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莲音在万亩高粱地里大声歌唱
“大摇大摆,哦,路上过来。你把你的漂亮脸蛋翻过来,大摇大摆三下。你叫我过来,哦,哦,我过去那边……”我看到了漫山遍野挤满了人。 红高粱,国家乡村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技艺大师薛连银被它陶醉了,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 薛连银是绥德县薛家河镇薛家坪村人。 年轻时跟随师傅学习石雕技艺。 参与过绥德千狮桥、汉画像石馆、天下第一楼、永乐大道石刻、五龙柱等石雕项目。 石雕技艺越来越精湛。 随后,他创办了联营石古建筑有限公司,多次举办绥德石雕技艺培训班,帮助贫困户学习技艺。 现在,薛连银的作坊里有11人长期从事石雕工作,100多人是短期就业。 不仅将石雕技艺传承下来,还帮助许多低收入家庭实现了致富增收的梦想。
绥德石雕省级传承人王建波(左)与薛连银比拼技艺
薛家河石雕艺术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正如当地民歌所唱:“江南才子,北国将军,小河沟好石匠”。 位于小河沟流域的钱家河、驻马江、周家沟、薛家坪、周家桥、高家沟、谢家茅等村,历来都是优秀石匠辈出的地方。 从老百姓居住的普通民宅,到大庄园,再到革命圣地的中央大礼堂、塔山脚下的延河大桥和山寺、园林广场的景点建设……都有薛家河石雕工匠们或担任骨干、艺术总监,或担任技术总监,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传世杰作。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刻技艺外,薛家河的千沟万壑还孕育了民歌、秧歌、唢呐等丰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 薛家河文化陈列室就是这一切的缩影。 展厅里有犁、耙、锄头、油瓶、灯笼、纺车等老物件,有道具箱、服饰、三弦、鼓等实物,还有承载历史记忆的照片。 薛家河文化的起源. 闲暇之余,陕北民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薛林才、陕北秧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郝文胜将来到展览室为民歌秧歌爱好者表演。附近的村民,吸引大家参与。 今年71岁的郝文胜,伴随着鼓点,以生动、诙谐、诙谐的方式模拟了赶驴人的甩鞭、扬蹄、过河、上坡、趴驴、打滚等动作。 “我们老了,但陕北民歌、秧歌不能断,我们希望带着年轻人一起唱歌、跳舞,把陕北民歌、秧歌文化传承下去!” 薛林才和郝文胜说道。
出生于薛家河镇雷家坪村的罗胜军、罗翠莲、罗杰是新一代陕北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1997年,他们三人荣获1997年陕西省首届陕北民歌“十佳民间歌手”称号,原创陕北民歌将在国内外大舞台上传唱,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他们的影响下,全镇已有50余人以不同的姿势唱着陕北民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薛家河唢呐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民间艺术。 也是原文化部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用途广泛。 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代代相传,香火相伴,伴随着唢呐之声,迎来生命的呐喊,吹成无数幸福的婚姻,在唢呐声中完成人生的旅程。唢呐的声音。 旅行。 在薛家河,还有人请神拜庙、排队拜年、进行大型演出、小场地的特色活动等。 老老少少船夫的打斗嬉戏、蛮族妇女的幽默与祈求平安的“九曲”,将秧歌的丰富性融为一体。 色彩缤纷、生动活泼的展示,生动活泼。
薛家河镇雷家毛村的创业天才雷涛借助文化之乡的魅力,在绥德县创办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他组织了秧歌队、花轿队、唢呐队等,吸引了数百名姑娘和妻子。 吸引闲散劳动力专门为婚庆、乔迁、庆典、葬礼等提供服务,形成了既有文化底蕴,又带动收入财富增长的新业态。
薛家河还是剪纸之乡。 驻马江村剪纸非遗传承人朱新华有一双巧手。 他拿了一张红纸和一把剪刀。 翻转折叠后,剪刀上下飞舞。 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剪纸就创作出来了。 作品诞生了。 剪纸文化的传承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课程。 而是靠自己的理解,靠老一辈剪纸人的口耳相传、心传授,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独特艺术。 “现在市面上的剪纸、窗饰都已经机器印刷,更加精致了,但手工剪纸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还是需要传承下去。我还是喜欢用剪刀来创作, ”朱新华高兴地说,“现在学校实行“双减”政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我去学校给娃娃们教了一些剪纸,他们很喜欢。很高兴能把剪纸工艺和剪纸文化传递给娃娃们。”
水土支撑着每个人,农民们周而复始地春种、夏耕、秋收、冬储,年复一年。 犁、耙、锄头、杵等农具诉说着薛家河农业文化的繁荣。
如今,薛家河镇仍然坚持农耕方式,向土地谋利益。 2021年以来,薛家河镇党委、政府统筹规划、统筹布局,对全镇废弃地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在11个行政村实施了坡改梯工程,打造了万亩高粱基地,取得了丰收。 目前,万亩高粱基地已增加群众劳动收入120万元,带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可增加全镇人均收入1200元。 万亩高粱的丰收不仅给该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生态、环保、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2022年4月,薛家河镇被陕西省自然资源规划厅评为全省耕地保护优秀乡镇,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振兴、村集体经济增长、群众收入增加的共赢局面。
站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的好泉山顶,回望数万亩高粱的丰收。 山脚下的石雕厂里,能听到石雕的声音。 晚上,院子里敲大鼓、吹唢呐、扭秧歌。
入夜,村民们围在炕边,唱着陕北民歌……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乡。
【网站编辑】李彩和