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告诉记者,早在20年代,就有一位美国雕塑家,名叫亚历山大·考尔德。 他是现代艺术中第一个尝试创作“活动雕塑”的人。 “考尔德制作的可移动雕塑是用一些金属块、电线等悬挂起来,放置在室外,随着空气的流动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安东尼·豪的作品相比,当时的可移动雕塑只能算是作为原型,我们在开幕式上看到的《风动雕塑》加入了很多时代元素,比如计算机技术、工业技术等,整个作品难度更大,设计也更精细,本质上是由艺术家、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创作等待共同完成。”
事实上,安东尼·豪的作品都是先用电脑建模,然后根据设计制作。 这件作品直径12米,重两吨,却能借助风“轻盈”地循环移动。 既炫目又符合环保主题。
“艺术+科学”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流
虽然安东尼·豪设计的《风动雕塑》的灵感来自于之前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家在这一领域的努力。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3年底,安东尼·豪以新人身份出现在中国某媒体制作的《创想计划纪录片》中。 当时,他说:“你需要花10到15年的时间,才能让这些雕塑在强风中不散架,而且看起来还不错。” 整个生产过程非常复杂。 它需要首先在计算机上设计3D模型,然后将其制作成CAD设计。 然后使用等离子切割机对设计进行激光切割,最后使用传统的金属雕塑技术完成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郑文透露,目前国内大型装置艺术展中还没有风雕塑。 “这样的作品需要艺术家对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艺术美学有很高的理解,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国艺术与科学分离,主要体现在静态审美上。”而在西方,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早已有尝试,而中国才刚刚起步,这件作品在开幕式上的亮相也标志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将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流趋势。 ”。
包括雕塑在内的装置艺术被低估
郑文认为,在收藏界,包括雕塑在内的装置艺术作品的价值普遍被低估。 “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因素,书画作品在收藏界的比重太大,我觉得有点不合理。这确实导致了整个现代装置艺术作品的价值被低估了。”但这次安东尼·豪的风动雕塑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出现,可能会影响收藏家对现代装置艺术的理解,并提升雕塑乃至现代装置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
虽然整体价值被低估,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年轻艺术家继续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郑文告诉记者,中国有很多像安东尼·豪这样的艺术界“探路者”,他们不断将新的科技元素融入到现代装置艺术作品中,利用风能、天气和声光技术让艺术作品“动”起来。向上。 ”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郑达,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今年4月,在武汉举办的一次艺术展上,他展示了大型声音可以感知气流变化的动态装置“集体生理反应”。 还有一位女艺人林馨。 她的设计“风空间”展示了虚拟“风”中机器人的不同形态。 这些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将推动中国未来的装置艺术作品更快地与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