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分析#
北宋的苏东坡先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社交牛”,走到哪里都能交到朋友。
苏轼在徐州做官时,经常拜访当地隐士云龙山人。 云龙山人,本名张天吉,热衷道家修身养性。 他平时有两个爱好——养鹤和喝酒。
苏轼做客记者采访,将云龙山人的故事写进《放鹤亭的故事》一文。
山上,云龙山的人们建了一座亭子,养了两只鹤。 每天早晨,他们让鹤飞翔,让鹤在云端振翅,或者在田野里休息。 傍晚,鹤飞回鹤亭。 云龙山的人们每天陪着仙鹤,耕耘着长亩,照顾着父母,坐看云卷云舒。
有一次,苏轼带领幕僚宾客到放鹤阁与云龙山百姓饮酒作乐。
苏轼倒了一杯酒,对云龙山的人说道:“即便是尊崇南方的皇帝,也不如住在山林里的主人!”
苏轼接着说,《周易》和《诗经》都把鹤比作圣人、君子,但卫一公却因为喜爱鹤而死; 他因酗酒而闻名。 皇帝连清远闲置的鹤都不能放纵,隐士就算喝酒也不会造成伤害,更何况是好脾气的鹤呢? 可见帝王与隐士的幸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山人听了,哈哈大笑,为苏轼一行人唱起了放手唤鹤的歌。 一曲终了,云龙山人对着飞翔的仙鹤呼唤道:“回来吧,回来吧,西山不能久留了。”
鹤在帝王贵族和山中隐士的身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达官贵人视鹤为珍禽,称其为“上品鸟”。 他们把它的图案绣在衣服上,幻想自己能像仙鹤一样直上云霄,却一生被困在名利之中; ,悠闲舒适。
丹顶鹤。图片来源:摄影网
01
1923年夏天,河南新郑李家楼遭遇旱灾,当地居民决定打井灌溉以解燃眉之急。
没想到这次发掘竟然揭示了2000多年前的郑公墓。 这座古墓属于东周郑国一位君主,里面埋藏着大量珍贵的陪葬品。 一经发掘,就引起了罗振宇等考古学家的关注。
其中,以一对青铜壶最为引人注目。 壶上绘有莲花盛开,壶颈两侧饰有龙耳,腹部四角贴有立体飞龙,两只虎形怪物探出头来。舌头在底部。 铜壶顶部,莲瓣中央,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铜鹤。
这就是国宝青铜器——莲花鹤方壶。
联合方壶的出土年代非常特殊。 当专家们忙着揭开其身世之谜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为保证文物安全,莲鹤方壶被紧急转移至重庆存放。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内战爆发。 莲鹤方壶本应运往台湾,却因战乱滞留在重庆。 后来,一件被运回河南老家,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另一件则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莲鹤方壶的折腾、漂泊经历,让它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回到文物本身,莲鹤方壶作为先秦青铜铸造水平的代表作,具有春秋战国思想活跃的特点。 百家争鸣的时代风范。
难怪郭沫若评价壶上鹤时说:“此鹤已突破远古猛犸象,雄心勃勃,不顾一切。”
【春秋】莲花鹤方壶。来源:故宫博物院
古人认为鹤“一鸟之下,万鸟之上”。 它是一种具有仙气的动物,象征着长寿、吉祥。
在中国古代,鹤广泛分布于东北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流域的湿地。
历经沧桑,鹤依然栖息在中国各地。
我国是世界上鹤种类最多的国家。 鹤类有丹顶鹤、灰鹤、蓑羽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黑颈鹤、红颈鹤、沙丘鹤9种。
它们分布在各地的沼泽、浅滩、芦苇塘中,各占一块地盘,结成一派,形成了鹤的“江湖”。
除黑颈鹤、红颈鹤常年生活在青藏、云贵高原外,其他鹤类在秋冬季节都会迁徙至长江流域越冬。
古人早已发现了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 据晋周《风土记》记载:“鹤性惊,八月白露落,流于草叶,有滴水声,即鸣叫”。发出警报并移动到它居住的地方。地方,担心变化和伤害。”
这里说鹤每年都会随着季节迁徙,描写得非常浪漫。 每当鹤听到秋天露珠滴落的声音,它就知道是时候飞向南方了,赶紧招呼伙伴一起去。
鹤.图片来源:摄影网
在迁徙过程中,鹤经常在湿地觅食和栖息。
这种象征长寿的动物,需要极其脆弱的自然环境。
以丹顶鹤和白鹤为例。
截至2010年,野生丹顶鹤仅约1500只,其中约1000只在中国越冬。 中国在吉林向海、湖南东洞庭湖、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等地建立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如今,丹顶鹤的生存条件有所改善,已从濒危物种降级为易危物种。
白鹤是鹤类中飞翔次数最多的种类,迁徙距离超过5000公里。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白鹤种群每年从西伯利亚飞至鄱阳湖,也在我国东北湿地栖息。 白鹤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据研究,其寿命可达70年以上。 但由于气候恶化和人类捕猎,截至2019年,全球白鹤数量已不足4000只。
当古人赋予鹤各种意义和想象时,他们绝对不会想到这种长寿的动物会面临生存危机。
有学者认为,鹤是“湿地环境清洁安全和动态变化最敏感、最明显的生物指标”。 因此,保护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也是鹤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02
北宋时期,有一天,宋徽宗赵佶走出汴梁皇宫,眺望雄伟的宣德门。 只见城门上空盘旋着云彩,天上飞着一群鹤,盘旋良久,不愿离开。 一只白鹤降落在屋顶的亲吻处。
鹤声悠扬而悠长,就像是从天外传来的声音,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某种预兆。
宫城内外,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抬头仰视。
宋徽宗看到这一幕非常兴奋,立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艺术特长,将鹤驾祥云而来的景象画成了一幅千古名画——《瑞鹤图》。
画中仙鹤群姿态千变万化,体现了宋徽宗高超的技艺。 其构图打破了花鸟画的常规构图,具有独特的帝王气息。
这一天是政和二年(1112年)上元节的初二。
宋徽宗挥笔墨墨之后,大概正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画作。 从画中神秘吉祥的气氛也可以看出,宋徽宗视鹤聚为吉祥。
然而此时距离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事变才过去了15年。
【曲】赵佶《瑞鹤图》。来源:网络
宋徽宗不是历史上第一个爱上鹤的皇帝,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淮南子》云:“鹤寿千岁,携竿而行。”
现代科学表明,圈养的鹤的寿命可达七十、八十岁。 当然,鹤的寿命不可能达到一千年,但在古代,它们被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人们称它们为仙鸟,祈求松鹤长寿,寄托长寿的美好愿望。
因此,鹤受到帝王将相的尊重和青睐,历代都盛行养鹤的习俗。
汉景帝梁孝王之弟刘武是一位社会专家。 他曾在封地修建梁园,吸引四海英俊。 在梁小王的领地里,除了拥有一群人才的豪华别墅外,还有一座专门饲养鹤的“鹤岛”。 文人雅士醉得兴奋,旁边还有群鹤展翅,甚是气派。
六朝时期,京口(今江苏镇江)是达官显贵云集的军事重镇。 焦山西麓雷洪石壁上有东晋南朝石刻。 后被宋代黄庭坚誉为“大字之祖”。 但因石墙倒塌,落入河中,只剩下残石。
此石刻堪称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其内容是一篇名为《鹤铭》的文章。 记载石雕主人从华亭得到一只鹤,并讲述了自己喜爱鹤、养鹤、埋鹤的故事。 ,哀鹤的心路历程。
华亭位于今上海松江。 古代这里是产鹤的地方,经常能听到鹤的声音。 西晋时期,吴地才子陆机遭到陷害。 行刑前,他感叹道:“如果你想听华亭鹤的事,你能回来吗?” 《华亭鹤鸣》作者养的鹤也出自此地。
关于这尊石刻的作者,众说纷坛。 有人说是东晋王羲之写的,也有人说是南朝陶弘景写的。 前者是琅琊王氏的书法家,后者是潜心修道的炼丹大师。 他们极有可能与鹤结下不解之缘,写下《鹤铭》。
焦山《鹤铭》碑的一部分,原件仅存93字。来源:土冲创意
唐代,道教备受尊崇,仙鹤作为传说中仙人的坐骑,也成为时尚宠物。
唐太宗、唐玄宗曾在御花园养鹤,并为之赋诗,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喜雪》中所写:“飞翔于禁园核心之间,鹤舞于宜川”。
他们的后代唐武宗也是一位喜爱鹤的皇帝。 他把皇家园林中饲养的鹤称为“九高处士”,并把它们与其他珍禽异兽一起画成“十戏图”。
【唐】周昉《簪仕女图》(部分)。来源:网络
明清时期,皇室尊崇鹤为吉祥象征,将铜鹤移至故宫,立于皇帝举行重大庆典的太和殿内。
鹤图案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石雕、装饰、绘画、陶瓷等领域,大臣们以鹤作为忠诚、正直的代表,称其为“一品鸟”。 仙鹤绣在一品公务员的制服上,其地位仅次于供奉皇室的龙凤图案。
与其说官员们欣赏鹤的性格,倒不如说他们把鹤视为官高禄厚的象征。 他们在潮头的岩石上画出鹤立的吉祥图案,称为“一品荡朝”; 他们画出鹤在云端飞翔的图案,代表“一品升”。
然而历史早已证明,鹤并不能带来吉祥。
【明】卞文进《百鹤图卷》(部分)。来源:网络
2000多年前,有一位鹤爱好者,他不但没有得到鹤的保护,反而成为了失落精神的代言人。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魏王卫邑公喜爱养鹤。 他不仅把自己的宠物喂得好,外出时还让它们乘坐医生专门使用的汽车。 对鹤的喜爱程度。
公元前660年,氐人攻打魏国。 魏懿公惊慌,组织军队防守。 然而,身穿铠甲的华夏人却纷纷说道:“你还是放开你的鹤吧!他们居然享有官职,还打什么仗!” 也有人说,你平时在宫里犒赏随从。 就让他们打吧。
卫公这才知道,士兵们已经不愿意再为他效力了,而他平时也花了不少精力在鹤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的部下,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魏贻公虽然犯了很大的错误,但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他把朝堂的事务托付给了留下来的两位大臣,并将自己的绣衣送给了妻子,让她听两位大臣的话。
布置完毕后,卫夷公率领小军出战,毫无意外地被狄仁打了一顿。 当大军溃败时,魏贻公依然保持着先秦贵族的风范。 他宁死也不收起自己的旗帜,最终得到氐人的认可,战死沙场。
有史料说,狄仁追上卫邑公后,不但杀了卫邑公,还吃掉了卫邑公的所有肉,只把他的肝扔在路边。 卫夷公有一个忠臣,名叫红岩,当时正在出使,得知卫国出事后回来了。
红颜当然知道国君濠河已死,但他却坚持要过大臣节。 千辛万苦找到了卫一公的尸体后,他一边哭一边向天汇报自己以前的任务。
然后,红颜道:“让我的身体包住你的肝脏!” 他剖开他的胸腹,挖出内脏,将卫一公的肝脏放入腹中。 那时候还没有移植手术,像红艳这样的野孩子,立马就会死掉。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听说此事,感慨地说:“魏国的灭亡,是因为君王没有道德,而有像鸿雁这样的大臣,应该允许他们生存。” 于是齐国帮助魏国重建都城。
卫邑公喜爱鹤,却并不追求鹤所象征的高尚品格,令人失魂落魄。 最终,只有一位忠臣收走了他的尸体。
这一锅,鹤受不了。
03
宋代笔记《墨客驭犀》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一位鹤主人养了两只鹤,视之为珍宝。 有游客参观时,他向海口吹嘘道:“别人的鸟都是蛋生的,我养的鹤却是天上神的子宫里生的。”众所周知,鹤是蛋生的鸟,不是胎生的。哺乳动物。 这起重机主明显是在吹牛。
鹤主人话音刚落,一个仆人跑了过来,大声报告:“鹤昨晚下了一个蛋。” 主人大怒,骂道:“胡说八道,竟敢侮辱我的鹤!” 过了一会儿,鹤的主人和客人们一起看着鹤,不顺心的鹤又在大家面前下了一个蛋。
养鹤的人可能是不好意思了,用脚挠了挠地面,挖出了三间房间和一间客厅。
鹤,原本是自然界的一种鸟,被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寓意,成为了人们所说的“仙鸟”。 于是就有了鹤主人沉迷于鹤甚至编造出神奇谎言的故事。
明代《香河经》中也有鹤活千年、不食生物、相见、胎化后生等说法,现在看来十分荒唐。 但在古人眼里,鹤是仙鸟,理应有所不同。
高贵与不朽,就像硬币的两面,围绕着鹤。
但更难能可贵的应该是鹤所代表的超凡脱俗的品质。
名垂史册的名臣、文人,都有鹤相伴。
唐代诗人崔浩在《黄鹤楼》诗中写到蜀汉名臣费祎骑鹤升仙(一说是仙黄子) ‘an):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空万年。
宋代“铁面御史”赵衍入蜀为官时,为了整治奢靡腐败,只随身携带了一把琴和一只鹤。 从此,“一琴一鹤”成为清正廉洁的读书人的精神向往。
武汉黄鹤楼。图片来源:摄影网
生活在民间的圣贤隐士也被称为“闲云野鹤”。
《小雅·鹤鸣》写道:“鹤杂于九皋,声声闻于野。鱼潜于深渊,或在朱。”
有学者认为,这是为周天子写的一首“招隐诗”。 鹤鸣天上,田野皆闻。 作者将鹤比喻为未曾担任过公务员的圣人,希望朝廷求贤若渴,寻找像鹤一样优雅的“唱鹤之士”。
《诗经》中的另一句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出自这首诗,都是比喻隐居的人才。
宋代另一位隐士林逋,一生不做官,不经商,一生不娶(据说守寡后也不会再婚)。 他独自隐居在西湖边。 他在《小隐子题》中写到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我的小屋周围竹林环绕,显得格外清晰有趣。
鹤在水边闲置已久,蜜蜂懒得采花。
酒病不妨翻开书,春荫入荷锄。
品味和怜悯古代的图画,大多是关于樵夫和渔民的。
林逋年少成名,精通经史,但不求名利。 朝廷多次派人请他为官,他都拒绝了。 林逋以鹤寄情,赋诗云:“无闲游青云”。
他唯一的爱好是种李子和养鹤。 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他在自己居住的草堂周围种满了梅树,养了两只鹤,留下了“梅妻鹤子”的典故。 。
杭州西湖。图片来源:摄影网
林逋经常驾着平船游览西湖各寺院,结交高僧、诗人。 很多人慕名前来探望林逋,恰巧他出门在外。 林逋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 他担心客人找不到他,就提前告诉门卫,只要有客人来,他就让鹤飞起来,让它们飞得高高的。
林逋看见湖上飞过仙鹤,知道有客人来,就乘船回去了。
据古人的笔记记载,林逋过了花甲之年,就感觉自己的身体逐渐衰弱,眼看就要死了。 他来到梅树前,深情地告别了它,然后放开了相依为命的双鹤。
与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对仙鹤的追求和幻想相比,林逋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性格淡泊,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却如同“鹤鸣九皋,声闻天下”。 “野”,千年后,当我来到西湖时,隐约能听到天空之上鹤的鸣叫。
参考:
【战国】左丘明:《左传》,中华书局,2022年
【曲】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
【曲】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22
莫蓉主编:《中国鹤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
马国良:《丹顶鹤的文化现象》,学术交流,2004年第4期
臧廷秋、吴丽华:《论鹤文化现象的演变》,《理论观察》,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