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诞生和发展的。 这恰恰符合她“融汇中西文化”、“古人求己,不忘古人”的艺术主张。 对此,法国东方艺术研究者耶赛夫先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合了中西绘画的长处,也赋予了她自己的个性。她的素描有中国书法的笔触,用生动的线条来描绘实体的柔和、从容,这就是潘女士的风格。她的油画带有中国水墨的技法,画面染上淡雅的色彩,虚实相间,色彩鲜明……她1977年,这一代旅法画家在巴黎逝世,遗作和遗物已运回中国合肥市。

年表

潘玉良,原名陈秀清,1895年6月14日出生于江苏扬州。后改名张玉良。

1913年被潘赞纳为妾,改姓潘。

1917年赴上海师从洪野学画。

1918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术学院,师从王继元、朱屺瞻学习绘画。

1921年,潘玉良考入里昂“中法大学”。 后来考入里昂国立美术学院,师从德卡教授学习绘画。

1923年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大杨、西蒙学习绘画。

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师从康罗马蒂学习绘画。 油画《白菊花》参加南京市教育局展览。 1926年,他开始学习雕塑。 创作油画《水果》、《罗马废墟》等。 每届意大利国家艺术展必选他的作品。

1927年创作油画《酒仙》、《黑姑娘》、《威尼斯》、《罗拉丁》等。

习作油画《裸体》以5000意大利币荣获意大利国际艺术展金奖。

1928年回国后,年底举办首次个展。 创作油画《自画像》、《早晨》。

1929年任上海美术学院西画系主任。 参加“首届全国美展”,被誉为“中国西方画家中的一流人物”。

1930年兼任新华艺专和中央大学(1949年中央大学改称南京大学)教授、导师,并在南京、上海任教。 在上海创办“艺苑画研究所”。 与王华在日本东京联合展览。 创作油画《春天》、《白荡湖》等。

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专职教授(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 创作油画《我的家人》、《累马》等。 发起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 协助蔡元培先生筹办“中国美术学院”。

1932年创作油画《虎丘塔》、《大众桥旁》、《摘葡萄》、《两个女孩》、《牛场》、《同济门外》等。

1933年创作油画《书房》、《牡丹》等。

1934年,捐献玉雕佛像和“善展”,支持绥远军民抗日。 田汉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潘玉良发表讲话,谴责一些人在抗战时期“脱离实际”、“说多画少”。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潘玉良油画集》。 因鼻部疾病手术,留下后遗症。

1935年,《潘玉良画集》再版。 假期里,我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必入画库”。

1936年在南京期间举办了四次个展。 上届画展中,展出的作品有《陈独秀肖像》。 对于现在的玉琴社来说,“颜天池雕像”(颜氏为明代钦宗)被誉为“艺术林中的一件盛事”。

1937年,为参加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办个人画展,再次赴欧洲。

1938年参加《沙龙》展览,在《自画像》中赋诗云:“边塞在峡江三更中,长江心千里”。数英里之外。”

1939年参加法国国家美术宫举办的第53届“官方绘画展”,创作《艺术家肖像》等。 制作“自画像”。 参加“独立沙龙”展览。

1940年参加第51届“独立沙龙”画展,作品有《少女肖像》等。 巴黎沦陷,住在郊区,以教书画画为生,捐钱救国。 揭露法西斯主义的罪行。

1941年创作《楚肖像》、《裸体》等。

1942年对色彩的进一步研究

1977年,这一代旅居法国的画家在巴黎去世。 遗作和遗物已运回中国合肥。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